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v5论坛 奇瑞车主论坛
奇瑞是一家典型的国企,在半年前就已经传出奇瑞要混改的消息,最近终于解开了面纱,一周前奇瑞表示自己增资了,相关人士表示看,奇瑞股东大会的召开都相当的保密,为了让增资更顺利,奇瑞相当谨慎。
从奇瑞体系上来看,因为股东分散,权力分散以及病急乱投医,很大程度上从根本上约束了奇瑞的发展。也正是奇瑞传统国企的设定,在此前的展品规划中,就很能看出来奇瑞今天的境况。
01
产品层面:产品规划、矩阵混乱、浪费严重
研发、开模费用耗去奇瑞五个亿人民币以上的A3,车身宽度(1.80米)是B级车的;排量(1.6 1.8)是A级车的;轴距(2.55米)是AO级车的;产品序列(A5定位A级车)是AO级车的。
有奇瑞员工私底下说,A3的产品定位可是伤透了尹同耀、市场部、广告公关公司的脑筋,不知谁后来一拍脑袋说,咱来个创新的、全世界汽车企业都没有定位过的B00级别定位吧?!
大家实在没辙了,就这么办吧,所以央视上奇瑞A3 B00级车的广告雷倒无数消费者。在很多同行看来A3就是个畸形车、四不像、什么级别的车都不靠,在奇瑞人看来A3是创新的典型。
从乘用车联合会和公安部的上牌数表格上可以看到,奇瑞的产品序列是最长的,然后一个产品甚至会有四个排量。奇瑞的产品经常多到让人记不住,然后就是频繁的改名字。
奇瑞V5卖不动了,就变成东方之子CROSS,还是卖不动,咋办,换成瑞琪的品牌。奇瑞人感觉,瑞琪那可是高端品牌,应该能卖动了吧,事实还是老样子—滞销。
奇瑞此前在四大平台基础上规划了N多款车型,以长战线的方式来拉起一个新奇瑞的大旗:
在T1X平台上将会主要产出SUV车型,比如说瑞虎5、瑞虎5X、瑞虎7、瑞虎8等产品在M1X轿车平台上,将会产出艾瑞泽5、艾瑞泽7e、艾瑞泽GX等车型在A3X平台上,还将会产出尺寸不同的瑞虎/艾瑞泽车系在M3X平台上,还规划另外不同的艾瑞泽以及瑞虎车系奇瑞所走的战略是以平台架起车型,但从根本上来说奇瑞内部自身就没有协调好发展方向,以至于现在产品价格重叠严重,虽然产品多却没有产生质的变化,比如说在5-10万级SUV市场,奇瑞就产出了不下8款车型,但无一爆款车型。
发展轿车还是发展SUV,主要战略点以何为圆心扩散,我想这个点奇瑞到目前都没有一个细分的规划,否则不会出现如此混乱的局面。
一款产品从无到有,其设计成本、开模成本、宣传成本、运营成本,平均都在两个亿以上。其中最贵的就是开模成本。国产公司开模具,少则七八千万,多则上亿,国外公司一般都是翻翻。一款产品如果年销量在两万辆之下,几乎是没有什么利润的,成本都收不回来。
当奇瑞信誓旦旦要学习丰田时,当尹同耀认为大众的产品规划最合理时,丰田的卡罗拉已经是第十代了,一直走的是中庸经典的路线;大众的捷达已经到了六代的速腾了,也是一直坚持大众化路线。
当欧美日成熟汽车企业,每家都有当家战略产品,且大中小、上中下排序合理、矩阵明显时,奇瑞的产品矩阵和序列是模糊不清的。发展了20年,消费者还是很难搞清楚奇瑞的某款产品到底想去和谁做竞争。
02
品牌层面:自认为很懂品牌,其实相反,不懂品牌的真正内涵
当尹同耀见谁都说要追求自主尊严,产品从此不山寨、不仿冒抄袭了时,奇瑞三大全新山寨品牌商标:开瑞(仿福特商标),瑞琪(仿宾利商标),威麟(仿英菲尼迪商标),隆重面世!有网友开玩笑说,产品说不山寨了,原来话没说死啊,品牌商标是照旧可以山寨、仿冒抄袭的!
品牌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笔者百度了很长时间,就没发现哪个营销专家、品牌专家能说得靠谱点的。所以尹同耀也摸不着方向,是正常的。尹同耀认为:我们和合资品牌竞争时的一大劣势就是品牌溢价,我们的品牌太不值钱了,因此他称,我们不能再卖便宜产品了,应该搞一些值钱的东西。
在尹同耀看来,品牌就是——必须得贵!所以后来的A3和G5等,都是超出所有消费者想象的贵。
尹同耀说:奇瑞公司开发品牌,这么多产品,我们也是经过了非常强劲的研究,咨询了很多国际上大的品牌设计公司,让他们去帮我们定奇瑞公司走什么战略。很多国有品牌经常做做就没有韧性,销量出现问题啊等等,很多原来的目标就要放弃了,最后又走到一堆去了。
品牌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口口声声要学丰田和大众,但是丰田和大众在主流方向都只有两个品牌:丰田加雷克萨斯,大众加奥迪。笔者认为,奇瑞的开瑞品牌完全可以并在奇瑞品牌当中,威麟品牌完全可以并在瑞琪品牌当中,这也是很多关心奇瑞发展的网友发出的建议。
风云和旗云,都是两个很不错的品牌,朗朗上口且意义深远,完全可以一个定位在A级车,一个定位在A0级车,互相不打扰,互相针对各自的目标市场深入耕耘,这两个品牌几乎交织在一起,让人看不懂。丰田会把卡罗拉和威驰、大众会把速腾和波罗乱七八糟地换来换去吗?
当消费者看到,奇瑞的那些海归技术派一个个从奇瑞跑出去,甚至哭着喊着,情愿打官司也不想在奇瑞干的时候;当李峰这个业内公认的营销精英离职出走的时候;当有论坛传言,奇瑞基层员工因为不满待遇太低,联合起来集体离职的时候,到底是谁疯了?
03
管理层面:拍脑袋决策,效率低下,管理动荡
一言堂在奇瑞根深蒂固!从认为李峰功高震主排挤走;到大批不听话的海归出走;到拒绝分权给比其更懂管理的职业经理人,尹同耀一直宣称,自己就是个工程师,奇瑞就是要以技术导向!连那些小企业现在都知道要技术、市场双重导向!从太多的奇瑞营销、管理、产品、品牌败笔中,明眼人看出来了,先不说奇瑞主要领导到底懂不懂技术,市场肯定是不懂的,这也和奇瑞当前的发展状况是一致的。
奇瑞的事业部制,似乎又是创新举动。有奇瑞内部人私底下抱怨,不管是之前的体制还是现在的事业部制,奇瑞产品太多、部门太多、金刚太多、山头太多、人员构成复杂,种种原因下来,奇瑞的管理效率一直是比较低下的,甚至有点混乱。
工程师出身的尹同耀,对于科学化、合理化管理并不擅长,又不肯放权给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如郭谦等,什么都想一把抓,什么都想自己说了算!现在的事业部制度,采购生产都是独立的,那如何来通过全集团大批量采购降低成本?这个首先就是很大的弊端。
尹同耀自谦为自己只是个爱好技术的工程师。有奇瑞员工说,真是一语中的!工程师专搞技术,管理是其次。奇瑞员工认为,尹同耀如果只是做个奇瑞的总工程师,其发挥的余地更大,对于奇瑞也更有利。当前奇瑞碰到的种种问题,都和尹同耀经营管理能力不足有关,奇瑞肯定是需要更优秀的专业型管理精英,来管好奇瑞。
没有哪一家车企的职业经理人能像奇瑞这样更迭如此频繁,两年间更换掉多个职业经理人,奇瑞对公关体系一直都有所欠缺,不仅仅是职业经理人职位频频变动,销售老总以及下设科长部长级领导可以说更迭同样很快。
企业是需要人来领导企鹅管理的,频频更迭管理层只会加大管理难度,提升企业乱象,使得工作交接混乱。
04
人才层面:容不下真正人才,只认可听话的人才
奇瑞留不住真正的人才!有在奇瑞工作了六七年然后跳槽到某合资企业的前奇瑞员工说。海归人才许敏为奇瑞的发动机研发贡献甚大,不得已从奇瑞出来,奇瑞竟然状告许敏!
去了吉利的祁国俊在很多朋友面前大倒苦水,说在奇瑞工作真是不容易,想出奇瑞更不容易——奇瑞就是把你晾着,也不想让你另谋高就,还好合同签的时间短,否则也被告!
工程院院长顾镭、底盘专家邬学斌、发动机专家辛军、底盘专家袁永彬、电子控制专家李茗等等等,太多的海归、国内专家,为啥都在奇瑞待不住呢?!甚至夸张到不欢而散,甚至要打官司!
许敏、祁国俊说,当年海归们在奇瑞的时候,国外的技术公司、项目公司、皮包公司,想来忽悠奇瑞是很难的,因为具备丰富经验的海归们,容不得被忽悠。海归们走后,奇瑞和美国梦幻公司的合作,终于出大事情了。美国梦幻公司有可能就是个大忽悠(奇瑞员工语),但是没有人为奇瑞做充足调研,尹同耀也没有想到让合适的海外人才来给奇瑞做探究帮忙。最后因为奇瑞给梦幻公司的一封电子邮件考虑不周全,竟然被撕破脸皮后的梦幻公司抓住把柄告上美国法庭。
李峰出走奇瑞,也让很多人惊异!甚至于李峰的出走声明就是在08年奥运会8月8日开幕式的前一天发给媒体的。用意很明显,奥运会要开始了,你们媒体别盯着我离职奇瑞的事情!如果不是奥运会要开幕,李峰的离职肯定会铺天盖地地被媒体热炒!李峰被高薪聘请到北京现代后,下滑当中的北京现代,10年的销量竟然做到了全国第四,仅仅排位于通用和两个大众之下,证明了李峰无愧于杰出的营销精英。
尹同耀希望李峰走人,因为李峰越来越不听话了,甚至还想骑到尹同耀的头上,奇瑞内部员工语。李峰是偏市场型的,尹同耀是偏技术型的,差异巨大。在李峰05到07这三年中为奇瑞提升销量狂做努力时,李峰和尹同耀属于共患难阶段,到了08年左右,奇瑞销量到了十分可观地步时,不能共富贵的传统文化又体现了一回。
05
营销层面:不懂市场需求,听不进消费者意见
奇瑞V5先改名东方之子cross,再改名瑞琪V5,一款全年才销几千辆的失败车型,奇瑞就是舍不得停产,捣鼓来捣鼓去,非让消费者去接受它。《时代周报》说的好,奇瑞此种做法,有当年保健品行业的风范!
尹同耀说,瑞琪G6,价格定在20到30万,决不能低!因为尹同耀对瑞麒G6的前程充满信心。他认为奇瑞通过12年的沉淀,完全有能力自主研发高品质的高端轿车。从这里可以看出G5的惨败,尹同耀并没有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其认为,有很多豪华型配置、认为可以媲美C级车的G6,完全可以挑战雅阁凯美瑞等畅销B级车。实际情况是,奇瑞的A级车,价格只有欧美日品牌A级车的一半,而尹同耀认为G6只要能价格和雅阁凯美瑞等持平,靠着那些豪华型配置,就能成功。
尹同耀给媒体举过一个例子:最近奇瑞为进入墨西哥市场请当地的咨询公司做了一个测试:一开始把车标盖住,当地人给了较高的评价和价格,但受测者看到奇瑞车标,得知是中国制造的汽车后,评价和给出的价格立刻掉下一大截。后来让受测者试驾,给予的评价又回到了盖住车标的那个阶段。奇瑞的产品还是经得住考验的,我们希望瑞麒G6也有同样的效果。尹同耀说。
从这个尹同耀深以为傲的例子可以看出,尹同耀认为奇瑞的产品品质已经很高了,如果能把商标换掉,肯定也能和欧美日企业产品的认可度差不多。而且墨西哥消费者的试驾感觉不错,尹同耀更加认为品质确实过关。
很多消费者会问,一个汽车产品的真正品质,通过外观和内饰就能证明出来?短期的试驾,就能全方位证明综合品质?那为何消费者对于奇瑞为首的自主品牌的总体评价,主要就是可靠性、耐用性不足、小毛病众多,综合品质太差的评价呢?有媒体评论,尹同耀对于品牌、商标、品质的认识,连他这个媒体好像都不如,竟然掌舵着一个庞大的自主汽车企业!
尹同耀一直想学习丰田,某次北京国际车展,奇瑞和丰田面对面的展台布局,面积相同的展位,谁都看得出来尹同耀想比肩丰田。当尹同耀把风云品牌折腾来折腾去的时候,有没有研究过第一代卡罗拉在美国市场的表现?第一代卡罗拉在美国市场由于品质问题被美国消费者骂惨掉!丰田没有灰心丧气,也没有把卡罗拉品牌报销掉,而是认真刻苦地去解决卡罗拉的品质问题,通过第二代、第三代卡罗拉逐步优异的品质表现,一点点挽回消费者的信心。然后卡罗拉通过十代的发展,终于成为全世界销量最高的汽车子品牌。
既然要学习丰田,为何没有学习其核心的品牌营销理念呢?丰田确实把一个平台加大缩小后生产不同的产品,也是多生孩子打群架的概念。但是打群架的同时,丰田的凯美瑞、卡罗拉、威驰这三剑客,那是最主力的产品。丰田是在这三个最主力的产品表现优异的情况下,才为了市场份额而多生孩子打群架。奇瑞和尹同耀仅仅学到了丰田的表象而没有学到丰田成功的根本!
打造品牌是营销的一种。当大众把TSI加DCT作为主要亮点来做广告时,奇瑞的ACTECO发动机品牌,奇瑞从来没有打过广告。首先,任何品牌的英文字母如果超过三个以上,消费者就很难记忆了,奇瑞非把自己的发动机称之为ACTECO,不朗朗上口而且很难记忆。
总体来说,当年就是李峰在时,很多业内专家都认为奇瑞主要是靠价格战,其营销手段和方式,并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现在李峰都不在奇瑞了,尹同耀主导的营销策略、营销方式,更是让消费者觉得不靠谱。奇瑞在汽车之家网站上买断了头条下面的文字广告连接,常年累月地就是奇瑞产品降价多少多少,没有任何营销手段上的创新,消费者已经很习惯了奇瑞的降价营销方式。
06
战略层面:方向定位模糊,理念思路迷茫
央视曾经播放了一个奇瑞要做世界小车王的电视广告。播了几次后,效果很不好,奇瑞主动撤下来了!世界小车王?口气是厉害,但是,消费者会想,奇瑞只能生产小车?怪不得奇瑞最大销量的就是QQ,然后五娃个个都和QQ差不多,然后A1小得都不知道和谁去做竞争,看来奇瑞只会造小车,奇瑞只想造小车!况且好像小车都还没有造好!奇瑞的本事看来只能造小车!在消费者产生这种误解的情况下,奇瑞世界小车王的营销败笔,又是显而易见!这难道又是所谓的国际知名品牌战略公司为奇瑞做的策划和定位?
奇瑞07年战略转型过?莫名其妙。吉利最起码很有魄力地停产了品质一般,但是销量尚可的老三样产品,而奇瑞为何对于那些年销几百、几千辆的歪瓜裂枣产品都舍不得停产呢?!这点魄力都没有,也叫战略转型?搞了半天,奇瑞的战略转型,就是尹同耀准备在A系列产品表现一般的基础上再搞个瑞琪高端品牌!
吉利拿出最认真的精神,老老实实在伊兰特悦动的底盘上换个外壳造出来个帝豪EC7,因为有优良血统和吉利极其认真,帝豪EC7成为吉利最有亮点的高端产品。奇瑞呢,瑞琪G5从莫名其妙的跑车定位,经历惨痛失败后,又想去走公务商务市场!奇瑞花了大把的钱,最后外型平庸、空间狭小、定位尴尬的瑞琪G5只能成为中国汽车市场营销失败案列中的一个典型!同样是战略转型,吉利和奇瑞的巨大反差,消费者一目了然。
在制定研发战略时,尹同耀曾经对媒体说了一句很让人莫名其妙的话:瑞虎是奇瑞做的最后一件坏事情!大部分媒体和消费者可能难以理解,这到底是什么意思,为啥表现良好的瑞虎,是奇瑞做的坏事情,而且是最后的坏事情呢?
那是因为,自主品牌前几年一直被消费者和竞争对手认为只会搞山寨和抄袭仿冒。通用为了QQ和东方之子的抄袭问题,差点和奇瑞打官司。奇瑞的老风云,就是山寨了大众西亚特的产品,还大肆采用捷达的零部件,在大众的干预下,奇瑞的零部件供应曾经出现巨大危机。
瑞虎就是百分之九十以上地抄袭仿冒了前一代丰田RAV4。之后,自尊心强且认为要讲究自主尊严的尹同耀,下定决心要搞正向开发,不能再被合资企业和竞争对手辱骂,这是其主要的心思。所以山寨丰田的瑞虎,尹同耀认为是最后一次抄袭仿冒,所以瑞虎是奇瑞做的最后一件(山寨)坏事情!这就是尹同耀为奇瑞制定的产品正向开发的战略!
问题随之而来,老风云、QQ、东方之子的原型车,都是比较优秀的合资企业产品,所以奇瑞的这三个老三样,除了东方之子品牌和品质不过关销量上不去外,QQ 和老风云(旗云)是奇瑞十年来的最主力产品,消费者反馈也很良好。而奇瑞众多的歪瓜裂枣产品,都是奇瑞正向开发后,一个个落地的!
奇瑞山寨的产品表现都不错,正向开发的QQ6、A1 A5等,为啥都是歪瓜裂枣不被认可呢?花费巨资请老外正向开发的A3,竟然是个四不靠的畸形产品?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有个技术专家和我说,大部分国外汽车企业,基本都是十年一个底盘、五年一个发动机。技术含量最高的就是底盘,所以成熟的底盘研发出来后,企业不会去经常做变化,所以一个底盘基本能用十年、两代产品。而且底盘不像车辆外壳那样比较显眼,然后各大企业之间的底盘技术,同质化也很严重。在这种情况下,聪明的自主企业,完全可以大肆地学习(借鉴)国外成熟的底盘技术,包括很多国外汽车企业也是经常这么干,只要没有专利纠纷,也是互相之间借鉴学习。
荣威350和帝豪EC7,就是务实地学习(借鉴模仿)伊兰特悦动的底盘技术,所以轴距、轮距等都是一模一样。这是真正地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务实、讨巧的学习方法。伊兰特悦动很多消费者会认为韩系车有啥了不起,事实却是,悦动是现代的振奋之作!09年美国最权威的《消费者报告》杂志,把伊兰特悦动评定为美国市场品质表现最好的A级车,超过了卡罗拉、思域、速腾等。而且在中国市场,悦动畅销无比。吉利和荣威汽车,是做了很深入的市场调研后,才务实地把悦动拿来学习的。所以说,企业想山寨某个产品,还得好好研究一下,这个产品是否值得去学习和山寨,万一山寨目标选择错误,那可是要倒大霉的。
奇瑞呢?A5的底盘不知出处,有传言说是奇瑞请北京阿尔特公司山寨了东南的三菱菱帅。三菱菱帅,在中国市场快卖死掉了,奇瑞还拿来山寨!然后A5莫名奇妙地加宽车身而不是加长轴距,然后还想当然地想去学习帕萨特和奥迪A6的天穹弧线造型。然后在A3的研发上,更加莫名其妙的B00级产品定位由此被奇瑞创立。
尹同耀在产品开发上,为了不做山寨的坏事情,只做正向开发好事情所以开发出了A1 A5 QQ6 G5 X5等尴尬奇怪车型,还有后面更多的歪瓜裂枣车型正准备呱呱坠地!主要的根源就是,奇瑞自身研发实力有限;对市场需求不了解;然后对产品定位模糊不清;加上尹同耀的拍脑袋想当然决策,导致了太多的失败产品一个个降生出来,造成无法挽回和巨大的损失!
总体来看,奇瑞想做世界小车王是企业经营战略有问题;想当然地百分百正向开发和AMT上的顾此失彼是研发战略有问题;不顾市场需求地给产品乱定位,是营销战略有问题;众多歪瓜裂枣的产品造出来是产品战略有问题。
07
品质层面:真正的一分价钱一分货,低价是因为低质
奇瑞最低端的QQ生产线和最高端的瑞琪G6的生产线,几乎没有多大差别。更关键地是生产工人几乎都是二十出头的毛头小伙儿!有奇瑞员工说,二十出头不错啦,奇瑞还有很多十七八的技校实习生在生产线上!
吉利汽车当年口碑比奇瑞还差,通过战略转型,吉利宁波工厂购买了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挑选了最优秀的生产工人,所以帝豪系列、熊猫等都是在宁波工厂生产。而奇瑞呢?奇瑞和瑞琪品牌事实上仅仅是品牌名称的差别,从把V5等产品名字换来换去;到生产车间大部分产品在共线生产;到生产工人是同一拨人马,可以看出,奇瑞对于瑞琪品牌下的产品如何提升品质,是没有方向和极其不认真、不重视的。
在这种情况下,高端品牌怎么可能提升品质?尹同耀把大众和丰田作为学习对象,其有没有知道,大众产品和奥迪产品、丰田产品和雷克萨斯产品,都是完全不同的生产线、生产工人、生产设备等!这是一个极其普通的造车道理。
克莱斯勒本来想让奇瑞做小车代工,看上了奇瑞A1,最后美国人对奇瑞总部一圈考察下来,就反悔了。在美国人看来,生产A1的员工、生产线、日常管理等,是不可能出来高品质产品的,然后奇瑞混乱的采购管理,也不可能采购来质量好的零部件。克莱斯勒不敢冒这个险!笔者还深刻地记得,某次小型车展,有对小夫妻本来对A1有兴趣,但是一坐到A1车里面,就惊呼:这个车的内饰面板怎么这么粗糙和塑料感这么强烈?转头就走。
奇瑞产品想谈品质,几乎是不可能的。笔者专门加入到了风云2的某个QQ群做调研,多位风云2车主对笔者说:这个价钱,你也别太挑剔了,奇瑞就是这么个情况,买奇瑞产品,主要不是看重其的品质有多好,而是手头就这么点钱,只能买得起这么个自主产品,要有钱,谁买自主产品呢?!很实在的话。
从奇瑞出来的海归祁国俊告诉笔者,当年东方之子,生产线员工总是很诧异为啥门缝那里总漏水,他研究后发现,东方之子的模具开的一般,然后使用的车门钢板很一般,所以车门的弧线要比车内框要收的紧一点,然后通过大力关门,使得车门的边缘紧紧压住车内框,这样子才能保证不漏水。祁国俊已经讲的很客气了,说东方之子的用料和模具都很一般。
对于消费者来说,销量不高的车型,今后的维护保养会有很大问题,不但维修价格下不来,而且经常会零部件短缺。所以,奇瑞把这些歪瓜裂枣和滞销产品卖给不懂行的消费者,对消费者是种很不负责任的行为,会产生很大的隐患。
消费者今后会苦恼,修车不方便且成本高,对奇瑞的负面口碑会一传十的传开来,奇瑞再做多少的广告,都抵不上消费者的负面口碑;对于生产管理来说,生产员工很头疼,没多少量的产品,经常要调整生产线;采购部的人很头疼,每年几千和上万的零部件,供应商都没兴趣供货;销售公司会很头疼,没啥销量的产品,还得专门的团队来伺候;广大经销商更是痛苦,卖不了量,店面会有亏损;销售员就更不想卖这种滞销产品,费尽口舌,一个月也挣不了多少钱。
08
员工层面:基层员工流失率巨大,为竞争对手和合资企业培养人才
除了上汽荣威等自主企业是每周双休日,大部分自主企业都是每周六天工作制。比亚迪稍微有点进步,是一周隔一周的双休日。现在表现最好的是吉利,在收购沃尔沃后,在老外的关注下,吉利集团现在都是每周双休日,把正常的节假日还给了广大员工,非常不容易。
在法定正常的双休日都已经成为员工很奢求福利的情况下,要去问问广大自主企业的员工,工作和生活有多幸福,那基本是痴人说梦。笔者也是从自主企业出来的,调研多个自主企业后发现,大部分的自主企业一线员工,都是为了养家糊口、挣个微薄工资而不得不接受这种不公平福利。有些企业甚至法定的国庆七天假日,也能压缩到三天。
消费者经常恼火于奇瑞等自主产品,为啥小毛病那么多。很简单,自主企业的普通员工是那种很不爽的工作状态,而零部件供应商的普通员工,也是那么种工作状态。在那些很不爽的工作状态下,你还能要求一线员工怎么个认真法和努力劲呢?!
之前有未经证明的小道消息,说某年奇瑞的几百个一线生产员工商量着集体辞职不干来抗议奇瑞待遇福利太低、加班太幸苦。当我和业内专家讨论这个事情时,该专家说,这是种很有可能会发生的情况。
在生产线员工如此工作状态下,广大消费者对于奇瑞产品的整体品质,确实不用有多大的期望!员工工资极力下压、采购部对供应商产品价格极力下压、供应商再对自己的员工工资极力压下。各个环节的一压再压,导致最后出来的奇瑞产品,不管是A系列还是瑞琪品牌,都只能是讲究性价比。就像有个自主企业老总讲的,这些铁皮,就是这个价钱!
不单单是一线生产员工,有奇瑞内部员工透露,奇瑞研发人员、市场人员等,基本都是这种情况,待遇和福利总是低得不能再低,所以很多奇瑞员工,一有机会跳槽到合资企业,就赶紧跳槽。所以,很多合资企业,都把奇瑞作为员工培训基地来看待!
奇瑞当年生产的A系列产品,从A3可以看出来,也是希望走高端的,现在的瑞琪更加是希望能走高端。但是尹同耀和奇瑞从来没有和消费者讲清楚过,生产A系和瑞琪的生产线、生产线员工,到底和老奇瑞那里有何差别,用料有啥差别、检验工艺有啥差别、模具夹具有啥差别、管理人员能力有啥差别。
吉利李书福,从07年战略转型开始,到如今的收购沃尔沃,很多人发现,李书福当年的疯言疯语再不讲了,现在的李书福讲的话竟然还带点哲学味道,一直说要善待员工和尊重员工,甚至写了本书叫做《做人之道》!
尹同耀频繁接受媒体采访,除了无比激动、拍着桌子谈自主尊严、为奇瑞的高端品牌声嘶呐喊外,很少有从尹同耀的嘴里露出一句要善待员工、要尊重员工的话。有奇瑞员工举例子说,当年奇瑞给员工造的宿舍楼,位置不但很偏僻,后来竟然按照市场价卖给了员工!
业内专家说,吉利收购沃尔沃,其中最有价值之一就是沃尔沃那些高素养、高端的研发和制造人才,因为产品的品质,决定权在那些人手里。尹同耀和奇瑞,什么时候开始善待、尊重员工,奇瑞的高端品牌才会逐步被认可!
尹同耀和奇瑞人一直在提当年起步阶段的小草房精神,说当年创业初期是如何如何地不容易!这些是事实!但是,到目前为止,奇瑞发展十多年后,尹同耀和 八大金刚的经营、管理、营销能力并没有随着奇瑞的发展而与时俱进,这是太多行业人士、竞争对手、奇瑞老员工的看法。
09
奇瑞是有技术的
对奇瑞当年投入大量真金白银换来的技术我丝毫不否认。平台方面,T1X以及M1X都是不错的平台架构,而奇瑞完全可以仅仅依靠这两个平台架构深度研发两款出色的车型。
T1X产出一台8万级精品紧凑型SUV即可,后续改款车型速度跟上。M1X产出一台6-7万级精品紧凑型轿车即可,后续改款车型以及多样化车型加快速度推进。做好口碑已经营销,深耕产品两年即可完成极大的逆袭。因为这俩大平台无论是模块化还是智能化都有着出色的表现,可以产出多种不同尺寸以及形态的产品,完全可以满足奇瑞的发展战略。但很可惜这个建议我跟奇瑞提了很多次,最终被当成车黑拉黑掉。
当然不仅仅是平台,奇瑞动力总成方面也有着出色的造诣,1.5T发动机自身可靠性以及稳定性表现不错,而1.6TGDI发动机动力以及热效率更上一层楼,匹配的格特拉克以及万里扬CVT变速箱,奇瑞自身也下了死功夫。从打破技术壁垒这一项上来说,奇瑞在自主品牌上算得上第一阵列。
奇瑞是有实力的,但奇瑞结构太过于立体化,而且背后的股份太过于分散,使得庞大的奇瑞体系无法第一时间触碰到市场敏感神经,这与其他扁平化的内部体系有着很大的区别,在其他品牌因为某件事变动完之后,奇瑞才开始蠢蠢欲动。在这个拼时间拼效率的时代,没有效率,将会非常被动。
参考文献:《奇瑞内部分析》
来源:DOC88.com
上传者:戴7141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驱动视界》,欢迎关注
标签:产品 员工 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