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的作用及表达效果是什么 ♂
修辞手法的作用及表达效果是什么
- 修辞手法的作用及表达效果是什么
- 借代有什么好处
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修辞手法都可以达到提高文意感染力,增强文言表达效果的作用,从而让文章更加生动、富有感染力。比如,比喻可以使事物形象,生动,突出事物的特点。
夸张这种手法可以群明地表达作者对事物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生动性:比如排比可以增强语势,突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的情感。
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2、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4、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5、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抛,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语句拥有形象突出、特点鲜明、文笔精炼、具体生动的效果。 例如:①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臧克家《有的人》) 例①中的“石头”,通常用来作纪念碑的材料,这里借“石头”代纪念碑,含蓄地揭示出与人民为敌的反动统治者想名垂后世的美梦终将破灭。
相关tag:借代的作用及表达效果
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1354090129@qq.com
修过发动机的森雅s80还能卖多少钱 ♂
修过发动机的森雅s80还能卖多少钱
- 修过发动机的森雅s80还能卖多少钱
- 一汽森雅s80跑了106000公里能卖多少四年多了
- 二手车森雅s802013款车程15万公里价值多少钱
可以卖1到2万
一辆车开了2年和开了4年卖出的价格不一样,开了3万公里与开了6万公里卖出的价格不一样,车况好的跟车况差的卖出的价格也不一样,出过事故的与没出过事故的卖出的价格也不一样。除了这些,如果两辆车在不同城市,卖价也会不一样。
一汽森雅s80跑了106000公里,四年多车龄,如果是1.3排量手动挡车型,车况和手续不存在问题,二手车价格在3万元左右。
二手森雅s80 2013款行驶15万公里如果没有发生过大的事故,手续没有问题,车子没有泡过水的情况下应该在三万八左右,具体看实际车况。
相关tag:二手森雅s80多少钱
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1354090129@qq.com
修长城一共用了多少年(长城修了2000年,长5万千米,为什么只有唐朝和清朝不修) ♂
修长城一共用了多少年(长城修了2000年,长5万千米,为什么只有唐朝和清朝不修)- 长城修了2000年,长5万千米,为什么只有唐朝和清朝不修
- 万里长城一共修了多少年
- 长城建造花了多少年
- 长城用了多少年修完的
长城最早是在战国时期修建的,它的历史相当早,属于世界八大奇迹之一,是中国的骄傲,而且是人类史上最伟大的人工建筑。就这样的长龙一样建筑,就连国外宇航员都能在太空一睹它的真容,可见它对世界文明历史贡献有多大,独一无二,地球上唯一可见的人工建筑,那就我们中国的万里长城。
我们所见现存的长城是明朝修建的,主要功效是为了防止北方鞑靼和瓦剌入侵,明朝是个相对比较守诚的王朝,他们的皇帝主要还是为了守天下,而不像其他朝代一致对外。最后明朝越守越少,少的只剩下长城一线,东起山海关,北部居庸关,西部通过榆林,直到宁夏固原,西止嘉峪关。太祖朱元璋自从将元朝驱赶到漠北后,明朝虽然拥有大宁,直到蒙古戈壁防线,但还是越来越担心他的江山不保,蒙古对他形成了恐惧症,自打那时,长城开始兴建。他儿子永乐帝也一样,直到明朝中期,长城起着关乎明朝兴亡的使命。它先后阻碍了鞑靼和瓦剌的铁骑,到后来的大清,给明朝续了两百年的命,若不是国内出现了李自成,明朝山海关就不会任由清军践踏。
相对先前的秦汉,长城无时无刻起着防御作用,保护了中华文化的延续,秦朝和汉朝都受到匈奴的威胁,秦汉交加时期,匈奴在冒顿单于手上走向强大,四处扩张,抢在秦汉之前他们都将西域牢牢把握到手中,居住在甘肃的大月氏因为受匈奴的压力不得不西迁,他们的国王头颅还被匈奴王做成酒杯。同时南面相接壤的汉朝也逃不了劫难,汉高祖刘邦北征匈奴,被围于白登城,这是自秦朝击败匈奴以来,第一次受到如此挫败,就此汉朝和匈奴主臣关系颠倒,汉朝从高祖到汉武帝前期,每年纳贡,还送公主,委屈求和。这种悲观到汉武帝才终结束汉朝对匈奴由被动变成主动,主动出击匈奴,汉朝由霍去病和卫青,还有李广大将,出关迎战,一直追到西伯利亚贝加尔湖,打败左右贤王,河西走廊归为汉朝版图。
汉武帝为了保护劳动成果,在秦长城基础上大兴土木,征伐劳役,在甘肃一带修长城,沿着酒泉,张掖,一直延伸到玉门关。 在北面还设立第二道防线,所谓长城以北还建长城,那条长城已进入外蒙古境内,越过南戈壁,位于乌拉特草原,汉长城延伸两万里,牢牢的保护着中原北大门,压制了蒙古草原风暴席卷,至此匈奴再没有还击之力,在东汉时,由阿勒泰山迁往欧洲。
蒙古高原自此在之后两三百年再也挂不起旋风,鲜卑和柔然退出历史舞台,一直到隋朝,好大喜功的隋炀帝还修了一些长城,那时突厥已经强盛,可他们不是后来唐朝李世民的对手,李世民刚发动玄武门之变登上帝位,颉利可汗却率重兵在渭水停顿,他杀了好战的叔叔,自行其是,还扬言要攻打长安。李世民为了解除这个心腹大患,命李靖出击突厥,突厥由于心不齐,军心涣散,在定襄被击败,唐军很快如浪潮一样吞并了南突厥,他的手下们所谓漠北诸部各个望风而归,李世民就是唐太宗,被漠北诸部称为天可汗。那时唐朝北部边境 已再没有威胁了,他们还在今外蒙中心设置北庭都护府兼瀚海都护府,周围是许多州,一直到贝加尔湖以北地区。这就是唐朝为什么不修长城原因了,因为那时北部已经没有边境了,至于唐中后期,漠北形势变化已和唐形成臣仆关系,他们变得比以前更更顺从,今天蒙古国的阙特勤碑是个证据。
既然唐朝没必要修了,清朝为什么不修呢,也是同样原因,清朝在皇太极时已和蒙古形成联姻关系,所谓的满蒙一家,他们当时只要还是想一致对付大明。后来明朝被清朝消灭了,清朝已经没有顾忌,康熙帝时击败了准噶尔大汗葛尔丹的东进 ,漠北诸部从此归附大清,依次清朝还在外蒙古以西科布多设立乌里雅苏台将军。满蒙联姻,直接导致蒙古进入清朝皇族体系,最著名的就是孝庄皇后,康熙的奶奶。蒙古那时也没有必要和清朝干,因为他也没有实力。所以清朝和元朝一样疆域广大,他根本就不用担心,也没必要去修长城。
长城从西周开始到清朝结束,总共修建了2000多年。
在西周末年时期,周幽王为取得褒妃欢心,不顾其他人反对,数次无故点燃边关告急用的烽火台,此处的烽火台便是最早时期的长城。而我们最为熟知的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是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开始,到秦二世胡亥即位结束,一共用了五年的时间完成。在之后的时间,汉、唐、明、清等各个朝代,也在对长城不停地进行修补,其中较为重要的是汉朝和明朝。汉朝是长城历史上最长的时期。而明朝,则用了230多年的时间修整长城,是长城修建史上规模最大、修筑技术最高的一次修建,最后一直到清朝,总共修建了2000多年的时间。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公元前七八世纪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由于中国历史上每一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的政治势力范围都不相同,因而每一次修筑的长城也都并不在一条线上,所以长城的起止和长度也都不一样,秦、汉、明、金等朝代的长城都达万里或万里以上。
总共加起来,其长度在十万里以上,又因其方位或东或西或南或北,被称之为“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因而在几百年前就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列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公元前七世纪就开始建造用于军事目的的烽火台,春秋战国时将烽火台用城墙联结起来,各国之间的称“互防长城”,为抵御北方游牧人的称“拒胡长城”。
秦统一中国,取结各国拒胡长城,“起临挑,至辽东,延袤万余里”。经汉代和明代维修增筑,留存至今。长城保证了中原的安定和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了边关各族的交流。明代完善了长城防守制度,分全线为“九边十一镇”,镇下为“路”和“关”,直到每座敌台和烽火台,层层相属。
镇和关都有城,设在沿线交通要道,著名者如山海关、嘉峪关、居庸关、古北口、雁门关等
春秋:远在秦始皇以前,长城就已经开始修筑了;
秦汉:秦始皇时代的万里长城,是在秦、赵、燕三国古长城基础上修筑起来的;
明:明王朝在它存在的二百多年中,差不多一直没有停止过长城的修筑。
长城用了500多年才修完。
从春秋时期北方各国为抵御游牧名族修建长城开始到秦始皇时期,总共500多年时间。然后到了明朝又开始修复和新建了部分花了数十年时间。才有今天的规模。
长城介绍:
长城(The Great Wall),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标签:长城 清朝 修筑 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