汉兰达那么火,广汽为什么还要推出威飒?
2022年1月上市的广汽丰田威飒(图片|配置|询价),将在3月份陆续到店。这是广汽丰田的第5款SUV。按理说,同一个品牌,布局小型、紧凑型、中型各一款,已经足够了,可广丰为何要在已有威兰达和汉兰达的情况下,再加入锋兰达和威飒呢?特别是威飒,与之同级的汉兰达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有必要再添新丁吗?带着这些疑问,我实地体验了一番这款新车。
从下表可以看出,广汽丰田的这5款SUV,以级别而论,是一个“单”和2个“双”。第一个“双”是紧凑型——锋兰达与威兰达,它俩的价格衔接得很好,由此形成互补。第2个“双”是中型——威飒和汉兰达。事实上,威飒的级别虽然与汉兰达相同,都是中型SUV,不同之处在于,汉兰达以大身材、大空间、三排7座著称,而威飒是辆5座车,偏向运动风格,年轻、时尚和优美,也许能成为它的标签。
也就是说,汉兰达适合中年以上的人群,威飒则更适合年轻人。当然,得是具备一定经济实力,同时又比较注重品味的年轻人。因为,它与市面上常见的10-20万元车型不同,虽然轴距与威兰达一致,可无论外观、内饰还是配置,都有一定程度的“升级”。
威飒的车名,起得很有趣,它没有沿着“达”字辈儿接着往下排,而是另辟蹊径。新车名的发音,很容易让人想起信用卡——常出国的人,口袋里往往会有张“维萨”,毕竟,欧美国家早就是无现金社会了,就连支付工具都无需自备,用起来也更便捷。当然,威飒与信用卡无关,而是源于VENZA——这是丰田HARRIER的第4代车型当中,在美国销售的车名。
接下来,从外到内,把此次实地体验的见闻,分成4个部分,为您汇总如下:
第1部分,首先看看外观。
在车头部分,有4个特点令我留下深刻印象。一是机仓盖上凸起的两条筋线,二是丰田车标所处的“前唇”,三是双L型的日间行车灯,四是裙部的镀铬饰条。
这4个特点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很不错的画面,看上去挺新颖,也挺运动。如果您不同意这俩形容词,但最起码也是不落俗套。
自动车灯+自适应远近光是标配配置,车灯光源为ELD,中配与高配车型增加了LED日间行车灯——威飒的2.0与2.5各有3款,刚好是低配、中配和高配各一。本文拍摄车,是2.5混动中配(两驱尊贵版)。
环绕车身一周,裙部均为黑色亮面饰板,饰板之上铺设着镀铬饰条。这个设计,一方面拉高了整车的视觉得分,另一方面,产生出很强的年轻之感。
在车窗部分当中,后排的深色车窗,是标准配置。这一点我认为处理得很棒,省的消费者购车之后再去贴膜了。
车身采用流线造型,车顶自B柱开始下滑。这种溜背式的处理,看上去很美,运动感也很强,但也会使后排头部空间与行李厢的高度,受到一定影响。所以,多数以年轻人为主的车型,才用这样的设计。厂家恐怕会这样想:注重后部空间的话,请买汉兰达。
威飒侧面的精彩之处,不仅在于流线型,更在于车身上的型面设计。比如,尾灯上方这条筋线,往前延伸到前轮轮眉附近,该线的上下,各有一个曲面造型,尤其是后轮附近的曲面处理,非常优美。
类似造型,在尾门上同样有着精彩表现,并与尾翼、尾灯、裙部饰板、排气管等,搭配的很和谐。
尾灯十分纤细,有种精致感,贯穿式的造型,对车身的视觉效果,起到展宽作用。当然,点亮之后的效果,更加出彩儿。
排气管左右各一,但我认为,如果能将其嵌入裙部饰板,恐怕会更有设计感,视觉效果也会更圆满。
尺寸方面,长、宽、高分别为4780×1855×1660毫米,轴距2690毫米,整备质量分为——2.0两驱1585千克和1615千克;2.0四驱1680千克;2.5混动两驱1665千克和1695千克;2.5混动四驱1775千克。车身颜色分为5种:白、黑、红、深银、浅银。
底盘方面,前悬架是麦弗逊式,后悬架是多连杆式。作为广丰第一代汉兰达车主,早在2015年汉兰达换代时,我就曾对这种悬架眼馋过一段时间。
纵观整个车底,涂层与防护,处理很全面。其中的车头部分,机仓做到了100%的全覆盖。
轮胎分为2种,低配是18英寸胎,规格225/60R18;中配与高配是19英寸胎,规格225/55R19。我试驾的这辆车的轮胎,是通伊欧(东洋轮胎)的PROXES sport,这是一款以追求操控为主的性能胎。
第2部分,接下来看看内饰与配置。
该车的前车门,具备无钥匙进入功能——没能做到全车无钥匙进入。不过,外后视镜具备电加热及锁车自动折叠功能,且为标准配置。
车门内饰板中的手扶部分,采用皮质包裹,皮质很细腻,手感相当不错。此处的控制方面,四个车窗均为一键升降,并具备防夹手功能。
内饰颜色的情况是:低配是黑色内饰,中配与高配除了黑色,还增加了黑+棕、黑+灰。
内饰造型采用T字型,左右对称式布局,看上去有种舒展之感。
内饰材质主要是皮革+软材质,并点缀着镀铬饰件和烤漆饰板,从而营造出一种温馨感与档次感。
大面积的皮革,摸上去非常柔软,顶部的塑料部分,也显得很厚重,还特意添加了模拟缝线。所有这些,让人感到它与锋兰达、威兰达的不同,也就是刚才说的注重品位和升级之作。
用真皮包裹的多功能方向盘是标准配置,具备上下+前后可调功能。高配车型还增加了方向盘加热。
仪表盘分为2种,高配是12.3英寸液晶屏,中配与低配都是7英寸液晶屏与机械仪表混搭。我试驾的这辆车是中配,所以是7英寸屏。
在这个看似不大的屏上,内容十分丰富,比如驾驶辅助、多媒体、车辆设置、行车信息,等等,操作的逻辑设定很人性化,一下子就能上手。
中控屏也是分为2种,低配是8英寸液晶屏,中配与高配均为12.3英寸液晶屏,其中,高配还另增抬头显示。屏幕位置略高于仪表盘,便于驾驶者观看。
中配与高配不仅屏幕稍大,还具备车联网、OTA升级、导航、路况显示和语音控制,语音控制的范围是多媒体、电话、车窗、导航和空调。至于装配着8英寸液晶屏的低配车型,靠手机映射弥补。
中控屏的界面十分简洁,操作很容易,可谓“通俗易懂”。内容主要是导航、在线音乐、家电连携、生活服务、应用小程序、支付、人脸识别、蓝牙电话、蓝牙音乐,等等。
其中的“丰云悦享”,可以进行车况查询、远程控制、车辆定位等远程服务。
倒车辅助分为3种——低配是倒车影像,中配增加了前后雷达,高配又增加了360度全景影像。
中控屏的下面,是空调控制面板。该面板为触摸式,触摸感很清晰,反应敏捷,操作迅畅。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曾在另一个著名品牌的车里,遇到过触摸感很模糊,反应迟钝的情况。
中间平台不算很宽,顶部为曲型,并采用了与车门内饰板相同的皮质包裹。
平台前端为电源区,随后是包括挡把在内的控制区,再往后是杯座,最末端是中央扶手。
在电源区里,有1个USB接口和2个Type-C接口,高配车型增加了手机无线充电。一键启动也被安置在这里,不注意的话,还以为是12伏电源加了个蓝色小盖。
在控制区里,首先是驻车制动,所处位置比较“偏僻”,不适合经常使用,好在有自动功能,停车后推入P挡即可,用不着再往前伸手去摸。驻车制动的后面,是驾驶模式选择键,有3个选项:经济、标准和运动。
控制键之后是挡把,造型较为普通,但手感很好,操作便利。
挡把之后是双杯座和座椅加热/通风控制键——中配与高配的前排座椅,具备加热与通风功能。
最末端是中央扶手,位置较矮且太靠后,对于驾驶者的手臂支撑来说,基本上起不到什么作用。
有趣的是,掀起中央扶手,首先看到的不是储物盒,而是架在储物盒上的一个“小盖”,上面还有2个圆形凹槽,没弄明白这个设计能派上哪些用场。
中央储物盒里有个12伏电源,比较实用,容积不算大,但里面铺了个毡垫,看上去挺精致。
车顶部分,高配是全景天幕,具有调光和透光两种模式,前者相当于拉上窗帘,这种可在1秒钟之内进行调节的天幕,据说是丰田的独创。至于低配与中配车型,配备的是普通天幕+手动遮阳板。
前风挡上的遮阳板、化妆镜与照明灯,都是标准配置。
第3部分,再看看它的空间。
低配为仿皮面料,驾驶席电动8向可以调;中配与高配的座椅面料是仿皮与真皮混搭,驾驶席10向+副驾4向电动可调。空间方面,前排宽约1445毫米,椅面进深约480毫米,驾驶席高低可调,调节范围约60毫米,也就是说,驾驶席最大高度约970毫米,最小高度约910毫米。
后排座椅背角度可调,宽约1460毫米,高约925毫米,椅面进深约480毫米。如果前后排的椅面进深都增加到500毫米,或许会更舒服一些。
带有双杯座的后排中央扶手、出风口、双Type-C接口,都是标准配置。
后排座中间位置的地板上,有个高度约为100毫米的凸起,或许对第5人的乘坐有轻微影响。不过,考虑到该车定位比较年轻,满员情况应该极为少见,这个细节倒是可以忽略。
后排座可以分段折叠,折叠之后地板基本平整,最大长度约为1.8米。
单看行李厢,进深990毫米,最大宽度1240毫米,最小宽度1010毫米,最大高度705毫米。
中配与高配车型,都是电动尾门,并具备自动感应和位置记忆。
行李厢地板下,是备胎、换胎工具和三角板,两侧各有1个固定位,我猜应该是放置行李厢遮挡帘的地方。此处空间比较宽裕,还可以放置随车零星物品,以保证行李厢的整洁。
行李厢内只有一盏照明灯,无12伏电源、挂钩、锚点等——这些装备在欧、美、日等国比较普遍,在我国基本处于被忽略的状态。行李厢里最为醒目的,是一个JBL喇叭。
中配与高配的音响,都是JBL环绕系统,该系统由9个喇叭组成,靠一台1200瓦的功放推动,并具备音源修复技术。行李厢里的这个喇叭,是224毫米的低音单元;在前排A柱上的高音单元,是JBL的标志性技术——号角。遗憾的是,我没带音乐素材,该车的网络音乐又没开通,未能体验听音效果究竟如何。
第4部分,最后看看它的动力与操控。
机仓盖支杆为手动,无液压杆,仓盖内侧配有一层黑色毛毡。
动力分为2款——2.0自吸与2.5混动,都具备两驱与四驱。其中,2.0是适时四驱,靠多片离合器把动力向后传递。2.5混动两驱是单电机,位于发动机仓内,驱动前轮,最大功率88千瓦;四驱为双电机,所增加的电机位于后桥,负责驱动后轮,最大功率40千瓦。根据厂家介绍,这款双电机四驱,前后轴动力调节范围是100:0-20:80。
半年前,我曾试驾过广汽丰田的C-HR,比功率虽然只有0.067千瓦/千克,不算高(一般来说,比功率在0.07以上才值得夸耀),但油门响应非常好,提速迅捷,有种舒畅之感,具体成绩为:0-100公里8.7秒,40-80公里4.6秒,80-120公里5.6秒。这回体验的威飒2.5混动两驱,比功率0.074千瓦/千克,比C-HR高了不少,故提速更为有力,只可惜是公共道路试驾,无法记录加速时间。
即便使用经济驾驶模式,它的加速也令我感到满意。满意的由来,一是自吸发动机特有的线性表现——为了满足日益严格的排放法规,增压发动机铺天盖地,有人恐怕已经把自吸发动机的舒适性遗忘了。事实上,自吸发动机在加速时的那种舒适感,是涡轮增压机很难具备的。
二是与变速器密不可分。我本人不太喜欢无级变速器,可无论去年试驾的C-HR,还是这次的威飒,它的E-CVT的表现,都超出了我的预期。
悬架方面的表现,偏向于硬朗,与它的主题很契合——略微偏硬的悬架,可以带来更好的操控,这一点毋庸置疑,如果方向的回馈再清晰一些,就更完美了。值得称赞的是,即使过减速墩时轻微打轮,也没发现不稳的迹象。至于后排座的乘坐,我认为基本上无懈可击。
威飒高配的前排,增加了隔音玻璃,想必会带来更低的噪音,只可惜我试驾的是中配,未能体验那个亮点。
驾驶方面的另一个亮点,是驾驶辅助,比如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车道偏离预警、主动制动等,都是全系标配。该车的驾驶辅助系统被厂家称为丰田规避碰撞辅助套装(Toyota Safety Sense智行安全),该套装可实现准L2级别自动驾驶。
其中的动态雷达巡航控制系统,靠毫米波雷达和摄像头识别前方车辆,可在时速30公里以下自动跟随前车轨迹行驶。
在一条无过往车辆的道路上,我试了一下车道保持功能,挺不错,它能将车辆自动保持在车道正中行驶,而且保持的很平稳,甚至感觉不出系统的修轮动作。
主动转向辅助也是个很不错的设计——如果驾驶者在高车速状态下猛打轮,系统会对一侧车轮进行制动,从而降低失控的风险。
经过一番体验,感觉威飒是一款从外到内,都具备一定实力的车。
如果您认为锋兰达的实力没有达到您的期望,汉兰达的宽大与7座对您来说又派不上用场,那么,威飒这辆偏向运动风格的5座车,也许才适合您。
标签:毫米 驾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