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克斯堡战役的战役后果 ♂
维克斯堡战役的战役后果
- 维克斯堡战役的战役后果
- 美国内战是怎么回事
- 维克斯堡战役如何调中文
- 维克斯堡战役的战役背景
- 美国南北战争大事记年表
- 维克斯堡战役的战役过程
- 美国内战的背景、评价
维克斯堡战役大捷的消息连同7月4日的葛底斯堡的胜利通过电波传到华盛顿。此时,正值美国独立日,节日连同捷报,使华盛顿立刻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之中。“乐观情绪的浪潮使得黄金对纸币的比价下跌。”两战役的胜利,彻底地扭转了内战的局势,而成为内战的转折点。
维克斯堡战役的胜利,使林肯政府完成了对内河的彻底封锁。北军攻克维克斯堡及哈德逊港,标志着联邦政府打通了整个密西西比河。“河流之父又一次无忧无虑地奔向大海。”北军控制了整个密西西比河,也就是把南部邦联肢解为东西彼此完全隔绝的两个部分,南部同盟失去了与阿肯色、德克萨斯和路易斯安那等州的联系,使南部同盟失去了西部的物资供应,同时也从根本上切断了南方通过墨西哥湾从欧洲进口、走私武器弹药的渠道。这些无疑是对物资供应极为紧张的南部邦联来说是雪上加霜,不啻于釜底抽薪,从经济上、外援上扼住了南部同盟的咽喉。有此胜利,北军才能移兵东进而无后顾之忧。
维克斯堡战役的胜利,使亚伯拉罕·林肯终于找到了一位智勇双全的能引导北军走向胜利的统帅。从内战开始,林肯一直在苦苦寻觅一个能打胜仗使内战尽早结束的统帅。斯科特、麦克道尔、麦克莱伦、哈勒克等都让林肯失望,这些人不是虎头蛇尾、志大才疏,就是谨小慎微、畏手畏脚、银样蜡枪;他们要么为自己的政治前途着想,要么逞一时之勇,给北方带来了无尽的灾难。葛底斯堡和维克斯堡战役后,林肯把这两次战役的指挥官米德和格兰特仔细惦量了一番,认为米德是在不得不打的情况下险胜南军的,带有很大的偶然性;而格兰特采取积极灵活主动的手段,有效地打击南军,迫敌投降。所以林肯更看重格兰特,认为他是帅才。7月初的两次大捷,“头号英雄不是葛底斯堡的乔治·戈登·米德,而是维克斯堡的格兰特。”经过二年多的战争,林肯终于找到了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1864年3月林肯授予未曾谋面的格兰特为“全军大将军”中将军衔———以前只有“国父”华盛顿享有此殊荣———号令三军。格兰特没有辜负林肯的厚望,终于使南部同盟战败投降,从而结束内战。
维克斯堡和葛底斯堡两战役的大捷,在外交上也为美国取得了积极后果。英国取消了企图承认南部邦联的动议,也没收了为南部制造的2艘铁甲舰。法国也把为南部同盟制造的军舰卖给了外国。此后,英法等国再也搞不起承认南部同盟的阴谋了。
维克斯堡战役的胜利,敲响了南部同盟失败的丧钟。林肯曾说过:“如果把维克斯堡拿下来,那么整个国家就是我们的了。”否则,“如果我们不把这把钥匙夺到手,这场战争就绝不能结束。”此话不假,正是在是役连同葛底斯堡战役的胜利,使北方人民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激励了北方人民的斗志,全力以赴投身战争中去。
为了纪念此次战役的伟大胜利,美国政府于1867年2月建立了维克斯堡国家公墓,安葬阵亡的联邦将士,后于1899年2月扩建为维克斯堡国家军事公园,以此供人民凭吊为联邦统一而战死的将士。
维克斯堡战役能够取得如此重大的胜利,成为内战的转折点,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林肯颁布《解放宣言》,废除了奴隶制。《宣言》“击中了南方的要害,敲响了近200年的罪恶奴隶制的丧钟”,使黑人看到了自由的曙光,鼓舞了他们用革命的实际行动来实现光明的前途,黑人表现出英勇的献身精神。林肯在评价维克斯堡战役中高度评价了黑人,说维克斯堡战役的捷报是用黑白两色记录下来的。第二,海陆军的密切配合。从最初进攻维克斯堡直到彭伯顿的投降,陆军时刻都未离开海军有力支援。格兰特、谢尔曼经常与海军指挥官商讨行军作战事宜。海军在这次战役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也不能忘记山姆大叔的蹼足———凡是潮湿的任何地方———留下了他们的足迹”。第三,格兰特等人的正确指挥。当北军受阻于维克斯堡北面时,格兰特果断决定越过密西西比河沼泽地绕到该城南边;到达南边时又果断不要补给线;等等。是役被约翰·弗雷德里克·查尔斯·富勒称为“惊人的成功”,也许是格兰特一次“最伟大的成功”。当然骁勇善战的谢尔曼的作用不能低估。彭伯顿等人的笨拙指挥也在客观上帮了格兰特等人的忙。
总之,通过维克斯堡战役的伟大胜利,北军控制了密西西比河,完成了联邦对邦联的内河封锁,从而腰斩南方,使其被切成首尾不相顾的两个彼此孤立部分,无疑是把套在南方脖上的绞索又一次勒紧了。最重要的是,维克斯堡战役的胜利,解除了北军进军南方中心地带的后顾之忧,使北军能顺利攻克交通中心查塔努加,陷工业城市亚特兰大,横扫佐治亚。维克斯堡的攻克,意味着北军的胜利和邦联的垮台。
南北战争,又称美国内战(American Civil War),是美国历史上一场大规模的内战,参战双方为美利坚合众国(简称联邦)和美利坚联盟国(简称邦联)。这场战争的起因为美国南部十一州以亚伯拉罕·林肯于1861年就任总统为由而陆续退出联邦,另成立以杰斐逊·戴维斯为“总统”的政府,并驱逐驻扎南方的联邦军,而林肯下令攻打“叛乱”州。此战不但改变当日美国的政经情势,导致奴隶制度在美国南方被最终废除,也对日后美国的民间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起因
主条目:美国内战起因和美国内战时间列表
美国各州与中央政府之间曾有过一场持续的纷争,不管是对于中央的权力或者公民的效忠,而这场竞争几乎自共和成立以来便已揭幕。例如1798年的肯塔基及维基尼亚决议案(Kentucky and Virginia Resolutions)便公然反对客籍法和镇压叛乱法(Alien and Sedition Acts),另外在哈特福特会议(Hartford Convention)中,新英格兰表示反对麦迪逊总统与1812年战争。
于1828年与1832年,国会通过了保护关税以利北方各州的贸易。由于这项关税政策将对倚重对外贸易的南卡罗莱那州及其它南方各州造成经济上之冲击,因此被讥为“嫌恶关税”。对此南卡罗莱那州议会召开州代表大会,通过了联邦法令废止权条例(Ordinance of Nullification),宣布1828及1832年的关税法于该州内无效作废。州议会并通过相关法令以贯彻该项条例,包括授权组织军队与购置武器。为回应南卡罗莱那州的威胁,国会通过了“军力动员法”(Force Bill),而杰克森总统于1832年11月派遣七艘小型海军船只与一艘武力军舰前往查理斯顿。12月10日,杰克森振辞反制联邦法令废止权条例的一方。
在内战前夕,美国是由四个截然不同的区域组成的国家:1.东北部(即今新英格兰)—成长中的工业与商业及相应之人口密度增长;2.西北部(即今中西部Midwest)—自由农民于此迅速发展,拜西北条例(Northwest Ordinance)之赐此处永无奴隶制度;3.上南方(the Upper South)-垦殖农场,但部份区域经济衰退;4.西南方-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的棉花经济区。基于两个本质迥异的劳工制度,社会经济在不同地区中映射出完全不同之影像-北方的自由劳役制度与南方的奴隶制度,因此导致19世纪中叶起南北两地辕辙互异的社会观。
南北战争爆发前,美国宪法为将来政府提供了和平辩论的基础,并且能够平衡这个新的国家关系中的利益冲突和矛盾,在数年间,自由州和奴隶州的数目在妥协中逐渐令参议院得以平衡。1845年最后一个奴隶州得克萨斯得到承认,五个自由州在1846年到1859年间得以认可,原先是奴隶州的堪萨斯在先前被拒绝,随后在1861年以自由州加入。随后在北方兴起大规模民主的工业革命和工业化浪潮,旧的两党格局解除,日益激烈和敌对的思想意识形态以致,以往为了避免危机而订立的君子协定(例如密苏里妥协与1850妥协)越来越不可能。同时南方各州使用奴隶让北方各州成为新移民优先选择的目的地,以致北部在国会和总统选举优势按照人口规模日益强大。
1850年代党争在本质和强度急剧转変。美国共和党在1854年成立,这个新生的政党反对将奴隶制在美国西部地区实行。虽然有小部分北方人支持令南方废除奴隶制度的措施,共和党却有能力得到不愿和奴隶竞争的北方人和西部人的支持。共和党赢得很多前辉格党员及担心美国参议院、布坎南政府及最高法院受南方不成比例的影响的北方前民主党员。
同时,棉花的丰厚利润加深南方对种植及奴隶的依赖。少部份奴隶的主人,特别是棉花种植者,主导南方的政治和社会。
亚伯拉罕·林肯
第16任美国总统(1861-1865)共和党林肯的当选引发南方的脱离。林肯是反对奴隶制度的温和派。他承诺尽其所能反对奴隶制度在领土的扩张(及阻止任何奴隶州加入联邦);但也说联邦政府无力废除已实行州份的奴隶制度,所以他会执行逃奴法。南方州份预期会对它们独特的制度敌意增加;而不信任林肯,并对其他众多共和党员有意全面废除奴隶制度起戒心。林肯甚至在1858年以“分裂之家演说”鼓励废奴主义者,即使那演说与奴隶制度最后继奴隶主人的补偿和前奴隶的迁居,续渐和自愿终止吻合。
由于林肯的总统胜选,奴隶州失去了在参议院的权力平衡,并将会面对在总统府和国会在数十年控制后的持续弱势。南方人也感到不能阻止类似莫里尔关税法的保护主义关税。
在1798年肯塔基及维基尼亚决议案及1832年拒行联邦法危机(Nullification Crisis)之前经已辩论,面对关税的威胁,南方以此为由单方面行使州权脱离联邦
南北对立与冲突
来自美国北方的共和党人林肯虽然不是解放黑奴的倡言者,但他认为蓄奴不人道,反对扩大蓄奴,而一向以奴隶来发展产业的南方对此感到强烈反对。然而,北方对于南方这种工人的垄断者亦产生仇视心理,双方开始出现矛盾。1860年,林肯当选总统,而林肯在政纲中提及的保护关税及《宅地法》大大削弱了南方奴隶主的利益。这使南卡罗来纳州在1861年旋即宣布退出联邦,而南方各州亦纷纷响应南卡罗来纳州,脱离联邦,并成立“美利坚联盟”,推举来自肯塔基州的杰斐逊·戴维斯为总统。两个月后,南方政府开始发动武装起事,北方政府被逼应战,南北战争开始爆发。
林肯入主白宫前,有七个州脱离联邦,1861年2月9日,它们组织建立了一个新的南方政府—美利坚联盟国。在布坎南少许反抗下,它们在取得范围内联邦城堡和物业的控制权。讽刺地,在脱离后,反抗的州份减弱对有争议地域的要求,取消北方归还逃奴的责任,并保证它们长期反对的议案和修订得到顺利通过。1861年4月12日内战由邦联将领皮瑞·波利加德向南卡罗莱那州查尔斯顿港的桑特堡开火开始。
南方诸州
共有七个州于1860年美国总统选举后,林肯就任前迅速脱离联邦。这些州分别是:
南卡罗莱纳州(1860年12月21日)
密西西比州(1861年1月9日)
佛罗里达州(1861年1月10日)
阿拉巴马州(1861年1月11日)
佐治亚州(1861年1月19日)
路易斯安纳州(1861年1月26日)
得克萨斯州(1861年2月1日)
这些奴隶制和棉花种植园农业占主导地位的“深南”州(Deep South)于1861年2月4日成立了美利坚联盟国(Confederate States of America),杰斐逊·戴维斯(Jefferson Davis)为总统,并且依据美国宪法建立政府。在南卡罗莱纳的萨姆特堡战役(Battle of Fort Sumter)后,林肯号召所有其余州的部队收复萨姆特堡,结果维吉尼亚州、阿肯色州、北卡罗莱纳州、田纳西州四州脱离联邦。
边界州
在维吉尼亚州周围的马里兰州、德拉瓦州、密苏里州及肯塔基州虽然仍保有奴隶制度(亦即所谓的“奴隶州(Slave States)”),但并未加入南方邦联,这四州以及西维吉尼亚州(维吉尼亚州西北方部分郡县的居民拒绝脱离美国联邦政府,于是另组西维吉尼亚州加入联邦)成为南北战争的边界州。
德拉瓦州虽然在1860年的选举支持南方的民主党候选人约翰·布瑞肯里奇(John C. Breckinridge),但是畜奴制度并不普遍,是以并未考虑脱离联邦政府。马里兰州的多数公民当初亦支持布瑞肯里奇,不过随着1861年巴尔的摩暴动因联邦政府宣布戒严法而平息之后,州议会于同年4月27日否决了脱离联邦政府的提案。密苏里州以及肯塔基州虽然并未脱离美国联邦政府,但是部分政治人物组成了所谓的独立政府(“secessions“),并且获得了南方邦联的认可。.
密苏里州州长克雷泵.杰克森(Claiborne F. Jackson)因为支持南方的独立运动,所以在1861年离开了该州首府杰佛逊市,并于娜秀镇(Neosho)组成流亡政府,并宣布脱离联邦;南方邦联则于同年10月30日予以承认。同一时间,美国联邦政府在密苏里召开制宪大会否决脱离联邦的提案并且另组州政府。
南部联盟宣称拥有的领土虽然肯塔基州并未脱离联邦,但是在南北战争期间该州长期宣布中立。在南军短暂占领该州期间,同情南方的民众以及政治人物发起了独立大会,并选出州长,此一政府旋即获得南方邦联的承认。
如前所述,维吉尼亚州西北部的居民因为拒绝脱离联邦政府,最终脱离维吉尼亚州,并宣布将逐步废除奴隶制度,该州于1863年正式以西维吉尼亚州的名义加入联邦。除维吉尼亚州之外,其他南方各州也曾零星发生类似的反独立运动,不过都被南方邦联以军事戒严的方式敉平。另一方面,新墨西哥州虽然效忠联邦政府,但是该州南方各郡县决议脱离联邦,并以亚利桑那州的名义加入南方邦联。虽然新墨西哥州从未宣布脱离联邦政府,但是南方邦联宣称拥有新墨西哥州的主权,并曾于1862年3月13日至4月6日间,短暂地占领其首府圣菲(Santa Fe),不过南方邦联并未进而筹组新墨西哥州临时州政府。
战争初始
林肯在1860年美国总统选举获胜引发南卡罗莱那州脱离联邦。到1861年2月,再多六个州脱离。在2月7日,七个州为邦联采纳临时宪法并在蒙哥马里建立首都。战前的2月在华盛顿特区召开的1861和平会议尝试解决危机失败。其余南部各州仍然留在联邦。部分脱离联邦的州夺取在范围内的联邦要塞(但未取得萨姆特堡),总统布坎南抗议,但除尝试补给桑特堡失败外没有作出认真的军事反应。不过,麻萨诸塞州、纽约州及宾夕法尼亚州的州长秘密购入武器及训练军队。
少于一个月后,在1861年3月4日,林肯正式就任美国总统,在他的总统就职会场上,他主张宪法作为一个“更完美的结合”,有别于之前的邦联条例作为一份有约束力合约;并宣称脱离联邦“在法律上无效”。他声称无意入侵南部州份,但将使用武力以维持联邦物业的所有权。他的演说以恢复联邦关系的请求结束。
南部曾经派出代表到华盛顿并愿意为联邦物业付出代价及与美国讨论和平条约。林肯以邦联不是合法政府为由拒绝任何与邦联代表的交涉,而交涉等同承认邦联为一个有主权的政府。
南卡罗莱那州查尔斯顿的萨姆特堡是三个在邦联范围内仍然受联邦控制的要塞之一,而且林肯坚持要守住它。在邦联总统杰佛逊·戴维斯的命令下,邦联政府的皮瑞·波利加德部队在4月12日炮击要塞,迫使要塞投降。北方应林肯向各州的号召派遣部队重夺要塞及保护联邦。在当时叛乱显示的小规模,林肯在90天召集74,000志愿者。在数个月前,部分州长已经慎重地准备了民兵;在次日开始行动。
四个上南方州(田纳西州、阿肯色州、北卡罗莱那州及维吉尼亚州)虽曾经多次拒绝邦联提议,但此时拒绝联邦派遣军队对抗他们的同胞,宣布脱离联邦,并加入邦联。为报答维吉尼亚州,邦联迁都到里奇蒙。那个城市是邦联的标志;一旦失守,邦联将失去法律地位。里奇蒙是一个在迂回曲折的补给线上难以防守的地点。虽然里奇蒙已经深沟高垒,城市的补给被谢尔曼占据亚特兰大削弱并在格兰特包围彼得斯堡及补给里奇蒙的铁路后完全中断。
蟒蛇计划及联邦封锁 1861
1861年史考特“蟒蛇计划“的漫画美军司令温菲尔德·史考特(Winfield Scott)订定蟒蛇计划(Anaconda Plan)以尽量减少流血之下胜出战争。他的计划是以联邦封锁(Union Blockade)主要港口来削弱邦联经济;然后夺取密西西比河以切断南部。林肯接纳计划,但否决史考特反对立即攻击里奇蒙的警告。
1861年5月,林肯对所有南部港口实施联邦封锁,终止邦联大部分国际船运。违法的船只及货物被掳获而很多时不被保险所保障。在1861年后期,封锁阻止了大多数港口之间的交通。封锁中止了棉花贸易,打击南方经济。英国投资者建造小型快速的走私船从古巴及巴哈马运来军火及奢侈品交换高价的棉花及烟草。
1862年3月,邦联海军铁甲舰维吉尼亚号(CSS Virginia)向联邦海军发动攻击打开封锁;初时势不可挡,但次日在汉普顿锚地海战与新型联邦战舰莫尼特号(USS Monitor)交战。战役不分胜负,在联邦而言是保住封锁的战术胜利。邦联在逃走时失去维吉尼亚号以免于被掳,于是邦联建造莫尼特号的复制品。由于欠缺建造高效能战舰的技术,邦联尝试向英国购入战舰。1865年1月联邦在第二次非瑟堡之役的胜利封锁最后一个南方可用的港口并中止偷运。
东部战场 1861–1863
由于在维吉尼亚州马纳沙斯小撮邦联军队的猛烈抵抗,在1861年7月,在尔温·麦克道威少将率领一次向邦联的行军并进行第一次马纳沙斯之役(第一次牛奔河之役),及后被邦联军将领约瑟夫?强斯顿及皮瑞·波利加德击退返回华盛顿。这次战役邦联军将领汤玛士·杰克森得到“石墙”的称号,因为他有如石墙般抵御联邦军队。被这次失败所惊醒,及以防更多奴隶州脱离联邦,同年7月25日美国国会通过Crittenden-Johnson Resolution,声称战争是为保存联邦而不是终止奴隶制度。
乔治?麦克莱伦少将在7月26日接手联邦波多马克军团(他曾当联邦军司令,但其后让亨利·郝列克接替),战争在1862年正式展开。
在总统林肯强烈要求开始进攻行动下,麦克莱伦在1862年春季由里奇蒙东南,约克河与詹姆斯河之间的维吉尼亚半岛入侵维吉尼亚州。虽然麦克莱伦在半岛行动(Peninsula Campaign)麦克莱伦违反司令郝列克增援约翰?波普在维吉尼亚州联邦军的命令,令罗伯特·李的邦联军更易打败为数两倍的敌军。
在第二次牛奔河之役的鼓励下,邦联首次入侵北部,9月5日李将军率领北维吉尼亚军团45,000人越过波多马克河进入马里兰州。林肯随后向麦克莱伦归还波普的部队。9月17日麦克莱伦和李在马里兰州夏普斯堡附近安提耶坦之役
谨慎的麦克莱伦未能在安提耶坦追击后,他被安伯洛斯·本赛少将接替。本赛很快就在12月13日的弗雷德里克斯堡战役打败李,并被认为是整场内战的转捩点。在7月3日的皮克特冲锋亦是邦联军的最后高潮,不单是因为它代表了李将军计划向华盛顿施压的终结,而且控制密西西比河的主要据点维克斯堡在翌日陷落。李军死伤约28,000人(米德军23,000人)。但是林肯不满米德未能拦截李的撤退,在米德非决定性的秋季攻势后,林肯决定转向西部战场一决雌雄。
西部战场 1861–1863
正当联盟军在东部取得了无数的胜利时,然而他们却在最关键的西部上失败了。联盟军在早期的Pea Ridge战役中被联邦军从密苏里州赶了出去。另外,联盟国的李欧尼达斯·波克(Leonidas Polk)将军在肯塔基州发动的侵入行动,结果也激怒了该州的民众,因此,肯塔基州便成为了联盟国的敌人。
纳许维尔(田纳西州的首府)也于1862年输给了联邦军。自从1862年5月份,密西西比州的第10号岛(Island No. 10)、密苏里州的New Madrid、田纳西州的孟菲斯和路易斯安那州的新奥尔良几个南方大城市都被联邦军占领了,从此,联邦军便可在密西西比州的土地上如“入无人之境”一般。只剩下Vicksburg(密西西比州西南部的城市)在整条河的对岸继续与联邦抗拒。
联盟军的布雷斯顿·布瑞格(Braxton Bragg)将军亦在第二次肯塔基州的侵略行动中被联邦军的比尔(Don Carlos Buell)将军,于血腥的培利维尔(Perryvillel)战役中被赶走。数月后又在Stone River战役里被William S. Rosecrans的军团于田纳西州打败。但庆幸的是,联盟军于近田纳西州的边境,佐治亚州里的奇卡牟加战役(battle of Chickamauga)中取得了胜利。因为布雷斯顿·布瑞格将军在这场战役里得到了James Longstreet军团的支援(李将军的东部援军)。尽管联邦的George Henry Thomas军团在那里英勇奋守,最终也只能撤退。
联邦的主要战争策略是来自西部的尤里西斯·辛普森·格兰特(Grant,Ulysses Simpson)所出的谋略,他曾在这次内战中控制了敌军的Donelson和Henry等要塞,和田纳西州的坎伯兰河。巩固了联邦政府对于密西西比州的控制,以及开始了美国内战的转捩点。而且,尤里西斯将军更把联盟军由田纳西州赶了出去,并向联盟国的“心脏”地点进行入侵,那就是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
泛密西西比战场 1861–1865
于1861年,联盟国在亚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的战役都一直顺畅。而且该地的居民亦很快适应了联盟国的条令,更要求联盟国派出军队将当地驻守的联邦军赶走。后来,联盟军便派出Col. John Baylor将军执行任务,并攻占了新墨西哥州的一个叫Mesilla的城镇,还活捉了几名联邦将领。次年(1862年),联盟军队欲北上夺取联邦的领土,但可惜被由联邦派出的加州援军打败,因此被逼退守亚利桑那州。
Glorieta Pass战役是一场“小规模战斗”,因为在此次斗争里双方各有损伤(联邦有140人死,联盟则有190人死)。但若联盟军继续向北追上,就有可能夺取到联邦的要塞和科罗拉多州的丹佛城。所以,有一名来自德州的市民就发言说“如果没有那些来自派克峰(Pike’s Peak)的混帐(联邦军)来阻挡我军,可能整个国家都是属于我们的了!”在4月份,加州组织了联邦军队,并于Picacho Pass战役中将驻亚利桑那州的联盟军彻底赶走。至于美国的东部,双方的战争已进行了近3年,而西北部的战役亦宣告终结。
联邦国曾经在1862年战争快结束的时期,几次欲夺取得克萨斯州、密西西比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的领土。因此,这三个州便在河流上进行封锁行动。尤其是得克萨斯州,他几乎占领和封锁了所以东部的港口。同时,为了给联盟国有“后门”可逃,得克萨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的西部地区一直以来都不停地在路地上,向墨西哥的Matamoros自治市提供棉属植物等庄稼,更派人航行至欧洲各地交换供应,以收买人心。联邦国为了阻止这些行动,决定对得克萨斯州进行侵略,但是每次都失败。联盟国的胜利例如在:得克萨斯州境内的加尔维斯敦和Sabine Pass战役。这两次战争都把联邦的军队彻底地击退。特别是联邦军灾难般的失败,就是在路易斯安那州西部的红河战役(Red River Campaign),和知名的Mansfield战役。这些胜利终结了联邦军对这些地区的侵略计划,直至到联盟国垮台之后。自从联盟军在东部被困和李将军的投降,内战在未来几国月里依然没有停止。双方的最后会战是在得克萨斯州南部的Palmito Ranch战役。讽刺地说,这是联盟军的“大胜利”。
南北战争时各战役分布图
“猛虎”格兰特
1863年时格兰特将军已经控制了整个密西西比河流域,将南方分割成东西两个部分,战略格局从此改变;
南方邦联瓦解
但北军在战略以及经济上的优势使得1865年4月李将军终于放弃了南部联盟的首都(里士满),北军胜利的态势已经非常明显, 李将军在里奇蒙沦陷后一周内被俘。
1865年5月26日,南军全数投降,战事宣告结束。
南北教会
由于南北双方奉行的政策不同,使得宗教界有出现了严峻的考验,北方的教会对于圣经了理解把握得更加灵活,不断设法透过对圣经的诠释针对解放黑奴加以辩护。在南方的教会领袖如:罗伯特·刘易斯·达布尼(Robert Lewis Dabney)使用加尔文宗的思想为奴隶制,和南方脱离联邦的行动提供了看似合理的理论依据。因为南北的分歧,使得教会间互不信任、互相抨击,而导致了教会的分裂。长老会早在1837年早已分裂,这除了种族问题其它的事件使得分裂更为复杂化。而卫理公会及浸信会也在这一波风暴中分歧的相当严重。
战后
边境州份密苏里州及马里兰州随战事的进展终止了奴隶制度,在1864年12月, 国会动议美国宪法第13修正案;第13修正案在1865年尾被完全订立,全美国废止了奴隶制度。1868年第14修正案确定公民权利及给予联邦政府更大权力以要求各州提供平等法律保障。1870年订立第15修正案保证男性黑人(不包括女性黑人)投票权利。第14和第15修正案推翻了美国最高法院Dred Scott在1857年的决定,但特别在第14修正案,有意想不到及深远的影响。
由1876年大选到1964年大选,佐治亚州、阿拉巴马州、密西西比州及阿肯色州没有选举人票投给共和党,南卡罗莱那州及路易斯安那州例外的各只有一张。大部分其他曾脱离联邦的州份也压倒性地投票反对共和党,各州的地方选举也有同样主流性的支持趋势。这个现象被称为Solid South。但是,当民主党总统林登·詹森在1964年签订公民权利法案后,在1964年南部州份的民主党员离弃他而转投共和党的贝利·高华德。虽然贝利·高华德惨败,共和党在南部的支持仍然很强,也令南部成为共和党的据点。
南方的生存者还是受到战后的贫穷。此外,大部分的政治权力都转移到北方。由于联邦侵南的原故,南方多地饱受摧残。虽然联邦愿意在战后重建南方(Reconstruction)(1865—1877),但战后75年内,Vicksburg城的市民都一直拒绝纪念美国独立日,而密西西比州的州议会直到1995年才接受美国宪法第13修正案。
同样地,美国的北部虽然享受了经济和政治上的胜利,但也因此而付出了很多牺牲,其中包括被支持南方的恐怖份子刺杀的林肯总统。战后数十年里,共和党的政治人物仍通过挑起战争的记忆来攻击自己的对手民主党(这一策略被称为“挥动血衣”)。并且,战争和重建导致的南北冲突不断,令许多北方人对南部失去兴趣,这使得共和党在1876年大选后并不费力地就放弃了重建南方的计划。同时,南方的贫穷现象日益严重,北方人也视之不理,更说南方的政治人物经常给联邦政府添加麻烦。同时,北方也没有在南方严格保护民权。
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少人的思想观念都有所改变。1932年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当选为总统,令南方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南方人也和北方人一样,开始重新考虑联邦政府在经济上的地位。此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公众设施兴建计划,像田纳西河谷管理局(Tennessee Valley Authority),就为南方建设立了不少公共设施(如铁路、公路、下水道等)。尽管如此,冲突并没有因为这样而停止,在战后仍存在的有民权活动,与一系列守旧的反联邦政治行动。另外,问题所在的是:该如何平息战后的怨恨?关于南方联盟的旗帜(Southern Cross),该不该再次使用?
重建南方
战后,南方被美国实行“半军事管制”,但美国联邦政府对奴隶主很宽容,致使重建中的南方一直存在奴隶制的残余,很久以后才摆脱。南方在战后形成了一些‘3K党’。南方的重建一直是很艰难的。
1、首先打开维克斯堡之役主界面,打开维克斯堡之役游戏。
2、在维克斯堡之役游戏主页面点击选择“Options”进入设置页面。
3、点击语言栏左右的两端的白色按钮,进行语言筛选,选择简体中文即可。
4、设置成功了,最后点击关闭按钮即可享受简体中文版维克斯堡之役游戏了。
1862年11月-1863年7月发生于密西西比河畔小城维克斯堡的维克斯堡战役,历时9个月,是美国南北战争的重要转折点。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将1863年7月发生于东部战场的葛底斯堡战役作为美国南北战争的转折点。而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表明,葛底斯堡战役双方伤亡人数相当,北方尽管获胜,也是惨胜。战役的结果是南军失去了进攻的能力,但却转入堑壕战,堑壕战在那个没有空军,没有迫击炮的时代完全是陆军的梦魇,无数的士兵倒在双方的堑壕之间。所以,如果不切断南方的补给,这将使战争无限期延长。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指出,认为从纯粹的军事观点看,波托马克河西岸不是最重要的战场,夺取里士满可以产生巨大的精神影响,但在军事上,“却不解决任何问题.”战略的重心,应是西部的资源和铁路线。所以,真正的决定性战役在西部的维克斯堡、查塔努加、亚特兰大。而维克斯堡是重中之重,北军攻占维克斯堡将彻底切断密西西比河东西两岸的联系。德克萨斯、路易斯安那、阿肯色三州的资源和物资将无法再运往东部。缺乏物资补给的南军将无力再战。因此,真正决定意义的决战不在葛底斯堡而是在维克斯堡。
密西西比河是美国最大的河流,被称为“众河之父”,它河宽水深,有优良的航道。是美国内河运输的大动脉,战略地位极重要。它把南部邦联分成东西两半,是德克萨斯等州的牛羊等物资以及从墨西哥湾走私的武器运往里士满的交通要道,南方视之为生命线。而且密西西比河流经边境蓄奴州肯塔基和密苏里,谁控制了密西西比河,谁就控制了上述两州,无形中就增加了其经济、军事力量,尤其是不可估量的政治份量,就对方而言,则被剥夺了同样重要的力量。因此密西西比河成为南北双方争夺的重点。
内战爆发后,北军对南方从海上和内河上进行了封锁。对内河的封锁就是对密西西比河的封锁,北军想以此把南部分成两半,并控制密苏里和肯塔基,故北军从南北两方向着手,试图打通密西西比河。到1862年11月,北军控制了密西西比河的上游,避免了密苏里和肯塔基投向南军的怀抱,同时也控制了密西西比河的出海口,但南军仍保持着从维克斯堡到哈德逊堡250英里的密西西比河河段。南军依靠这段河道,从西部的德克萨斯、路易斯安那和阿肯色运进南方急需的物资以及走私的武器。
维克斯堡是这段河道的要冲。它地处密西西比州的华伦郡,位于亚祖河与密西西比河交汇处的高耸陡崖上,高处水面200多英尺,在密西西比州首府杰克逊以西74公里处。它的背面是崎岖的山地,四面到处是茂密的蔓藤和散发着瘴气的死水潭,只有几条穿过长满林木的小路通向维克斯堡。很早以来,它就具有重要战略价值。1718年到1719年,法国殖民者在此建立据点并筑以要塞。1790年西班牙在此处建立了著名的诺加列斯堡,次年被美国控制,随后它成为密西西比河上一个重要港口。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被称为“美国的直布罗陀”、“密西西比河的钥匙”。
维克斯堡对南方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尤其是在整个密西西比河快要被北军封锁时,尤显得重要。因此南军在维克斯堡布置了重兵,设立炮台,确保南军的供应,以便作垂死挣扎。维克斯堡由彭伯顿指挥5万之众的密西西比河军团防守。为确保维克斯堡,彭伯顿作了如下布置:1.3万人在维克斯堡,4千人在海恩斯断崖,1.1万人在哈德逊港,9千人在维克斯堡与吉布森港之间,5千人在杰克逊。彭伯顿这样部署的目的是为了相互策应。后来随着军事压力的增加,杰弗逊·汉密尔顿·戴维斯“总统”指定伤刚逾的名将约瑟夫·约翰斯顿全权指挥田纳西军团和彭伯顿军团,共7万人,以保维克斯堡无虞。维克斯堡对于北军同样至关重要,夺取了维克斯堡就等于拿到了密西西比河的钥匙,切断了南部同盟的一切外援,使南部窒息而死。此项任务由格兰特率领联邦海陆军去完成。
美国南北战争背景: (1)美国领土的扩张:
①手段:赎买、武装颠覆或入侵。
②结果:19世纪中期,美国领土从大西洋沿岸扩展到太平洋沿岸,形成了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西进运动”。
③影响:给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带来灾难;使西部领土得到开发,客观上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美国两种经济形势的矛盾也随之加深。
(2)美国两种经济形势的矛盾:
①北方工商业资本家要求保护国内原料和市场,扩大工业品出口,提高关税,限制工业品进口;希望废除奴隶制,增加自由劳动力,在西部建立自由州。
②南方奴隶主把棉花等原料大批销往英国,并从英国大量输入工业品,力主降低关税,扩大进口,扩充奴隶数量,在西部扩展奴隶制。
③矛盾的焦点在于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3)废奴运动的高涨:19世纪上半期,废奴运动不断高涨。废奴主义者积极呼吁废除奴隶制,并积极付诸行动。南北双方的矛盾日趋尖锐。
(4)内战的导火线:1860年,代表北方资产阶级利益、主张限制奴隶制的美国共和党候选人林肯当选为总统。1860年11月,林肯当选美国总统,南北战争的导火线1860年12月20日,南卡罗来纳州的奴隶主召开代表大会,宣布“南卡罗来纳与其他各州之间现存的以美利坚合众国为名的联邦从此解散”。1861年2月4日,南卡罗来纳、密西西比、亚拉巴马、佛罗里达、佐治亚、路易斯安那、德克萨斯这七个已宣布脱离联邦的州在亚拉巴马州的蒙哥马利城开会,2月8日,他们宣布成立“美利坚联众国”。选举杰弗逊·戴维斯与斯蒂文斯为正副总统。南方各州开始组织军队,拟订宪法,统一的美国已经分裂了,南方各州挑起南北战争1861年年中,弗吉尼亚、阿肯色、田纳西及北卡罗来纳四州脱离了联邦加入“南部同盟”,叛乱州达到11个。1861年7月21日,3.5万名北方军队发起了向南方首都里士满的进军,第一次马纳萨斯战役打响,北方军队战败。不久,威尔逊小溪之战北方又败。1861年9月,格兰特将军率部攻占了南方军盘踞的开罗和巴杜卡,前者是密西西比河与俄亥俄河的交汇点,后者是俄亥俄河上的一处军事要地,成功地控制了整个俄亥俄河沿岸,打破了南军进攻密苏里的梦想。1861年11月8日,美国军舰拦截了英国邮船“特伦特号”,逮捕了在船上的南部同盟代表梅森和斯利德尔。林肯这时显示出他高超的外交技巧,下令释放这两人,从而避免了与英国的正面冲突,使英国武装干涉美国内政的企图未得逞。1861年11月,塞缪尔·F·杜邦率部攻克查尔斯顿和萨凡纳之间的罗亚尔港,后来这个港口在战争期间一直是北方执行封锁计划的主要基地。1862年2月,唐纳尔逊堡战役,北方胜利,这是内战以来,北军取得第一次重大胜利,大大鼓舞了北军的士气。“唐纳尔逊堡战役”使南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破灭了1862年3月,长岭战役,北方胜利。1862年4月,夏洛伊会战,北方惨胜。 1862年4月,威廉斯堡战役,北方战败。1862年4月26日,联邦海军与格兰特部将巴特勒配合攻克了新奥尔良,随后又溯密西西比河而上闯过维克斯堡与联邦炮艇队会合,控制了密西西比河的航运,给南方经济以沉重打击。1862年5月23日,斯特拉斯堡北方再次战败。1862年5月31日至6月1日发生了七棵松战役,双方势均力敌。1862年5月,林肯总统顺应民意,颁布了《宅地法》,宣布凡是忠于联邦的成年人,只要交付10美元,便可在西部领得土地160英亩。耕作5年之后,该土地便归其所有。这样一来在新西部就可以培育一个庞大的市场了,在拓展海外殖民地不是很现实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国内市场成为当时美国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最好选择。《宅地法》颁布后受到民众的热烈欢迎。但民众也认识到,如果不打败南方,使联邦统一,那么《宅地法》也难以实行,于是很多人报名参军,热情高涨。过了两个月后,林肯又颁布了《没收法案》,规定凡是背叛联邦的人,其家产全部没收,其奴隶也全部解放。总统有权招募奴隶平叛,此法也受到民众的欢迎。由此,南北战争也就带上了资产阶级土地革命的色彩。1862年6月26日到7月2日,七日战役打响,北方军队在一系列的战斗中,士气低落。南方因为部队之间的协调性太差,丧失了歼灭北方军队的机会,略占上风。1862年8月,第二次马纳萨斯战役,北方失败。1862年9月13日,安提塔姆会战打响,北军由于指挥官麦克累伦胆小,在占据优势兵力的情况下丧失全歼罗伯特李德部队的机会,双方伤亡损失相差无几,北方略多,但在战略上却粉碎了南部同盟的战略进攻,防止了英法等国对南部同盟的承认,使联邦政府的地位得到巩固,北方人民受到鼓舞。1862年9月22日,林肯发布《关于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大量奴隶从南方逃向北方,为北方军队提供了大量的兵源,而且对南方的经济是一个很大的打击。1862年12月13日,雷德里克斯堡战斗,北方战败。1863年,北方实行征兵法以代替募兵制,增强北方军力。1863年5月1日,雷德里克斯堡再次激战,北方占据优势兵力情况下伤亡多余南方,再度战败,南方军队猛将杰克逊此役在南军士兵误伤情况下失去左臂,5月15日伤重去世。1863年5月,维克斯堡战役,格兰特指挥北方军队获得大胜,在此胜利的影响下,7月9日,哈得森港的南军投降,密西西比河两岸的最后一支南军部队就这样被解决了,北军获得向海上进军的主动权。1863年7月1日,葛底斯堡大捷,歼灭南军2.8万人 ,成为内战的转折点。战场上的主动权转到北方军队手中。1863年6月23日,奇克莫加--查塔努加战役拉开序幕,经过长达半年的时间,北方获胜,南方不仅丢掉了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查塔努加和几乎整个田纳西州,而且还使北方军队很快打开了通往佐治亚州的道路。1864年3月8日,因为西部战场上的骄人战绩,格兰特任北方的陆军总司令。1864年5月3日晚,格兰特指挥12.7万人的部队向南方进军,在弗吉尼亚和罗伯特李的部队遭遇,莽原之战打响,初期北方损失惨重,伤亡1.8万人。随后冷港战斗打响,北方伤亡6万人,南方伤亡3万人。但是北方军队有补给,南方军队没有。北方军队对南方首都里士满形成包围之势。1864年6月,格兰特和罗伯特李在彼得斯堡相持。罗伯特李派朱巴尔·厄尔利率领两万人沿谢南多亚河谷北上华盛顿。7月11日,厄尔利兵抵华盛顿郊区,拿下了距华盛顿仅5英里的银泉镇,格兰特回调两个师回防华盛顿,击退了厄尔利,接着又在温切斯特和渔父山两次战斗中获胜,把南军赶出了谢南多亚河谷,华盛顿转危为安。1864年5月5日,接替格兰特西部战场最高指挥官的谢尔曼率领西线10万人的大军从查塔努加出发,进军亚特兰大。1864年9月,W.T.谢尔曼将军麾下的北军一举攻下亚特兰大,两个月后开始著名的“向海洋进军”,在进军中彻底摧毁了敌人的各种军事设施,使南方经济陷于瘫痪。1964年12月21日,谢尔曼攻下萨凡纳,将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南方分成南北两半。1865年1月,北方占领费希尔要塞,南方军队的后勤系统已被完全催毁。1865年2月1日,谢尔曼大军离开萨凡纳开始了第三次远征。这次远征的目标是北上经过南卡罗来纳的哥伦比亚,直捣北卡罗来纳的罗利,最后与格兰特会师于弗吉尼亚。1865年2月16日,谢尔曼大军轻而易举地攻克了哥伦比亚城,2月18日,谢尔曼在海军的配合下又兵不血刃地解放了查尔斯顿,3月3日攻占克劳,3月7日进入北卡罗来纳境内,3月12日到达法耶特维尔,3月21日在戈尔兹伯里与格兰特会师,完成了对南部同盟的战略包围。1865年4月3日,北方军队占领里士满。 1865年4月9日,R·E·李的部队陷入北方军队的重围之中,被迫向格兰特请降。美国内战终止。美国恢复统一。
1863年冬天,尤里西斯·辛普森·格兰特挥师8万准备先攻下维克斯堡,把南北相连的南军从中拦腰斩断。此战役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862年11月6日到次年1月31日,格兰特大军对维克斯堡试探性进攻。1862年上半年,北军在密西西比河上下游取得重大进展。3月北军占领孟菲斯,5月攻克新奥尔良,控制了密西西比河口。由于嫉妒贤能,亨利·韦杰·哈勒克断然拒绝格兰特乘胜直取维克斯堡,打通密西西比河的建议。几经陈明厉害,格兰特获准于11月6日对维克斯堡采取行动。格兰特制定了水陆并进计划:格兰特指挥陆军引诱维克斯堡守军彭伯顿出兵,以减少城内的守军,谢尔曼在海军支援下攻占该城。此时,南军大为震惊,戴维斯急令约瑟夫·约翰斯顿全权指挥田纳西军团和密西西比军团来防守维克斯堡。北军的进展不顺利,格兰特大军在河谷内根本无法运动、展开,谢尔曼受挫于奇克索断崖,格兰特的陆军被南军所阻,而且其补给线遭到破坏。格兰特用了几个月时间才发现这个计划行不通。
第二阶段从1863年1月31日到5月2日,格兰特指挥军队通过艰难险阻进抵维克斯堡外围。格兰特看到重兵把守的维克斯堡易守难攻,不服输的格兰特采取了“一个与罗伯特·李的行动如出一辙的大胆进攻计划”,即越过密西西比河的几个大沼泽地,把军队投到维克斯堡南端和东西适合用兵的有利地形上,这是一个“完美无缺的进攻计划”。最初,谢尔曼等将领以行军困难、补给线过长为由反对该计划,但格兰特坚持按计划行动。格兰特率领四万人马在距离维克斯堡十公里的地方停下来,下令士兵放下武器,拿起铁锹,挖一条运河,绕过河流急转弯的地方,避开南军的火炮。北军士兵花了好几个星期的时间挖筑运河,期间很多人生病死去。一个多月过后,北方工程人员得出结论说,这条运河不能用。格兰特命令部下再挖另外两条运河,结果也都没有成功。河没挖成,北军士兵倒成了挖运河的专家。其中一个人就曾表示,“维克斯堡运河一挖好,我们就要再挖一条运河,横切佛罗里达上半部,把这个州从南方邦联切割出来,送给鳄鱼。”
1863年4月,格兰特决定放弃所有迂回战术,硬闯。格兰特制定了一个大胆而冒险的作战方案,他派格里尔森上校率1万军队,长驱600英里穿过密西西比州心脏地带,沿途炸断桥梁,拆毁铁路,破坏交通。他又派威廉·特库赛·谢尔曼沿田纳西州边界向南进军,吸引彭伯顿的注意力。与此同时,他率主力部队则沿密西西河西岸下行,在格兰德湾以南找到一个渡口。格兰特的部下千辛万苦,整整花了三个星期的时间才到达预定的船码头,沿途很多地方都被水淹没,工程人员不得不砍树,把木桩搭在水面上,不让马车沉没。除此以外,他们还要在很多溪流上架设桥梁。
1863年4月16日夜,天漆黑一团,格兰特的舰队熄灭灯火,关掉引擎,悄无声息的沿河顺流而下,舰队已过大半时,要塞上的哨兵突然发现了。顿时,堡垒里枪炮齐发,弹如雨下,舰队也开足马力,急速向前行驶。那些炮艇龟背形撞角舰和装有高大烟囱的内河轮船,在大炮的火光和熊熊燃烧的棉花包照耀下,猛力冲过了那一座座炮台!密集的炮火正好穿过舰队,幸运的是,只有一艘运输船被击毁,整个舰队安然无恙。
4月30号那天,北军的运兵船将大约两万三千名士兵从河西岸运到东岸。他们上岸后立即遭遇了一支八千人的南军部队,并将其击退。格兰特随即下令剩下的人马全部过河,遭到手下一些指挥官的反对。他们觉得供给肯定跟不上。然而,格兰特并不担心。他下令,所有人只需携带咖啡、硬面包和盐。其余物资可以从密西西比农民那里拿,他们家里有充足的食物。格兰特决定,不让部下立即对维克斯堡强大的防线发动进攻,而是让他们向东面的密西西比首府杰克逊进发。杰克逊是维克斯堡防守部队的供给基地。格兰特将军希望切断两座城市之间的供给线,同时防止南军士兵从杰克逊赶往维克斯堡增援。‘约瑟夫·约翰斯顿急令彭伯顿率军东进与他率领西进的军队在杰克逊会合,彭伯顿不予理睬,企图切断格兰特根本不存在的交通线,这一行动自然劳而无功,最后缩回维克斯堡。因彭伯顿未能按命令行动,约翰斯顿缺少配合被迫离开杰克逊而北撤。
接着格兰特攻占了一个重要的铁路枢纽站,切断了彭伯顿与外部的联系。他随即又挥师追击彭伯顿。采用一系列巧妙的配合战法和运动战,一路攻袭前进,在三个星期内与敌人激战五次,占胜了兵力占优势的敌军,他拔掉了维克斯堡外围的据点,最后把敌军团团围困在维克斯堡内。当时有战士写道:北军把整个城市围得严严实实,就连一只猫也跑不出去。由于防备有力,约翰斯顿的军队不敢越雷池一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彭伯顿的军队被围于维克斯堡而无能为力。维克斯堡的命运此时已决定了。
第三阶段从5月23日到7月4日,维克斯堡的被围及其投降。 对维克斯堡的总攻在5月22日这天开始了。海军也赶来助战,北军从水上和陆上对维克斯堡进行猛烈炮击,轰隆隆的炮声一直响了47天,几乎摧毁了要塞上的所有工事。守军早已断粮,不得不以蛇和老鼠充饥。南军将领彭伯顿最后决定,没希望了。他传话给格兰特,提出谈判。两位指挥官在停战白旗下见面。格兰特要求南军无条件投降,遭到彭伯顿拒绝。彭伯顿的手下要成为战俘,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彭伯顿希望他们能立即得到假释。彭伯顿告诉格兰特说,如果让他们回家,这些南军士兵保证不再参战。否则的话,他们就会继续打下去。格兰特同意让俘虏的南军士兵回家。7月4日,彭伯顿交出了他的军队和“南部邦联的直布罗陀。”7月9日,哈得逊堡投降。至此,历时9个多月的维克斯堡战役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在维克斯堡大捷中,格兰特以伤亡8873人的代价,打死南军约1.1万人,俘敌·3.7万人,其中军官2153人,包括15名将官。这是北军俘敌最多的一次战役,此外北军还缴获172门火炮以及大批的军用物资。
不出一个星期,一艘轮船从圣路易斯开来,直达新奥尔良,全程航行密西西比河,一路上没有受到敌人的袭击。南北两地的叛军被分割切断,内战的形势对北方越来越有利了。从维克斯堡战役之后北军坚决采取窒息策略,通过此后的查塔努加战役和亚特兰大战役一步步使南方窒息。
美国内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两种社会制度即奴隶制度与自由劳动制度之间的 斗争”。美国独立后,南方和北方沿着两条不同的道路发展。在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发 展迅速,从19世纪20年代起,北部和中部各州开始了工业革命,到50年代完成。1860年, 北方工业生产居世界第四位,总产值达18.8亿美元。而在南方,则实行的是种植园黑 人奴隶制度,南方1860年已有黑人奴隶400万人。南方奴隶制度是生长在美国社会的赘 瘤,它严重窒息了北方工商业的发展,南北矛盾和斗争自19世纪起日趋激烈。斗争主要 围绕西部土地展开。北方要求在西部地区发展资本主义,限制甚至禁止奴隶制度的扩大; 南方则力图在西部甚至全国扩展奴隶制度。双方矛盾到19世纪50年代在局部地区已酿成 武装冲突。在奴隶主的进逼面前,北方人民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废奴运动”,南方黑奴 也不断展开暴动。在人民斗争的推动下,北方资产阶级开始主张废除奴隶制度。1854年 共和党成立,1860年,反对奴隶制的共和党人林肯当选为总统,这预示了奴隶制度的末 日。于是,南方7州退出联邦,1861年2月建立了一个新“国家”——“美利坚诸州联 盟”,定都里士满。4月12日,南方军队炮击并于14日占领了联邦军的萨姆特要塞,挑 起了内战(又称“南北战争”)。
美国南北双方力量对比悬殊。北方有23个州,人口2200万,工业生产是南方的10倍。 南方只有7个州900万人口。 南方之所以敢挑起战争,是因为南方早就从军事上做好了准备,南方军队素质高, 军火工业发达,并得到英法等国的援助。南方想通过速战速决打败北方。 美国内战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和东西两大战场。1861年4月至1862年9月是“有限战争” 阶段。双方都集中兵力于东战场为争夺对方首都而展开激战。南方军队统帅是杰出军事 家罗伯特·李,他根据双方力量悬殊的状况,制定了以攻为守的战略,集中兵力寻歼北 军主力,迫使北方签订城下之盟。
而北方对战争准备不足,又采取了所谓的“大蛇计划”,把兵力分散在8000英里长 的战线上,加上同情奴隶主的指挥官麦克莱兰采取消极战术,使北军连连受挫。 1861年,双方在东战场举行了第一次马那萨斯会战。7月21日,北方发起向南方首 都里士满进军的攻势,3.5万北方军队排着整齐队形,在军乐声中向里士满进军。由于 北方事先大张声势,认为南军不堪一击,加上这一天是星期六,于是许多华盛顿市民、 国会议员、记者等身着盛装,携妻带子,提着装有野餐的篮子,有的坐马车,有的随军 队步行,像过节一样,前来战地观光,看热闹。南方军队2.2万在铁路枢纽马那萨斯列 阵相迎。北方军队在观众的欢呼声中向南军发起攻击,猛烈的炮火把南军阵地笼罩在烟 雾中。北军继而跨过布尔河向对岸发起冲击。谁想南军指挥官是名将托马斯·杰克逊, 他沉着指挥,击退了北军5次冲锋,因此获得“石墙”的美称。战斗十分激烈,由于双 方军服几乎相同,一时敌我难辨,战场一片混乱。不久,南军9000援军赶到,发起反攻。
缺乏训练的北军一触即溃,丢下大批枪支弹药逃回华盛顿。这一仗,北军损兵折将3000, 南军损失不到2000。 进入1862年,战况更为激烈。林肯2月22日下令50万大军发起总攻击。北军在西线 节节胜利,几乎打通了南北大动脉密西西比河。海军也攻克了南方最大港口新奥尔良。 但在东战场,北军又连遭惨败。北军司令麦克莱兰拥有重兵10万,却几个月按兵不动, 因为他把敌人的5万人马当成了15万。后在林肯催促下,才发动“半岛战役”,企图攻 占里士满。
罗伯特·李急率南军迎击。6月25日至7月1日,李的9万军队同北军10万人展开“七 日会战”,李以机动寻找战机,调动北军,然后寻找北军薄弱环节发起进攻,把北军逐 出了里士满附近的半岛,使北军损失1.65万人,南军也损失2万人,但在战略上却取得 了保卫首都的胜利。李乘胜北上,8月底,与北军进行第二次马那萨斯会战。南军有5. 4万人,北军8万人。李高超的指挥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以小部队把北军主力吸引到 阵地上,主力机动,从侧翼和后方发起进攻,然后正面、侧面夹击,一举击溃了北军。
北军伤亡1.4万,被俘7000人。南军兵临华盛顿城下。北军9月在安提塔姆会战中才顶 住了李军攻势。在海战方面,虽然北方海军占压倒优势,但南方的装甲战舰也给北方带 来很大麻烦。
这一阶段南方占了明显优势。北方失利原因除了南方军队素质高和李的杰出指挥外, 更主要是因为北方资产阶级害怕发生革命,不敢明确宣布废除奴隶制度,解放黑人,而 幻想通过妥协来重新实现南北统一。
林肯不愧是伟大的政治家,他看出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就必须下决心解决黑人和 奴隶制这一核心问题。于是他接受了人民的意见,顺应历史潮流,于1862年9月22日, 毅然发表了《解放宣言》,宣布从1863年1月1日起美国400万黑人奴隶获得解放。这一 伟大历史文件敲响了南方奴隶制的丧钟。同时,林肯还实行了一系列革命政策,如:颁 布《宅地法》,把西部土地分给人民;武装黑人;实行征兵制;改组军事指挥机构,撤 换了同情奴隶主、作战消极的麦克莱兰,任命格兰特为总司令,向富人征累进所得税, 镇压“铜头蛇”反革命分子,等等。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北方广大人民的积极性,有 近百万人踊跃参军,其中有23万黑人士兵。战争从1862年9月进入了“革命战争阶段”。
北军司令格兰特和名将谢尔曼共同制定了“总体战略”,即不但消灭敌人军队,还 要摧毁敌人的经济基础和敌方居民的战斗意志。正如谢尔曼说的:要使敌人今后几代也 不敢发动战争,“我们一定要清除和摧毁一切障碍,如有必要,就杀死每一个人,夺走 每一寸土地,没收每一件财物。一句话,破坏我们认为应该破坏的一切东西……”北方 军队采取了主动进攻的战术,从1863年起,双方进行了三次大战:
一是昌西洛维尔战役。1863年4—5月,北军波托马克军团13万人同李指挥的南军6 万人在昌西洛维尔激战。李克服了兵力上的劣势,机动灵活地与北军周旋,以少量兵力 正面牵制北军主力,亲率主力迂回包抄北军,从侧翼和背后袭击北军,一举将北军击溃, 北军损失了1.7万人,南军损失1.2万人。但南军骁将“石墙”杰克逊被击毙。这是南 方取得的最后一次战役的胜利。
二是葛底斯堡战役。1863年6月,李军8万攻入宾夕法尼亚州,北方再次告急。林肯 急召波托马克军团11万人迎击。
这次李低估了对手,以为又和以前一样指挥拙劣,自己能轻易取胜,因此没采用惯 用的牵制行动。未料北军已任命悍将米德任军团司令。米德率军在交通枢纽葛底斯堡堵 住李军。7月1日,李军向北军防守的高地发起猛攻。第一天便突破北军防线,北军死伤 惨重,仅被俘就达5000多人。李得意起来,令部队停下来休息,等待后续部队上来,从 而给北军以喘息之机。7月2日下午,南军以300门大炮猛攻,北军奋勇抗击,顶住了南 军的攻击。第三天,南军孤注一掷,发起总攻。几个师长旅长亲自挥刀上阵冲锋。北军 炮兵以猛烈火力吞噬了一群群南军士兵。但南军不顾惨重伤亡终于冲上北军主阵地公墓 岭顶峰,双方展开白刃战。这时北军全线反攻,终将南军全歼。只见北军阵地上到处堆 积双方士兵的尸体,南军2个旅长和15个团长全都阵亡,死伤2.8万。北军伤亡也达2. 3万。李率军后撤。这次大战是内战中最激烈的一次,战场上有棵树竟身中250弹。这一 仗扭转了东线战局,从此北方完全掌握了主动权。
三是维克斯堡战役。维克斯堡是控制密西西比河和西部铁路网的战略要地,南军在 此严密设防,号称“南方的直布罗陀”。北军几次进攻都失利了。从1863年2月开始, 格兰特率3个军团7万多人围攻此堡。因敌工事坚固,几次进攻受挫。格兰特便采取围困 战术,切断了敌军所有的供应线。经过几个月围困,堡内敌军弹尽粮绝,连猫、老鼠都 被吃光了。
北军又连续47天炮轰,迫使南军7月4日举白旗投降。北军共俘敌3.7万,内有15名 将军,缴获大炮172门。至此,北方控制了密西西比河,将南方领土一切两半。
三次大战后,南军气数已尽,北军士气越来越高,不断发起强大攻势。1863年11月, 又取得查塔努加战役胜利,击溃南军4.6万,向南方后方进攻的大门敞开了。
1864年,北军向南方发起三路攻势。在东战场,格兰特采用消耗战略,经荒野战役、 冷港会战,使李军团主力消耗殆尽,损失3.2万,再无力进攻了。在西线,谢尔曼长途 奔袭敌后方。他指挥10万大军插入南方腹地,9月攻占南方最大工业城市亚特兰大。从 11月15日起,又挑选6.2万精兵,发起“向海洋进军”,一个多月大军长驱300多英里, 所到之处,实行“三光”政策,烧毁种植园、城镇和村庄,摧毁工厂企业,连铁轨都拆 下来弄弯。南方到处火光冲天,一片废墟。12月21日大军攻占了萨凡纳,完成了摧毁南 方后方的任务。与此同时,北方海军也对南方实行“窒息式封锁”,完全切断了南方对 外联系。
1865年,南方已山穷水尽,濒临崩溃的边缘。北军从陆海两个方向发起最后攻势, 北军攻克重镇彼得斯堡和南方首都里士满,李军还剩不到3万残兵败将,4月9日被迫向 格兰特投降。不久,南方残军17万全部放下武器。在北方取得胜利的时刻,南方奴隶主 分子暗杀了林肯总统。但这一垂死挣扎挽救不了南方失败的厄运。 美国内战以北方胜利、南方奴隶制度的灭亡而告终。北方胜利的原因,是由于林肯 能顺应历史潮流,采取解放黑人等一系列革命措施,调动了北方广大人民和黑人的积极 性,同时国际正义力量的大力支援,南北方经济力量的悬殊也是北方胜利的重要因素。
这场战争具有现代总体战争的许多特点:双方均实行征兵制,共动员了400万人参 战;双方均动员全部人力物力投入战争;战争目标不仅要消灭对方,而且要摧毁对方的 社会经济制度,彻底征服对方;双方共死亡62万人,其中北方36万,南方26万,伤者百 万以上,耗资250亿美元。损失之大,消耗之严重,均为近代战争之首。此外,战争中 广泛使用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如无线电报、装甲列车、卡宾枪、开花炮弹、照相侦察、 高空气球、装甲舰、水雷、潜水艇、扫雷装置,等等。这些使战争面貌大为改观,后勤 供应也更为复杂。 因此这场战争在军事史上占有显著地位,被称为“第一次现代战争”。
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革命,内战为美国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开辟了道路, 正如列宁所指出,它具有“极伟大的、世界历史性的、进步的和革命的意义”。
------------------------------
林肯在竞选总统的时候,是打着废除奴隶制度的旗号,但是在就任之后,把维护联邦统一作为领导战争的最高目标,以此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积极参战,然而未能扭转不利的战局。为了削弱南部叛乱者的经济,军事力量,为了争取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林肯领导战争的目标从维护联邦统一转向了废除奴隶制。
相关tag:维克斯堡之役4
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1354090129@qq.com
维克斯滤清器官网(美国维克斯WIX滤清器和其他国外滤清器品牌有什么区别吗) ♂
维克斯滤清器官网(美国维克斯WIX滤清器和其他国外滤清器品牌有什么区别吗)维克斯轻型坦克(抗战时期,最受欢迎的武器是什么) ♂
维克斯轻型坦克(抗战时期,最受欢迎的武器是什么)- 抗战时期,最受欢迎的武器是什么
- 为什么二战初期感觉德国缺少重型坦克
- 二战时期,中国都有什么武器
- 马克沁重机枪是否能打穿二战初期的轻型坦克
- 美军MPF轻型坦克性能如何
- 二战德械师都有那些德械,他们的战绩如何
- 为何二战中坦克不是主流
若要在武器上非要加个“最”字的话,就有些难答了,士兵对待武器跟对待美人一样,用的顺手才叫最好。
在那个资源匮乏的年代,我军的装备在东方战场上相对日本而言,无疑是处于劣势的,武器老旧问题先放在一边,生产能力低下导致大量武器需要进口,而进口来的“万国造”又不能做到人手一支,正规军还好一些,杂牌军就别提了。因此从最初的“老套筒”(原始汉阳造),到改进后的“汉阳造”,到相对精良的“中正式”等等,总之,能用的武器全部用上,虽然老旧一些,起码比没有强。(图为二战时期,日本单兵装备,三八式步枪,刺刀,南部十四式手枪)
笔者查过一些关于二战时期的资料,在受欢迎的武器方面,日本的三八式步枪、捷克式轻机枪、毛瑟96C手枪、木柄手榴弹等都是战士们非常喜欢的武器,当然,捷克式轻机枪并不是任何士兵都能操作,操作这种机枪要提前经过训练,抗日神剧中演的那种打没了子弹随便捡起枪就可以熟练操作的画面纯粹是故事需要,这种画面还出现在经典游戏《荣誉勋章》和《使命召唤》中,不管什么国家的武器,也不管手枪、步枪、冲锋枪还是重机枪、火箭炮等等武器,捡起来就可以用,要真这样,抗战就不用打八年了。(下图为装备三八式步枪的日军下级士兵)
三八式步枪为何受欢迎的呢?无非是便捷好用,而且做工精良,笔者当年在某一线城市的军事博物馆中亲自操作过这种枪,当然没有子弹供我射击用,虽然历经这么多年,但依旧良好,只要有子弹,上膛就可以发射。听使用过这种枪的一位老人说过,当年他距离一颗大柳树大约60米作用,用这三八式步枪开枪射击大柳树,竟能将树打穿,可见其威力。三八式之所以受到战士们青睐,是因为这是常规性武器,手枪只有长官才能配备,而机枪需有专门的机枪手操作,普通战士手中能有一杆好枪,便是最“幸福”的事情了。
正是因为三八式步枪的故障率低,做工精良,射击精准等优点受到喜爱。不要总说三八式不如汉阳造的威力大,那都是瞎说,首先在后坐力和射程方面,三八式就占据优势,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人家的三八式能打500米,你的汉阳造能打三百米,而双方战场距离为400米,那么请问就算你威力大,有啥用?不要听信什么三八式打在身上只有一个小洞,真实威力可以找视频来看,吓死你。因此能缴获一直好的三八式步枪对于一个普通战士来说,是一件很荣幸的事情。(下图为两名国军士兵在操作捷克式轻机枪)
另外捷克式借枪(又称:ZB26式轻型机关枪)也备受青睐,整个二战期间,在中国战场上,大约出现过14万挺捷克式机枪,当然其中有一些是国民征服的军工厂仿造制作的,但就算是仿造,性能依旧良好。该枪可进行半自动或自动发射,标尺射程为1500米,每分钟射速可达550发。另外这种枪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弹药与中正式步枪相同,为7.92×57公厘毛瑟尖弹,除了可以单兵手持灵活作战外,子弹可以在500尺内击倒任何目标。这挺机枪在二战事情发挥很大的作用,枪口之下没少死日军和伪军。不过日本人也采购过捷克式机枪,这要比他们的歪把子好的多。(下图为日本士兵操作捷克式轻机枪)
当然,被德国人“遗弃”的毛瑟96C手枪也备受我军青睐,这款枪太有名了,当然名字也很多,我们习惯称其为驳壳枪、盒子炮、大镜面等等,双枪李向阳知道不?用的就是这款枪。德国自1895年至1939年,前后共生产了一百多万支毛瑟96C,在淘汰后大量出口到我国,各地军阀纷纷采购。到了抗日战争时期,这款可以半自动发射也可以全自动发射的手枪成为抗日主力。可以说这款枪见证了晚清到抗战胜利的整个过程。(天津老演员郭振清在老电影《平原游击队》中饰演令鬼子闻风丧胆的双枪李向阳)
至于木柄手榴弹,这个不需要说太多,易操作、威力大、便于携带成为主流,经典连续剧《亮剑》第一集就出现了一筐一筐的手榴弹炸鬼子的画面,那家伙,老牛X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因为二战初期,德国根本没有重型坦克。
二战爆发的时候,哪怕是规模空前的法兰西战役中,德军只有一二三四型坦克。
其中1型坦克是轻型坦克,只有机枪而已,重量5吨多。
这种坦克只能对付敌人有生力量,不能攻击工事,也不可能摧毁敌人的装甲武器。
它的装甲非常薄弱,一些部位可以被大口径机枪射穿。
实际上,1型坦克是德军最早的坦克,有着明显的过渡和实验性质。
2型坦克可以看作是1型坦克升级版,重7吨多。
它安装了20毫米机关炮,具备一定的攻击力,装甲防御能力也有所增强。
然而,在二战轻型坦克普遍火炮37毫米甚至45毫米口径的时代,2型坦克的攻击力不足。
3型坦克。3型坦克按照德国标准是中型坦克,重量为15吨,装备37毫米火炮,防御力也有所增强。
然而,在英美苏中型坦克都超过30吨的情况下,3型坦克各方面都是不足的,也不可能和敌人主力坦克对抗。
4型坦克。4型坦克是二战初期最强悍的坦克,这种约20吨的坦克装备75毫米短管火炮,正面装甲增加到30毫米。关键在于,4型坦克的体积较大,具备持续改进的空间,3型坦克车体太小已经无法改进。
以上的坦克,就是二战初期德军的坦克,4型坦克已经是最大了。
后来著名的虎式坦克直到1942年才开始量产,黑豹坦克还要迟半年才量产。
这两种坦克投入战场,都是1942年的事情了。
为什么德国没有开发重型坦克,原因有很多?
其一在于,德国没有使用重型坦克的迫切需要。
因为战争初期,德军强调闪电战,要求坦克的机动性第一,攻击力第二,防御第三。
1型到4型坦克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机动性很强,便于长距离奔袭,执行德军两翼合围的闪电战。
当时的技术条件,无法做到机动性、攻击力、防御的三者共同进步,必须有所取舍。
以苏军的KV系列重型坦克为例,防御超人,但机动性很烂,火力也普通,而且故障太多。
这种坦克在苏德战争防御中,起到一定作者用,但用于进攻就不合适。
1队20辆KV坦克进攻作战,结果行军几十公里到前线的只有几辆,其余都瘫在路上。
以虎式坦克为例,攻击力和防御力超人,但机动性平平,故障也很多。
如果虎式坦克在战争初期就出现,编组在攻击集群中使用,根本就无法跟上闪电战装甲部队的速度。
所以,战争初期德军并没有装备重型坦克,只是进行了研究。
事实证明,这个战略大体是正确的。
抗战前国民党就通过进口德国武器装备组建“德械师“,国民党从德国进口武器装备所需资金主要用钨矿砂,锡,锑,桐油等物资支付.1937年7月抗战爆发,国民党加大了德国武器的订货量.在日本的强烈抗议下,1938年5月德国宣布停止对中国出口武器,最后一批武器于8月份运抵中国.从抗战爆发到德国停止供货为止,国民党从德国进口的武器装备包括:飞机12架,105毫米榴弹炮36门,迫击炮800门,37毫米战防炮500门,13.2毫米高射机枪300挺,机枪1万挺,步枪5000支,驳壳枪2万支,手枪4400支;150毫米炮弹6000发,105毫米炮弹3.6万发,迫击炮弹190万发,37毫米炮弹50万发,子弹1.6亿发.
抗战爆发后的1937年8月21日,国民党与苏联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苏联便开始以贷款的形式向国民党提供武器装备,贷款由中国用矿产和农产品偿还.苏联对国民党的武器供应持续到苏德战争爆发.在这将近4年时间里国民党从苏联进口的武器装备包括:飞机885架,坦克82辆,汽车1540辆,115毫米榴弹炮80门,76毫米野炮160门,76毫米山炮50门,高射炮270门,45毫米战防炮50门,37毫米战防炮380门,航空机枪120挺,重机枪1300挺,轻机枪5300挺,步枪5万支,冲锋枪3000支;航空炸弹3.11万颗,115毫米炮弹12.68万发,76毫米炮弹16万发,45毫米炮弹7.5万发,37毫米炮弹61万发,高射炮弹31.44万发,子弹1.84亿发.(中国向苏联支付的物资包括:钨矿砂31177吨,锡13162吨,锑10892吨,锌600吨,汞560吨,铋18吨,茶叶30293吨,生丝309吨,羊皮223万张,羊毛14300吨,猪鬃6340吨,桐油8868吨)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空军装备的美制“霍克-Ⅲ”战斗机.“霍克-Ⅲ”是美国寇蒂斯公司研制的一种专供出口的战斗机,其前身是该公司为美国海军开发的BF2C-1“苍鹰”战斗机。美国海军仅使用了几个月,就嫌该机性能不佳而将其全数退役了。
抗战爆发后国民党还从欧洲其他国家进口了一些武器装备(到货量)
从英国进口:飞机36架,子弹1667万发
从法国进口:飞机24架
从意大利进口:装甲车101辆
从比利时进口:步枪5.4万支,子弹3867万发
从捷克进口:轻机枪1829挺,步枪5000支,子弹2600万发
从瑞典进口:子弹1.18亿发
从匈牙利进口:子弹1500万发
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从美国得到的武器装备的粗略数字:飞机1394架(包括美国驻华空军的飞机),坦克108辆,装甲车36辆,汽车约2万辆,155毫米榴弹炮36门,105毫米榴弹炮约200门,75毫米野炮约100门,75毫米山炮约500门,37毫米战防炮约300门,迫击炮约2000门,火箭筒1030支,喷火器约150支,枪榴筒约6000支,14毫米战防枪1269支,重机枪约1500挺,轻机枪约8000挺,步枪约15万支,冲锋枪约3万支,手枪约3600支;各类炮弹约220万发,火箭弹约6万发,子弹约7亿发.
抗战时期国民党的武器弹药生产情况
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兵器工业进行了内迁重组,大部分兵工厂集中到了重庆.受重工业基础的制约,抗战期间国民党的兵器工业并无太大发展,但还是生产出了不少的轻武器和弹药.
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步枪约50万支,轻机枪约4万挺,重机枪约2万挺,枪榴筒约6万支,掷弹筒40909支,20毫米高射炮4门,37毫米战防炮94门,60毫米迫击炮约5000门,82毫米迫击炮约7500门,120毫米迫击炮约60门;子弹约11亿发,手榴弹约2700万个,枪榴弹约450万个,掷弹筒榴弹约150万个,迫击炮弹约550万发,75毫米山野炮弹约42万发,20毫米高射炮弹约52万发,航空炸弹约3000吨,地雷约80万。抗日战场民兵、武工队常用冷兵器近战格斗武器。后来装备国民党29军。八路军骑兵。可以与日本武士刀相媲美。
在这里顺便说一下抗战时期共产党的兵工生产情况.抗战时期共产党的兵器工业规模小,设备简陋,原材料奇缺,因而武器弹药产量很少.抗战期间共产党的兵工厂累计生产:长短枪11046支,机枪33挺,掷弹筒4155支,枪榴筒2196支,迫击炮908门;子弹779万发,手榴弹447万个,掷弹筒榴弹37.7万个,枪榴弹32万个,迫击炮弹28.4万发,地雷19.2万个.
毛瑟厂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专利,隔年正式生产。由于其枪套是一个木盒, 因此在中国也有称为匣枪的,也有盒子炮, 也称驳壳枪。 有全自动功能的,又称快慢机,毛瑟厂则称之为速射型(Schnellfeuer),在1931年5月量产。另一个较少人知道的名称是自来得手枪许多人以为只有速射型称为自来得,这是不正确的,事实上,自来得一直是这一类手枪在中国比较正式的通称。
抗战时期国民党兵工厂生产的步枪有3种:汉阳式,中正式和仿日本38式.
1928年太原兵工厂仿制成功日本38(明治38年,1905年)式步枪.抗战期间太原兵工厂西迁后生产了少量38式步枪,总产量约1万支.抗战时期国民党生产的步枪主要是汉阳式和中正式.
在中国一向被俗称”三八大盖“,由于其枪机上有一个随枪机连动的防尘盖以及机匣上刻有“三八式”字样而得名。三八式步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法西斯陆、海军最主要、最基本的武器,一直使用到二战结束(日本战败),用了整整40年。配有单刃刺刀,刀长500毫米,可装在枪上用于拼刺,也可握持刀柄进行劈杀。
汉阳式:仿德国1888年式毛瑟步枪,1944年停产,该枪的主要生产者为位于湖北汉阳之汉阳兵工厂,因此一般称之为汉阳造。同时,因前期进口的德国产1888式步枪采用了全长式枪管套筒,国内前期的仿制品也采用了全长式枪管套筒,故其早期枪型也被称之为“老套筒”。是中国战争史的一个传奇的神话。
正式步枪为德国1924年式毛瑟步枪的中国版本,使用7.92毫米尖头型毛瑟步枪弹,是中国近代第一种制式步枪。中正式步枪,1935年由兵工署第十一厂生产,正式定名为中正式步骑枪,后来逐渐取代汉阳八八式步枪,因蒋中正而得名。其刺刀较长,仅刀身部分就比1924年式毛瑟步枪的刺刀的全长还长,刺刀与枪管的联接也更为牢固中正式:仿德国1924年式毛瑟步枪,1935年在巩县兵工厂开始生产.
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步枪约50万支,历年产量如下.
1937年:汉阳式15000支,中正式45000支,合计60000支
1938年:汉阳式12000支,中正式38000支,合计50000支
1939年:汉阳式41500支,中正式30000支,合计71500支
1940年:汉阳式53814支,中正式20600支,合计74414支
1941年:汉阳式31500支,中正式7000支,合计38500支
1942年:汉阳式46600支,中正式17000支,合计63600支
1943年:汉阳式33100支,中正式34000支,合计67100支
1944年:汉阳式350支,中正式64500支,合计64850支
1945年1-8月:中正式53000支
大正十一式轻机枪(一一年式軽机関铳)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广泛使用的一种6.5毫米口径轻机枪,因于1922年(即日本大正天皇十一年)定型成为制式装备而得名。因其枪托为便于贴腮瞄准而向右弯曲,故在中国俗称“歪把子”机枪。抗战时期国民党兵工厂生产的轻机枪有两种:仿瑞士启拉利式和仿捷克ZB26式。
仿瑞士启拉利式轻机枪于1939年停产,从抗战爆发至1939年停产共生产约1900挺.
ZB-26轻机枪是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国营兵工厂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研制的一种轻机枪。中国自从二十年代开始购买和仿制ZB-26轻机枪以后(在中国被通称为捷克式轻机枪),ZB-26轻机枪很快成为从中央军到各派军阀军队中步兵班排的绝对的火力支柱。该枪弹匣位于枪身上方,在国产战争题材的影视剧中经常见到这种机枪.1927年ZB26式轻机枪开始进入中国,到抗战爆发时国民党已有多家兵工厂在仿制生产这种机枪。
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轻机枪约4万挺,历年产量如下.
1937-1938年:仿捷克ZB26式2000挺,仿瑞士启拉利式1600挺,合计3600挺
1939年:仿捷克ZB26式892挺,仿瑞士启拉利式342挺,合计1234挺
1940年:仿捷克ZB26式1324挺
1941年:仿捷克ZB26式2440挺
1942年:仿捷克ZB26式6000挺
1943年:仿捷克ZB26式9391挺
1944年:仿捷克ZB26式10900挺
1945年1-8月:仿捷克ZB26式6000挺
马克沁机枪结构复杂,采用水冷枪管较为笨重,帆布弹带受潮后可靠性变差,但在近代战争中曾被普遍使用。马克沁机枪是世界上第一种真正成功的以火药燃气为能源的自动武器。抗战时期国民党兵工厂生产的重机枪有两种:24式和30节式。
24式重机枪:1888-1924年,金陵兵工厂仿制过多种版本的马克沁式重机枪.1934年德国向国民党赠送MG08马克沁式重机枪的图纸,由金陵兵工厂进行仿制,于1935年仿制成功,命名为24(民国24年)式重机枪.
30节重机枪:1921年10月10日汉阳兵工厂仿制成功美国勃朗宁M1917式重机枪(口径改为7.92毫米),正好是民国10年10月10日,顾命名为30节.抗战爆发后由于兵工厂搬迁等原因,30节重机枪的生产几度中断.
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重机枪约2万挺,历年产量如下.
1937年:24式626挺
1938年:24式1060挺
1939年:24式1971挺
1940年:24式2468挺,30节式514挺,合计2982挺
1941年:24式1860挺,30节式520挺,合计2380挺
1942年:24式1980挺,30节式310挺,合计2290挺
1943年:24式2680挺,30节式260挺,合计2940挺
1944年:24式2986挺
1945年:24式3063挺,30节式1737挺,合计4800挺
1934年汉阳兵工厂仿制成功日本大正10年(1921年)式掷弹筒,但产量很少没有正式装备部队.1938年底已迁往重庆的陕西第一兵工厂筹备处在大正10年式掷弹筒的基础上改进试制出新的掷弹筒,命名为27(民国27年)式掷弹筒,开始大量生产.掷弹筒可以看作是一种轻型简易迫击炮,口径一般为50毫米,和迫击炮相比省去了瞄准具和支架.由于没有瞄准具,只有经验丰富的士兵才能精确射击.1944年随着60毫米迫击炮的大量装备,国民党停止了掷弹筒的生产,累计生产40909支.掷弹筒榴弹的停产稍晚一些,截止1945年8月累计生产掷弹筒榴弹约150万个.
掷弹筒的别名又叫超轻型迫击炮,主要装备二战中的纳粹德国和日本军队,口径在50MM以下,单兵携带,不占编制。在实战中,日军往往把毒气弹和榴弹混合使用,给中国抗日军民造成很大的杀伤。中国军队缴获掷弹筒后加以仿制,因根据地条件限制,无法给抛射筒刻上膛线,因此采用滑膛结构,为了不影响射程,抛射筒加长至400毫米。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曾大量仿制这种掷弹筒,给日军造成杀伤。枪榴筒的生产情况与掷弹筒相似,虽然抗战前便开始生产,但产量很少.1939年国民党兵工厂研制成功新的枪榴筒和枪榴弹,命名为28式枪榴筒和28式枪榴弹,与中正式步枪配套使用,截止1945年8月累计生产枪榴筒约6万支,枪榴弹约450万个.
抗战爆发前国民党兵工厂能够生产82毫米迫击炮和150毫米迫击炮.抗战爆发后由于钢材短缺停止了150毫米迫击炮的生产,82毫米迫击炮的生产继续了下去.1940年国民党兵工厂将库存的废旧150毫米迫击炮进行翻新改造,口径改为152毫米,命名为29式150迫击炮,翻造工作持续到1944年,具体数量不详.1942年国民党兵工厂参照法国造60毫米迫击炮,试制出31式60毫米迫击炮.1944年国民党兵工厂参照法国造120毫米迫击炮,试制出33式120毫米迫炮,1945年开始生产,当年生产94门.
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60毫米迫击炮约5000门,82毫米迫击炮约7500门,120毫米迫击炮约60门.
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迫击炮弹约550万发,其中大部份是82毫米弹.1944年迫击炮弹产量110万发,为战时最高峰.
抗战时期国民党兵工厂历年迫击炮产量如下
1937年:82毫米迫击炮710门
1938年:82毫米迫击炮1136门
1939年:82毫米迫击炮960门
1940年:82毫米迫击炮500门
1941年:82毫米迫击炮760门
1942年:82毫米迫击炮1381门,60毫米迫击炮200门
1943年:82毫米迫击炮1140门,60毫米迫击炮1100门
1944年:82毫米迫击炮1084门,60毫米迫击炮2000门
1945年:82毫米迫击炮500门,60毫米迫击炮2870门,120毫米迫击炮94门
抗战爆发前国民党的兵工厂可以生产山野炮和榴弹炮,不过产量很少.抗战爆发后由于钢材短缺,干脆放弃了山野炮和榴弹炮的生产,集中力量生产需要材料较少的迫击炮.75毫米山野炮虽然停产了,但由于此前国民党军队已经装备了大量的75毫米山野炮,因此75毫米山野炮弹的生产仍然继续了下去,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75毫米山野炮弹约42万发,最高年产量接近12万发(1943年).
1938年5月国民党兵工厂决定仿制德式37毫米战防炮,向德国定购所需技术资料,机器设备和钢材.由于交通受阻到货较晚而耽误了仿制工作,直到1941年才仿制成功,命名为30式37毫米战防炮,生产了94门后因钢材用完而被迫停产.1941年国民党兵工厂仿制成功20毫米高射炮弹,使用进口原材料生产,1943年因原材料供应中断而停产,累计生产约52万发.1944年国民党兵工厂仿制成功20毫米高射炮,共制造4门.
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子弹约11亿发,平均每年1.3-1.4亿发,而战前的1936年子弹产量1.28亿发,由此可以看出,抗战时期国民党子弹生产能力基本没有增长.
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手榴弹产量有较大增长,1941年手榴弹产量505万个,达到战时最高峰.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手榴弹约2700万个.
抗战时期国民党兵工厂生产5-500公斤各种规格的航空炸弹.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累计生产航空炸弹约3000吨.
抗战爆发后为了防御日军进攻,国民党需要大量的地雷,为此建设了专门的地雷生产线,地雷产量大增,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累计生产地雷约80万个。
马克沁机枪是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机枪,他有很多的型号,在英国叫维克斯机枪,口径是7.7毫米,德国的是7.92毫米口径,俄国的是7.62毫米口径。
这几种机枪发射的普通弹都无法击穿二战初期的轻型坦克,不过如果发射穿甲弹,对于日军的小豆坦克还是有一定的威胁,但是别的坦克就不行了,基本上有15毫米厚的钢板就可以挡住马克沁机枪发射的子弹了。
美国MPF“轻坦”美国陆军的套路……
也是美国陆军未来的发展方向!
根2018年美国军事网站《防务新闻》报道:美国陆军未来战车…轻型坦克。美军武器未来发展负责人主官“Ross·Coffman”说:(2018AUSA)将采用105mm坦克炮、模块化设计……是美国陆军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称之为:MPF-轻型坦克计划!
轻型坦克计划由来已久、二战时期轻型坦克、已经开始“崭露头角”尤其是“空降”作战中轻型装甲车作战车辆的作战性能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美国陆军未来的“
MPF”轻型坦克计划发展方向……强调“适应未来战场需要、快速、机动灵活布属”。
(国际“防务展览”展示的美国陆军未来“
MPF”轻型坦克)
(模块化设计的美国陆军“MPF”轻型坦克项目)
“MPF”美国陆军未来“轻型坦克”计划是美军发展的一个方向和发展趋势、是适应美军未来面对的实战需要而发展的未来武器装备……
当时国民党方面计划和德国进行合作,完成军队的现代化,提升其战斗力。早在1930年初就开始进行了,计划分批完成60个师的整编。
不过由于抗战爆发,早期进行整编的20个师都未能完成,不过装备和训练水平要高于普通部队,因此被作为甲种师使用。在武器装备上,这些德械师也是尽可能的采用德制武器装备,比如步枪,一般采用的是德制毛瑟步枪或者国产的中正式步枪。机枪上,由于德制MG34过于昂贵,因此还是使用捷克ZB26机枪,以及国产24式水冷重机枪。手枪也继续使用德制毛瑟手枪作为主要装备。
此外,在重武器上,最初计划引进全套德制重武器。但是由于抗战爆发,最终只得到了少量德制75毫米步兵炮、75毫米山炮、37毫米战防炮,至于105毫米、150毫米重炮,更是少的可怜。
而在单兵装备上,德械师最为引人瞩目的就是其德制M35头盔了,但是实际上这种头盔的装备数量并不多。M35钢盔只引进了30万顶,考虑到当时八年抗战中中国军队庞大的数量,能戴上这种头盔的少之又少。
但是装备好不一定打的好,很多德械师投入淞沪会战后,损失巨大,但效果却很小。甚至88师、87师、教导总队等这些比较著名的德械部队,也是付出了巨大伤亡,但依然没能给日寇完成较大打击。在1937年底,这些德械师大多已经损失惨重,几乎消耗殆尽。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二战也要看是具体哪个战场。
对不起,如果是太平洋战场、缅甸战场,轻型坦克仍然是主流。
以缅北战场为例,无论是日军还是中国驻印军,都是用了一批坦克。
但是,驻印军的坦克,仍然以M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为主,只有少量的M4谢尔曼中型坦克。
在欧洲战场,谢尔曼中型坦克其实也不算什么,是美军的标准配备,M3轻型坦克则是负责策应、侦察和掩护,不作为装甲兵主力。
甚至M4都是弱鸡一类,顶多和德军4型坦克差不多。
美军第3装甲师登陆诺曼底时拥有232辆谢尔曼坦克,到战争结束,这个师共有648辆谢尔曼被击毁报废,另有700辆被击伤,修复以后重上战场,战损率高达580%。诺曼底战役中,美军第2装甲师在两天里就损失57辆谢尔曼坦克,伤亡363人。
但在缅北就不同,日军也是使用轻型坦克为主,只有少量97改中型坦克(其实按照西方标准也是轻型坦克)
为什么缅北是轻型坦克挑大梁?
第一是缅北地形复杂,有大量的原始森林、山地、沼泽,是坦克机动作战的恶梦。
谢尔曼坦克防御力和攻击力都大大强于轻型坦克,但毕竟有30多吨的重量。
而M3轻型坦克才10多吨,机动性尤其是山地行军能力要强得多。
在这种地形作战,坦克首先要能抵达战场,才能作战。
你机动性不够,根本就无法到达地形复杂的最前线交火地区,坦克还有个毛用。
相比起来,日军主力坦克主要是九五式轻型坦克,仅仅有6.7吨。
就算是97改中型坦克,也不过15吨而已。
维吾尔族语“艾力”的汉语是什么意思 ♂
维吾尔族语“艾力”的汉语是什么意思
入门车型还配备了较为实用的自动大灯、无钥匙进入+一键启动、自动空调等配置,舒适版的价格价格接近30万元,除了延续舒适版在主动安全、多媒体、后备厢功能等方面的出色配置表现,综合价格和配置因素仍然更具成本效益,通常会做男孩名字的后缀,进入级别的模型在MPV潜在用户中具有明显的舒适性和座椅功能,还缺乏高频率日使用的多媒体功能,这些配置大幅提升了乘坐舒适性。
艾利(艾力),一个人的含义
常用:
-
我(曼)
-
你(肘)
-
he (w U)
-
How are you (斯 你 子 你)
-
我非常好(那哈衣牙齿)非常好(牙齿西部)
-
附近有一家餐厅(叶肯yi Puta Astahana Bama)
-
我想吃(马克也是曼曼)
-
住宿(牙齿和)
-
商店(马Zen)
-
你吃什么(nima叶i siko)
Ale City 2022共有四种配置。除最低匹配外,其余三种配置还配备了车道出发警告,车道维护辅助系统,道路交通识别,主动制动,全速自适应巡航,电动行李箱,感应躯干,远程启动,皮革方向盘,皮革方向盘。
豪华版和最高版本配备了前排座椅加热和后部的小桌板。
如何选择2022 Aili Gentry配置
作为新款艾力绅的入门车型,经典版售价为27.98万元,价格成功控制在30万以内,同时整体配置也并不寒酸。除了前面提到的魔术感应门和双侧电滑门,入门车型还配备了较为实用的自动大灯、无钥匙进入+一键启动、自动空调等配置,满足日常用车需求完全没有问题。
但是,进入级别的模型在MPV潜在用户中具有明显的舒适性和座椅功能。主要原因是使用塑料方向盘,皮革/织物混合座椅,并且缺少前后电动座椅,座椅加热以及座椅供暖和座椅供暖和座椅。后面的桌板和其他功能,驾驶体验更为平均。此外,还缺乏高频率日使用的多媒体功能。如果有足够的预算和高度要求,则不建议购买入门型号。
舒适版的价格价格接近30万元。在主动安全性,多媒体和行李箱功能方面,该配置补充了入口级别模型的缺点。两种高知名模型的价格超过了300,000元的标记。尽管价格很高,但实际配置性能更有利。
综合配置表现,推荐次顶配豪华版,除了延续舒适版在主动安全、多媒体、后备厢功能等方面的出色配置表现,推荐车型还将座椅升级为真皮材质,并且提供了实用的前后排座椅加热、后排座椅电动调节、后排座椅腿托+肩部调节以及后排小桌板等,这些配置大幅提升了乘坐舒适性,且后期加装难度较大,因此性价比较高。
最高型号的顶级模型比推荐的型号要贵19,000元。配置的实际增加相对有限,其中大多数属于蛋糕上锦上添花的糖霜。每天使用自动停车,驾驶座椅记忆,外部镜像记忆和其他功能的频率很低,并且价格上涨的价格到331,800元不值得购买。
因此,综合价格和配置因素仍然更具成本效益,并且更舒适。建议在购买时优先考虑。
人民的“艾力”是艾利吉安格(艾力江)
-
艾力实际上是A力,这与发音不同。江:在乌耶(Uyghur)中,男孩,男人的意思是,通常会做男孩名字的后缀。例如:玉san江,古r班江等。女孩的名字通常具有“ 古力”,这意味着花。
-
性别人Nury艾力Apizi(艾力)是新东方教育技术小组的演讲和教练。
-
国籍:中国
-
人:Uyghur
-
place of birth: u如M期, ξ那件guy固然autonomous region
-
出生日期:1989年3月1日
-
社会:老师
-
毕业学院:北京大学
-
信仰:伊斯兰教
-
主要的成就
-
2010 CCTV希望明星英语演讲大赛教师小组国家跑步者 - 北京大学英语主持人竞赛 -
相关tag:艾力
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13540901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