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请说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简单经过及结束原因(请达人给我介绍下荣威550)

[本站 请说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简单经过及结束原因♂请说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简单经过及结束原因请说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简单经过及结束原因历史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起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是什么共有几个国家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在何时世界第一次大战的时间,起因欧陆战争61804和1914哪个好玩1914~1918年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之间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第一次世界规…

请说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简单经过及结束原因

请说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简单经过及结束原因

  • 请说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简单经过及结束原因
  • 历史问题
  • 第一次世界大战起因
  •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是什么共有几个国家参战
  •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在何时
  • 世界第一次大战的时间,起因
  • 欧陆战争61804和1914哪个好玩

1914~1918年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之间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这场帝国主义战争历时4年3个月,战火燃遍欧洲大陆,延及非洲和亚洲,大西洋的北海海域、地中海和太平洋的南部海域都曾发生激烈的海战。先后卷入这场战争的有33个国家,人口在15亿以上。
大战根源和起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时期,各国金融寡头为获取更大利润、掠夺别国财富而进行的实力较量。它是由于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为谋求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决战。
经济和政治根源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大国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各主要资本主义大国的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已达到很高程度。各国金融寡头凭借雄厚的资本力量,实际上成为这些国家的统治者。各国政府积极推行对外扩张和侵略政策,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起来。各资本主义强国在世界各地以武力争夺殖民地。世界领土被瓜分殆尽。但帝国主义列强占有的殖民地很不均衡。老牌殖民帝国英、俄、法占去世界绝大部分殖民地,德国、美国、日本三个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在19世纪80年代以前还没有殖民地。德、美、日不满意这种状况,要求以武力重新瓜分殖民地,1898~1905年间连续发生美西战争、英布战争和日俄战争。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化,使帝国主义各国统治不稳。为了转嫁危机,各帝国主义国家加紧扩军备战,企图以发动对外侵略战争解决国内危机。
两大军事集团形成 19世纪70年代以后,德国与法、英,俄国与奥匈矛盾加剧。1873年,德、奥、俄三国建立三皇同盟。俄土战争后,德国宰相O.von俾斯麦于1878年主持召开柏林会议,使俄国在巴尔干的既得利益受到损害,引起俄国对德国的怨恨,三皇同盟破裂。1879年,德国与奥匈正式订立军事盟约。1882年5月20日,德、奥、意三国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三国同盟建立后,俄、德两国在贸易上的竞争加剧,俄、奥两国在巴尔干的矛盾日益尖锐。1891~1894年法、俄订立军事协定,法俄同盟建立。1902年英国同日本签订盟约,企图利用日本对付法、俄两国,以保护自己的远东利益。1904年英、法签订协定,承认各自的势力范围,英法协约关系建立。1907年《英俄协定》签订(见三国协约)。从此,以德、奥匈为主的同盟国和以英、法、俄为主的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正式形成。
军备竞赛 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后,各国加紧扩军备战步伐。1893~1913年,德国陆军和海军舰艇数量增加1倍多。奥匈帝国追随德国也加紧扩充军备,并制定对俄国和塞尔维亚作战的军事计划。英国为了保持其海上霸主地位加速建设海军。1906年,英国第一艘1.8万吨级巨型装甲舰无畏号下水。英国也扩充陆军,建立一支10万人的远征军部队,准备开赴欧洲作战。英国军费开支总数达8600万英镑。1913年法国常备军扩充到80万人,1914年军费开支增加到15亿法郎,占法国全部国家预算的38%。1913年,沙皇俄国现役军人达130万人,同时加速修建通往德国的战略铁路和海军建设。两大军事集团的扩军备战使得战争危险日益增加。
局部战争 1905~1913年,两大军事集团为争夺战略要地制造了一系列国际危机,并引起局部战争。1905和1911年,德、法两国为争夺大西洋与地中海之间的咽喉要地,引起两次摩洛哥危机。1908~1909年,俄、奥、德为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战略要地而引起波斯尼亚危机。奥匈帝国兼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遭到塞尔维亚的反对。1911~1912年,发生了意土战争。1912年,巴尔干半岛的保加利亚、希腊、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等4个王国结成同盟,发动共同反对土耳其的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以后,巴尔干同盟各国发生内讧,又爆发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俄、奥、德、英等列强利用巴尔干各国的民族矛盾,相互展开激列的斗争。英、法、德各自为争夺在土耳其的政治、经济优势,居间渔利。
萨拉热窝事件与大战爆发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为对塞尔维亚炫耀武力,到波斯尼亚检阅军队,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的青年波斯尼亚成员G.普林西普刺杀。萨拉热窝事件成为大战的导火线。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俄国根据密约支持塞尔维亚,于7月30日宣布军事总动员。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同时,德国向法国发出最后通牒,法国拒绝接受这一最后通牒。8月3日,德国对法国宣战。在此前一日,即8月2日德军已进入卢森堡。3日夜间,德军侵入比利时。英国曾对比利时中立承担保证义务,于4日对德宣战。5日,奥匈对俄国宣战。随后,英、法先后对奥匈宣战。塞尔维亚和黑山(门的内哥罗)对德、对奥匈宣战。
战争进程 大战爆发后,奥匈军队向塞尔维亚进攻,德军迅速绕道比利时向法国进攻。主要战场在欧洲,欧洲有西线战场、东线战场以及巴尔干战场、意大利战场。欧洲西线的法国战场是决定全局的主战场。英、德、俄、法、日还进行了多次海战,海上以北海为主战场。空军在大战中第一次用于实战。整个战争大体分3个阶段。
第一阶段(1914) ①西线战场。战争爆发后,德军总参谋长H.J.L.von毛奇(或称小毛奇)于8月4日命令德军进攻比利时列日要塞,从北部突入法国,企图从背后打击法军主力,以达到用速决战击败法国的战略目标。在激烈的边境之战中,德国与英法双方投入350万大军搏斗。英法军一度被迫南撤,德军侵入法国。9月5~9日,在马恩河战役中,法军反击,迫使德军撤退到马恩河以北至凡尔登一线。德军包抄法军的计划失败,德国速决战略破产,总参谋长毛奇被德皇威廉二世撤职,改由E.von法金汉担任。马恩河战役后,11月中旬,双方进入相持状态,开始进行阵地战。
②巴尔干战场和东线战场。7月28日奥匈帝国军队炮轰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炸死5000多名和平居民。塞尔维亚奋起抵抗,迫使奥匈军队全线退却,俘敌5万余众。奥匈军于9月再次对塞军发动进攻。塞军一度退入中部高原地带。12月中旬,塞军得到协约国提供的武器、弹药和粮食,迅速收复贝尔格莱德并将奥匈军赶出国境。在东线,从波罗的海沿岸到罗马尼亚边境形成另一个主要战场。德国在东线仅有一个第八集团军放在东普鲁士,加上柯尼斯堡要塞警备部队,共30万兵力。俄军最高统帅部(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大公为最高统帅)决定以其西北方面军进攻东普鲁士德军。1914年8月17日,俄军以优势兵力进攻德军。德军任命P.von兴登 堡为第八集团军司令,加强东线兵力,于8月26日对俄军两翼展开攻击。经20多天的激战,俄军惨败,损失兵力25万人。退守涅曼河和鲍勃尔河一带。在波兰与奥匈帝国接壤的加里西亚地区,俄军西南方面军同奥匈军发生激战,双方兵力超过100个师。经过卢布林?赫尔姆战役、加利奇?莱姆堡战役和哥罗多克战役,奥匈军损失40万兵力,退守喀尔巴阡山脉一线。德军为了支援奥匈军,于9月下旬及11月对俄军发动进攻,双方均未突破对方防线。
③日本、土耳其参战和英、法、德在非洲的争夺。1914年8月6日,中国北洋军阀政府宣告中立,并准备收回德国在山东胶州湾和青岛的租借地。日本帝国主义8月23日参加协约国方面对德宣战,趁火打劫,进攻中国青岛,夺取德国在华权益。青岛遂沦于日本之手。与此同时,日本海军先后占领南太平洋德属马绍尔、加罗林和马里亚纳诸群岛。1914年11月2日,土耳其在德国拉拢下,宣布同英、法、俄断交,12日宣布“圣战”。俄、土军队立即展开作战,土军第九集团军被围歼,损失7万多人。战前德国在非洲占有西南非洲(纳米比亚)、多哥、喀麦隆、德属东非等地。第一次大战爆发后,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皆为协约国集团所占有。多哥和喀麦隆为英、法瓜分。德属西南非划为英国势力范围。德属东非大部分划归英国,小部分划给比利时。
第二阶段(1915~1916) ①东线战场。1915年2月,德奥军队从波罗的海到喀尔巴阡山对俄军展开全面进攻。交战8个多月,俄军丢失大片土地,退到从里加湾到德涅斯特河一条直线的战线上。俄军伤亡、被俘达170多万人。这是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惨重的一次败仗。
②西线战场。1915年德军在西线处于战略防御状态,部署着200万军队。法英联军共有300万人,以法军为主。1915年春,法英联军先后在香槟、阿杜瓦等地区对德军发动进攻,联军伤亡巨大,收效甚微 。4月下旬,德军反击法英联军,发动第二次伊普尔战役。德军不择手段,在伊普尔以北英法军结合部放置6000个毒气罐,借助西北风向英军阵地施放大量氯气,英军1.5万人中毒,其中约5000人死亡。伊普尔战役后,双方都使用化学武器。因军队配备了防毒面具,杀伤力不大。9~11月,法英联军在法国将领F.福煦统一指挥下连续发动进攻,但仅向前推进2~4千米,损失巨大,被迫停止攻击,双方凭阵地对峙,再次处于僵持状态。
③意大利、保加利亚参战。1915年5月23日,意大利正式向奥匈帝国宣战,开辟了意奥战线。为了配合俄军在东线作战,1915年6月,意军集结39个师的兵力向伊松佐河沿岸和特兰提诺一带奥匈军发动进攻。意军多次进攻未获重大战果。到1915年底,意奥战线转入阵地对峙。1915年9月,保加利亚以取得马其顿和塞尔维亚的一部分领土为条件,分别与德、奥、土签订了军事条约,形成德、奥、土、保四国军事同盟。10月14日,保加利亚正式宣战,立即大举进攻塞尔维亚。塞尔维亚仅以20万装备不良的军队抵抗德、奥、保三国60多万大军的夹击。10月下旬塞军被击溃,塞尔维亚全境被保军和德奥军占领。
④凡尔登战役。1916年,德国决定把进攻重点再次转向西线,力图打败法国。德军统帅部选择法国的凡尔登要塞作为进攻目标。凡尔登是协约国军防线的突出部,对德军深入法国、比利时有很大威胁,它又是通往巴黎的强固据点和法军阵线的枢纽。1916年2月21日,德军集中前线所有大炮对凡尔登附近狭窄的三角地带连续轰击10多个小时,将这一小块地区的森林、山头、战壕夷为平地,随后以6个师兵力向前推进。法军总司令霞飞增派援军,任命H.P.贝当为凡尔登地区司令,组织法军拼死抵抗。双方出动飞机进行空战和轰炸对方的机场与补给线。德军首次使用光气窒息弹,杀伤大量法军并造成恐慌,但未能取胜。法英联军于6月底至11月中在索姆河一带对德军阵地发动强大攻势,英军首次使用新发明的36辆坦克,德军顽强抵抗,守住了防线。10~12月,法军在凡尔登调集部队,开始反攻,夺回大部分失地。德军战略进攻终于失败。德皇威廉二世撤销法金汉的总参谋长职务,改任兴登堡为总参谋长,鲁登道夫为其副手。
⑤罗马尼亚、希腊参战。1916年8月27日,罗马尼亚经过长时间观望后向奥匈宣战。罗军统帅部以收复被匈牙利占据的特兰西瓦尼亚为主要目标,发动进攻。在德奥土保联军两线夹击下,罗军溃败,伤亡25万人。罗马尼亚大部分领土包括首都布加勒斯特为同盟国占领。1917年6月底,希腊向同盟国宣战。
⑥海上战役和空军的出战。1914年8月28日,英国舰队进入北海同德国舰队进行海战。德国3艘巡洋舰被击沉,几艘驱逐舰受重创。随后,英国海军对德国进行海上封锁。英德两国舰队还在安的列斯群岛水域、印度洋、太平洋、南大西洋多次发生海战。1916年5月31日,英国舰艇150多艘在日德兰海面同德国公海舰队主力激战,英国损失大小舰只14艘,德国被击沉11艘。针对英国海军的封锁,1915和1917年德国两度展开“无限制潜艇战”。它的潜艇在北海和大西洋到处攻击协约国以及中立国的舰船,击沉英、美等国许多商船,给协约国造成一定威胁,但未能扭转海上被动局面。大战中,空军发展迅速并用于实战。1916年7~11月的索姆河战役中,英、德双方不断出动飞机空战,争夺制空权。大战结束时,德奥方面拥有3300架飞机,协约国方面拥有8000多架飞机。
第三阶段(1917) ①战场形势。经过两年半战争,德国人力、物力消耗严重。军事实力大大削弱,协约国方面却增强了实力。1917年初,协约国西线总兵力近400万人。德国在西线仅有250万兵力。德军为避免决战,撤退到兴登堡防线设防。1917年法军英军分别发动进攻,但未能扩大战果。西线战局仍陷入僵持状态。
1917年8月意军在伊松佐河向奥匈军发动几次进攻,均无进展。10月,德奥军在卡波雷托突破意军防线。意军全线溃退,被俘33.5万人,伤亡13万人。
②俄国退出战争。在东线战场,1917年3月12日(俄历2月27日),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沙皇政权被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决定继续进行战争,7月初在西南战线对德、奥发动进攻。德奥联军反击,俄军全线溃退。9月,德军在里加湾对俄军西北防线发动强大攻势,占领里加。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俄国无产阶级举行武装起义,取得十月革命胜利。苏俄政府决定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并于1918年3月同德国及其同盟国——奥匈帝国、土耳其、保加利亚签订《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条约》,俄国完全退出战争。
③美国参战。1914年大战爆发后,美国宣布中立,向交战双方出售军火物资,大发横财。1917年3月,美国政府借口德国宣布恢复“无限制潜艇战”和德国密电墨西哥企图结成德墨联盟反美,在国内掀起反德浪潮。同年4月6日美国对德宣战。1917年随美国之后对德宣战的有巴西、古巴、巴拿马、危地马拉、尼加拉瓜、海地、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利比里亚、暹罗(泰国)、汉志(今沙特阿拉伯西部)等国家。到大战结束时,陆续派往前线的美国军队达200万人。在财政和军需方面,美国成了协约国的支柱和主要基地。大战期间,美国供给协约国集团的军火和各种物资及直接贷款总额将近100亿美元。
④中国参战。1917年2月,美国与德国断交后,建议中国采取一致行动。英法两国也鼓励中国参战。日本取得欧洲几个大国对其承袭德国原在华权益的承诺后,也支持中国参战。1917年8月14日,中国北洋军阀政府正式对德、奥宣战,将数十万中国青壮年运送到欧洲战场充当劳工。
大战结束 1918年苏维埃俄国退出战争后,德国将兵力集中于西线。1918年3~7月,德军发动5次大规模进攻,均未取得重要的进展。此时几十万美军抵达欧洲参战,德军已再无力组织进攻。从7月下旬至8月底,协约国联军对德军连续发动进攻,德军退守兴登堡防线,处于被动局面。
1918年9月26日协约国联军对德军发动总攻。德军无力抵抗,兴登堡防线全面崩溃。9月29日,德皇威廉二世召开御前会议,德军统帅兴登堡和总参谋长鲁登道夫承认已无力继续战争。德皇改组内阁,任命巴登亲王马克西米利安为总理,向协约国提出停战谈判要求。与此同时,从9月底至11月初,保加利亚、土耳其和奥匈帝国在协约国军队的攻击下先后投降。奥匈帝国境内被压迫民族要求摆脱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实现民族独立。1918年10月11日,波兰国会宣布波兰属地脱离奥匈帝国,10月28日,捷克和斯洛伐克合并成立独立的共和国。11月2日匈牙利宣布成立民主共和国。10月28日,维也纳爆发工人总罢工和士兵游行示威,迫使奥皇退位。11月12日成立奥地利共和国。德国已处于完全孤立境地。11月初 ,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9月德皇威廉二世退位,社会民主党组成临时政府,宣布成立共和国。
11月11日清晨,德国政府代表M.埃尔茨贝格尔同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煦在法国东北部贡比涅森林的雷道车站签署停战协定,德国投降。根据协定,德国必须在15天内从法国、比利时、卢森堡、阿尔萨斯?洛林及莱茵河左岸地区全部撤出其军队。同时须从土耳其、罗马尼亚、奥匈帝国及非洲撤出军队。还必须交出5000门大炮、25000挺机枪、3000门迫击炮、1700架飞机、5000台火车机车、15万节车皮和5000辆卡车。《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的签订宣告了德、奥、土、保同盟国集团彻底战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帝国列强间的权力争斗,沙文主义扩张吧
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Triple Alliance)和协约国(Triple Entente)之间的战斗。 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是同盟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帝国和塞尔维亚是协约国。在1914年至1918年期间,很多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都加入了协约国。战场主要在欧洲。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是同盟国,但是后来英国、法国及俄国与意大利签订密约,承诺给予意大利某些土地,结果意大利加入了协约国对抗同盟国。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0,000人参战,10,000,000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人受伤。
战争的导火索是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对德作战)和南线(又称巴尔干战线,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作战)。其中西线最惨烈,著名的战役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影响
民族国家
战争给人类带来了重大损失,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沙皇俄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等四大帝国覆灭。而巴尔干半岛与中东地区的民族国家则随之而起,如南斯拉夫、匈牙利及伊拉克等。
英国削弱
原来为世界金融中心及世界霸主的英国,在战后虽然领土有所增加,但其对领土的控制力却因战争的巨大伤亡与物资损失而大大削减,而其经济亦因战争以大受影响,出现严重衰退,从此其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让给了美国。
十月革命
大战期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美日兴起
这场大战削弱了英、法、意;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世界金融中心也由伦敦转移到纽约;日本也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并侵占了原属德国势力范围的中国胶州湾及山东半岛。1914-1919年,日本企业实缴资本金额从22.18亿日元增加到61.23亿日元,工业生产力增加4倍以上。它的实际工业产量增加1.8倍,出现了以出口工业为中心的新建扩建企业高潮。造船工业1914年建造79艘,计8.2万吨,1918年激增至443艘,计54.05万吨,从战前占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三位。
德国复仇
《凡尔赛条约》将发动战争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德国,从而对德国实行条件极为严厉的经济与军事制裁,德国失去了13%的国土和12%的人口,德国被解除武装,德国的陆军被控制在10万人以下,不准拥有空军。德国虽然在一战中最后战败,但德国的元气并未受到过大的伤害,工业体系依然保存完整,而且德国本土并未受到战火的波及,而且《凡尔赛条约》过多考虑战胜国的利益分配,完全没有考虑战败国自身的利益,加上条约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夺本质,使得德国国民对强加给他们的条约有极强的抵触和反感情绪,引发了德国民众强烈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骄傲的日耳曼民族为了摆脱《凡尔赛条约》的桎梏,各派政治势力、各种政治思想在德国你争我夺,显得尤为激烈,这为德国成为一次新的大战提供了条件。结果德国在希特勒的纳粹党的领导下,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五四运动
凡尔塞和约条约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的做法成为中国五四运动的导火线。1919年5月4日中国北京的青年学生及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广泛参与了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课、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而起因正是巴黎和会中,列强肆意践踏中国主权把原来德国的山东权益转让给日本,即山东问题。它和较早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一并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庞大影响深远的政治思想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迄今之政治、社会、文化、思想影响甚巨。
军人待遇
美国的一战军人领到每人每日1美元为薪金,另加25分为每日在美国国外消费。后来由于1930年代的大萧条,退伍军人、其家属与其它有关团体向美国政府要求实时索取战时服务的酬劳金额不果而导致1932年美国军方介入的流血酬恤金进军事件。
国际联盟
鉴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伤亡与物资损失巨大,英法等战胜国于是发起了一个用以减少武器数目、平息国际纠纷及维持民众的生活水平的组织,是为国际联盟(简称国联)。然而,国联却不能有效阻止法西斯的侵略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联合国取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战后出现的总体战、闪击战、坦克制胜论、空军制胜论等各种军事理论的出现,都是从不同角度总结大战经验的结果。

战争起因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国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右图)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成为第一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一个月后,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接着德、俄、法、英等国相继投入战争。交战的一方为同盟国的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以及支持他们的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另一方为协约国的英国、法国和俄罗斯帝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美国等国。

原属同盟国的意大利,考虑到利害的关系,加入到了协约国方面作战。

日本为了在东亚扩张势力和侵略中国,以1902年缔结的“英日同盟”为借口,在1914年对德国宣战,并迅速占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势力范围。

扩展资料

这次战争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914年是战争的第一阶段。在这一年里德军根据战前制定的施里芬计划,首先在西线发动大规模的进攻,由于马恩河等战役中法、英、比三国军队的奋力抵抗和俄罗斯在东线的进攻,致使德军速战的计划破产。西线作战的双方修筑战壕,长期对峙,转入阵地战。

1915年~1916年为战争的第二阶段。由于双方都把1916年看作是决定性的一年,所以这一年里出现了三次大型的陆地上战役,即西线的“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东线俄军的夏季攻势,在海上,日德兰海战役后,英国仍然牢牢控制着制海权。这一阶段,大战的战略主动权转移到了协约国一方。

1917年~1918年为战争的第三阶段。1917年,美国参加对德作战,中国等国也相继投入战争,协约国的阵营增加到27个国家,俄罗斯爆发“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

1918年11月,德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一次世界大战

这场帝国主义战争历时4年3个月,战火燃遍欧洲大陆,延及非洲和亚洲,大西洋的北海海域、地中海和太平洋的南部海域都曾发生激烈的海战。先后卷入这场战争的有33个国家,人口在15亿以上。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普法战争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奥地利皇储在萨拉热窝事件中遇刺身亡 这次事件为在欧洲爆发全面战争的直接原因。
战争缘起:   (1)“英德矛盾,英德在重分世界问题上的矛盾,是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矛盾,这是导致一战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18世纪70年代以来英德关系的演变过程表明,英德冲突对于一战爆发所起的作用虽然不是唯一重要的,但不能低估。海军竞争和协约国的形成与发展是英德矛盾的两个主要表现形式,二者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终于成为导致一战爆发的主要因素。   (2)“法德矛盾,从实际情况考察,“英德矛盾主要说”并不全面。英国把德国作为主要对手,而德国没有从国策方面把英国作为主要敌人,只是在具体政策和海军竞赛上把英国作为主要对手,因此,两国之间的矛盾构不成主要矛盾。德国最大的敌人是法国,无论从欧陆的霸权地位或德国的发展来看都是如此。   (3)“俄德矛盾,“英德矛盾主要说”是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一战前英德之间在殖民地问题上并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也不存在严重的冲突,俄德矛盾远比英德矛盾尖锐、突出。如果说一战是由于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引起的,那么显然俄德矛盾是更直接的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1918年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
为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和霸权而进行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战争先在8个欧洲国家
(德国、奥匈帝国及其敌对国英国、法国、俄国、比利时、塞尔维亚和黑山)之间开始,
后来逐渐有38个国家15亿人卷入战争。战场遍及欧、亚、非三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
平洋等海域。欧洲特别是法国战场是决定战争全局的主战场。海上则以北海为主战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究其根源首先是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的加剧,导
致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强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竞
争阶段发展到以垄断为特征的帝国主义阶段,各国政府代表本国垄断资本集团为获取最
大限度的垄断利益,积极推行对外扩张和侵略政策,在世界各地以武力争夺殖民地。老
牌殖民帝国英、俄、法占据了世界绝大部分殖民地,而经济发展迅速、国家实力急剧膨
胀的德、日、美等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所拥有的殖民地却相对很少,这种经济发展和殖
民地分配的不均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起来,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强烈要
求瓜分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其次,资本主义国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国内阶
级矛盾的尖锐化也使帝国主义各国统治不稳,各国纷纷扩军备战、寻找同盟,企图通过
对外发动侵略战争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回答者:withspoon - 助理 二级 6-18 10:54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在萨拉热窝被刺,这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
线。一个月后,奥匈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接着,德、俄、法、英相继投入战争。
交战的一方为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帝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土耳其、保加利亚;另一方为协约国的英
国、法国和俄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日本等国。
原属同盟国的意大利,考虑到利害关系,加入协约国方面作战。日本在东亚扩张势力和侵略中
国,以1902年缔结的“英日同盟”为借口,在1914年对德宣战,并迅速占领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势
力范围。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战争。尽管塞尔维亚是为
了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而战,它所从事的战争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的性质,这不能从根本上改变
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战争主要在欧洲战场上进行。英、法、比军队同德军对抗的西线,俄
国军队同奥匈、德国军队对抗的东线,是主要战线,其中西线的战争具有决定作用。这次大战可分
为三个阶段:
1914年为战争的第一阶段。在这一年里,德军根据战前制定的计划,首先在西线发动进攻。马
恩河等战役中法、英、比军队的抵抗和俄军在东线的进攻,使德军速决战的计划破产。西线的交战
双方接着就修筑战壕,长期对峙,转入阵地战。
1915-1916年为战争的第二阶段。交战双方都把1916年看作决定性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出现了
三次大型战役:西线的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东线的俄军的夏季攻势。在海上战场,日德兰海
战后英国人牢牢控制着制海权。这一阶段的末期大战的战略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日德兰海战是第一次世界大占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1916年,德国企图突破英国的海上封
锁,出动了北海舰队。5月底,英德舰队在丹麦日德兰半岛西北海面遭遇,发生激战,双方都受到
严重损失。结果,德国没有打破英国的海上封锁,直到大战结束,德国舰队始终不敢再度冒险出
战。
1917年-1918年为战争的第三阶段。1917年,美国参加对德作战;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和
“十月革命”,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中国等国也相继投入战争,协约国的阵营增加到27个国家。
1918年11月11日,德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四年多,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被牵扯到战争中,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物
质和精神损害。它产生了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这次大战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俄罗斯帝
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垮台;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等也被削弱。另一方面,俄国
无产阶级在帝国主义的链条上打开了薄弱的一环,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具有划时代
的历史意义;同时,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也出现了高涨
的新局面。
回答者:cw55yjj08 - 魔法师 四级 6-18 10:55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8月 - 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
战争主要是同盟国(Alliance)和协约国(Entente)之间的战斗。 德国、奥匈帝国(Austria-Hungary)和意大利是同盟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和塞尔维亚是协约国。在1914年至1918年期间,很多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都加入了协约国。战场主要在欧洲。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是同盟国,但是后来却加入到了协约国与同盟国作战。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0,000人参战,10,000,000左右的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左右的人受伤。
战争的导火索是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对德作战)和南线(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作战)。其中西线最惨烈,著名的战役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在萨拉热窝被刺,这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一个月后,奥匈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接着,德、俄、法、英相继投入战争。
交战的一方为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帝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土耳其、保加利亚;另一方为协约国的英国、法国和俄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日本等国。
原属同盟国的意大利,考虑到利害关系,加入协约国方面作战。日本在东亚扩张势力和侵略中国,以1902年缔结的“英日同盟”为借口,在1914年对德宣战,并迅速占领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势力范围。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战争。尽管塞尔维亚是为了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而战,它所从事的战争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的性质,这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战争主要在欧洲战场上进行。英、法、比军队同德军对抗的西线,俄国军队同奥匈、德国军队对抗的东线,是主要战线,其中西线的战争具有决定作用。这次大战可分为三个阶段:
1914年为战争的第一阶段。在这一年里,德军根据战前制定的计划,首先在西线发动进攻。马恩河等战役中法、英、比军队的抵抗和俄军在东线的进攻,使德军速决战的计划破产。西线的交战双方接着就修筑战壕,长期对峙,转入阵地战。
1915-1916年为战争的第二阶段。交战双方都把1916年看作决定性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出现了三次大型战役:西线的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东线的俄军的夏季攻势。在海上战场,日德兰海战后英国人牢牢控制着制海权。这一阶段的末期大战的战略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日德兰海战是第一次世界大占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1916年,德国企图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出动了北海舰队。5月底,英德舰队在丹麦日德兰半岛西北海面遭遇,发生激战,双方都受到严重损失。结果,德国没有打破英国的海上封锁,直到大战结束,德国舰队始终不敢再度冒险出战。
1917年-1918年为战争的第三阶段。1917年,美国参加对德作战;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中国等国也相继投入战争,协约国的阵营增加到27个国家。
1918年11月11日,德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四年多,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被牵扯到战争中,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害。它产生了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这次大战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垮台;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等也被削弱。另一方面,俄国无产阶级在帝国主义的链条上打开了薄弱的一环,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同时,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也出现了高涨的新局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1945年,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国家发动了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军民死亡5120余万人,最后以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和历史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时代所固有的各种基本矛盾一个也未解决,而又增加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以及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随着帝国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和军事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军事实力发展较快的德、意、日三国要求重新划分世界势力范围,使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起来。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又使这一矛盾进一步加剧。
为摆脱危机而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德、意、日三国,相继发动了局部侵略战争,最后终于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首先揭开这次战争序幕的是日本帝国主义。1931年9月18日,盘踞在中国沈阳地区的日本关东军向当地中国驻军发起进攻。1933年1月,日军开始向华北进犯。1937年7月7日,日军又向驻守北平西南郊芦沟桥的中国军队发起进攻,中国人民从此全面开展了历时8年的抗日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开始是德军入侵波兰以至西欧各国。战争分五个阶段。
战争第一阶段(1939年9月1日至1941年6月21日),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国进犯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此全面爆发。9月3日,英、法对德国宣战,不列颠帝国的自治领和殖民地加入了英、法同盟(9月3日,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加入;9月6日,南非联邦加入;9月10日,加拿大等加入)。由于波兰几乎没有战争准备,双方实力又极为悬殊,波兰很快就被德军占领,国家灭亡。9月17日,苏联军队开进了波兰,占领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等地区。9月28日,德苏签订了“定界”条约,确定了双方各自在波兰的占领地区。
从战争爆发到1940年5月前,英法推行战前外交方针,企图将德国侵略祸水引向苏联。而法西斯德国则利用战略间歇,积极准备进攻西欧各国。
1940年4月9日,法西斯德军兵团未经宣战即侵入丹麦并占领该国领土。同时,开始入侵挪威。在以吉斯林为首的亲法西斯分子(所谓“第五纵队”)的协助下,法西斯德军在挪威的战斗行动经两个月便以占领全境而告结束。
法西斯德国军政头目早在结束挪威战役之前,就已着手实施“黄色计划”,这计划规定经卢森堡、比利时、荷兰对法国实施闪电突击。进攻于1940年5月10日拂晓开始,首先对机场进行了密集的空中突击,并实施了空降。法西斯德军的主要突击经阿登山从北面迂回“马奇诺防线”,横贯法国北部,抱定防御战略的法军统帅部将重兵配置在“马奇诺防线”,而未在纵深建立战略预备队。法西斯德军坦克兵团在突破色当地区的防御之后,于5月20日进抵英吉利海峡。5月14日,荷兰武装力量投降。比军、英国远征军和一部法军,在弗兰德平原被分割。5月28日,比军投降。英军和一部法军被封锁于敦刻尔克地区,在丢弃全部重型军事技术装备后,撤至英国。6月初,法西斯德军突破了法军在索姆河、埃纳河仓促建立的防线。6月10日,法国政府放弃巴黎。1940年6月22日,军事行动以签署法国投降书即所谓《贡比涅停战协定(1940年)》而告结束。
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加入反对英、法的战争。8月,意军侵占英属索马里和肯尼亚、苏丹各一部,9月中,又从利比亚侵入埃及,企图进逼苏伊士。希腊军队打破了意军由阿尔巴尼亚向希腊发展进攻的企图。1941年1—5月,不列颠帝国军队将意军逐出英属索马里、肯尼亚、苏丹、埃塞俄比亚、意属索马里、厄立特里亚,意大利舰队在地中海遭受很大损失。1941年初,德军组成一个“非洲军”,由隆美尔将军指挥开到北非。德、意联军于3月31日转入进攻,4月下半月进抵利比亚、埃及边界。
在欧战同时,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也进一步扩大了。日军向中国内地进攻,开始占领华南地区,侵占了法属印度支那北部。
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发出了关于入侵英国的训令(“海狮”战役)。1940年8月,德国航空兵开始对英国城市进行密集突击。
德在侵英的同时,注意力已转向东方。与进犯苏联的计划密切相关的是德、意、日侵略同盟的加强。法西斯德国在准备侵苏战争过程中,先后入侵巴尔干半岛、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和希腊,夺占了克里特岛。
法西斯德国在战争第一阶段的军事胜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对手未能联合自己的力量,建立统一的军事领导体系。到战争第一阶段末,几乎全部西欧和中欧国家都已被法西斯德国和意大利占领或沦为附庸,其经济和资源被用于准备侵苏战争。
战争第二阶段(1941年6月22日至1942年11月18日),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背信弃义地进犯苏联。22日、24日,丘吉尔、罗斯福分别代表英国和美国政府发表声明和通过缔结协定,支持苏联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斗争。
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主战场的苏德战场,从军事行动一开始就异常激烈。头几个月里德军侵占了大片俄国领土。苏军在莫斯科附近的反攻和1941—1942年间的冬季总攻的结果,使法西斯的“闪击战”计划遭到了彻底破产。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然袭击美国在太平洋的军事基地珍珠港,挑起了对美战争。12月8日,美、英等一系列国家对日宣战;12月11日,法西斯德国和意大利对美宣战。
法西斯德军统帅部经过广泛的准备,于1942年7月中,开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大的会战之一斯大林格勒会战(1942—1943年)。在太平洋,日本夺取了制海权,占领了香港、缅甸、马来西亚连同新加坡要塞、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各重要岛屿及其他地区。重创英、美、荷联合舰队,日本在太平洋战区的地位得到了加强,使美、英失去了太平洋西部所有海、空军事基地。从1942年上半年起,美国在太平洋的力量开始增加,日本舰队在珊瑚海海战(5月7—8日)和中途岛海战(6月)中受到了相当大的损失,于1942年底在太平洋转入防御。日本帝国主义者被迫放弃了对苏作战的打算。
战争第三阶段(1942年11月19日至1943年12月31日),1942年11月19日,苏军在斯大林格勒附近开始反攻,合围和粉碎了敌军33万人的集团。苏军夺取主动权后,于1942年冬、1943年春在北高加索、顿巴斯、列宁格勒附近和战场其他地区对敌实施了毁灭性突击,将敌人打退500—1300公里,解放了战前居住过4000余万人口的大片国土。敌军218个师被击溃,约5000门火炮、7000辆坦克、1.4万余架飞机被击毁,法西斯德国已无力补充这些惨重损失。这些胜利,从根本上破坏了德国的军事实力,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所有战场的军事政治形势。从1941年6月至1943年12月,对德宣战的国家由15个增加到36个。
从1942年秋开始,英、美的战斗行动积极了一些。盟国较大兵力的战略航空兵被调整来轰炸德国的城市、工业目标和军事目标。在大西洋交通线上与德国潜艇斗争的效率也有提高。盟军统帅部在艾森豪威尔将军统一指挥下,在北非的军事行动表现了相当大的积极性。1943年7月10日,美英军(13个师)在西西里岛登陆,并攻占该岛,9月初又派登陆兵在亚平宁半岛登陆,均未遭意军重大抵抗。英美军在意大利的进攻,适逢墨索里尼制度由于以意共为首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反法西斯斗争而陷于严重危机。7月25日,墨索里尼政府被推翻。巴多格里奥元帅成为新政府首脑,于9月3日与美、英签订了停战协定。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
战争第四阶段(1944年1月1日至1945年5月9日),美英武装力量在太平洋和亚洲的较大范围内展开了进攻。1944年夏秋苏军进行了数个较大的进攻战役。芬兰政府于1944年9月19日与苏联签订停战协定,退出法西斯集团,并于1945年3月4日对德宣战。由于进行了白俄罗斯战役(1944年),白俄罗斯全境、立陶宛大部获得解放。苏军以及波兰第一集团军部队7月下旬解放波兰。1944年中,摩尔达维亚全境、罗马尼亚大部获得解放。苏军进入保加利亚加速了该国正在酝酿的人民起义,9月9日,起义爆发,推翻了君主法西斯制度,成立了祖国阵线政府,也对德宣战。8月29日,斯洛伐克武装起义爆发。与此同时,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部队在苏军参加下,解放了贝尔格莱德。1944年10月,法西斯德军在巴拉顿湖地区的反攻被击退后,布达佩斯获得了解放。苏军援助了挪威人民,从法西斯德国侵略者手中解放了挪威东北地区。
苏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于1945年1月12—14日在维斯瓦河及东普鲁士发起进攻,粉碎了维斯瓦河、奥得河之间的法西斯德军集团,解放了波兰大部领土。强攻夺取了柯尼斯堡,消灭了敌军泽姆兰德集团。4月上半月,德军在东波美拉尼亚和西里西亚的重兵集团相继被歼,但泽至奥得河之间的波罗的海沿岸获得解放。为了协调反法西斯德国的行动和解决战后欧洲安排问题,2月4—11日在雅尔塔举行了苏、美、英三国首脑会议。4月初,盟军在鲁尔合围法西斯德军约20个师。西线德军实际上停止了抵抗。4月下半月至5月初,盟军进抵易北河,占领了埃尔富特、纽伦堡,进入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西部。英军进抵什未林、吕贝克、汉堡。5月2日,驻意大利的德军C集团军群投降。4月16日,苏军3个方面军发动了规模巨大而极其紧张的柏林战役,德军柏林集团在这一战役
中遭到围歼。
柏林被攻克后,西线出现了成批的投降。希特勒自杀(4月30日)后拼凑的邓尼茨政府,在不停止对苏作战的情况下与美、英缔结局部投降协定。5月8日午夜,凯特尔元帅为首的德军最高统帅部代表,在苏军占领的柏林近郊卡尔斯霍斯特签署了法西斯德国武装力量无条件投降书。苏联元帅朱可夫受苏联政府委托,同美、英、法代表一起接受了无条件投降。
战争第五阶段(1945年5月9日至9月2日),1944、1945年间,盟国武装力量在太平洋战区进行了粉碎日本舰队和解放日占岛屿的海上战役和登陆战役。1945年5月,在发动战争的侵略国家同盟中,只剩下日本还在继续作战。8月9日,苏联武装力量开始对集结于满洲的日本关东军采取军事行动。8月10日,蒙古人民共和国参加对日作战。关东军在短时间内即被完全击溃。中国东北、朝鲜北部、南萨哈林岛(南库页岛)和千岛群岛均获得解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各战场对日作战中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胜利。美国于8月6日和9日对广岛、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加速了日本侵略战争的失败。1945年9月2日,举行了日本投降书的签字仪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的命运产生了巨大影响,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转折点。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德、日、意法西斯国家集团发动的,它们的目的,不仅在于争夺殖民地,而且在于确立自己的世界霸权,奴役世界各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拯救了各国免于法西斯的奴役,挽救了世界文明的毁灭。这是不幸中的幸事。
国际法西斯力量的溃败,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分布,决定了世界的整个战后发展。许多民族和国家赢得了独立和解放,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越南民主共和国、中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国人民,在共产党和工人党领导下,推翻了资产阶级和地主的统治,完成了本国生活中深刻的社会政治变革和经济变革,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世界社会主义体系的建立,成了伟大十月革命胜利后最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武装斗争,具有军事行动规模巨大、军事生产空前发展、人员物资损失惨重的特点。全面战争持续了2194天(6年);军事行动遍及欧、亚、非洲陆地和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广阔水域;
被征入伍者达1.1亿人。在战争年代,仅反希特勒同盟各国就生产飞机58.8万架,坦克23.6万辆,火炮147.6万门;
德国生产飞机约10.9万架,坦克4.6万辆,火炮和迫击炮43.5万余门以及其他武器。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一次战争。仅在欧洲,战争破坏造成的物资损失(据不完全统计)即达2600亿美元(按1938年价值);各交战国的直接军费支出占其国民总收入的60—70%。军队死亡1690余万人,居民死亡3430余万人,合计死亡5120余万人,仅苏联就达2000余万人。这对人类物质文明是一次巨大摧残。

亲,这得分情况。
欧陆战争6:1804简单太多,勋章易得,而且送金将很适合平民玩家。创新了外交系统,降低了征服难度,不得不说1914已经充分为零氪玩家考虑了。这款游戏真的很良心。e社开发游戏不易。倡议大家抵制破解版,毕竟e社工作人员也要吃饭,而且如果大家都用破解,那e社哪来的钱来为我们这些玩家更新、开发新作呢?玩破解一时爽,可这可能造成e社亏损,更恶劣一点的后果恐怕是以后再也玩不到这么好的战旗游戏了。


相关tag:欧陆战争1914下架原因

请达人给我介绍下荣威550

请达人给我介绍下荣威550

  • 请达人给我介绍下荣威550
  • 荣威550到底好不好
  • 荣威5502010款有多长
  • 荣威550车身长度多少
  • 荣威550,1.8T这车怎么样

荣威750的成功,除了它完全源自罗孚75以外,与其特殊的跨级定位也不无关系。荣威750的车长达到4.865米,轴距接近2.85米,这已经是标准行政级轿车的尺寸,而荣威750却参与主流中级车的竞争,这使得它在空间和卖相上,已经超越对手一个级别。
荣威550同样具备这样的特点。尽管单从荣威550仅4624MM的车长来看,它比主流的紧凑级轿车长不了多少,但它的轴距超过了2.7米,比主流紧凑级轿车长了近一个级别,甚至超过了目前紧凑级轿车中轴距最长的思域。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数据就是宽度,1827mm的宽度是绝大多数紧凑级轿车所不具备的。这使得荣威550无论是看上去,还是内部空间的实际表现,都将比主流同级车型大一圈。
相信很多人对这款上汽称作Kavachi的1.8T发动机已不再陌生,在荣威550之前,它已经装配在750和名爵7上。
国内消费者对于汽油涡轮增压发动机的认识,是从大众的那台5气门1.8T发动机开始的。这台最早曾被奥迪200采用的发动机,让人们发现原来一台小排量发动机,居然可以获得比大排量发动机更强的动力性能。从数据上说,这台Kavachi与大众的这台“经典”机器相比各有优劣,118千瓦的功率要比大众110千瓦更大,但扭矩要略逊5牛米。从技术上说,它们采用的都是小尺寸涡轮增压技术,但大众的迟滞反应要更为明显一些。另外荣威550采用的全铝材质,也比大众的铸铁要略胜一筹。尽管大众的5气门技术,从数量上要比荣威550 1.8T的四气门多一个气门,但实践证明, 5气门现在已经难以作为优势,相反恰恰是它低速扭矩过差的特性,加剧了这台发动机的迟滞感。这些还仅是与涡轮增压发动机相比,与目前紧凑级轿车普遍采用的自然吸气发动机相比,荣威550 1.8T无论是数据,还是实际表现,都要大大超过所有采用自然吸气发动机的紧凑级轿车。因此单从目前的技术和实际表现来看,荣威550的发动机在国内紧凑级领域,仅输给明锐采用的1.8TSI发动机。
自从华晨推出自主1.8T发动机以后,仿佛涡轮增压发动机已经变得不再神秘。或者有人会认为,荣威550作为自主品牌,采用的发动机技术也与华晨的1.8T出于同一技术层面,其实这里还是有一定的认知误区。
熟悉涡轮增压技术的车友应该很清楚,涡轮增压发动机绝非大众的首创,相反它的应用时间,要比目前公认的涡轮增压发动机鼻祖萨博要晚很多。萨博是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将航空领域的涡轮增压技术应用到汽油发动机领域的,并且一举成名。然而或许很多人并不清楚的是,其实罗孚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开始在车用汽油发动机上采用此项技术了。其技术来源仍然是航空技术,因为二战期间,罗孚已经开始为军方生产航空发动机。在这个过程中,罗孚甚至还接替劳斯莱斯公司,研制frank whiTTle喷气发动机。从那时开始,罗孚已经有了丰厚的涡轮增压技术经验,并且在战后用于民用轿车上。尽管当时的轿车技术有限,无法满足如此强大动力发动机的需求而最终被迫停止涡轮增压技术的进一步研发,但为其日后在涡轮增压领域的应用打下了基础。因此从这个角度看,这台Kavachi发动机应属原汁原味的,并非为了某个特殊需求而进行的改装品或后制品。
从荣威550亮相以来,上汽就一直用“D5全时数字轿车”作为它的最大卖点来推广宣传。D5即Databased-Control SysteM (数据集成控制系统)、Digitized-Interface (数字化界面)、Multi-MeDia (多媒体应用)、Constant-UpgraDing (持续升级)、Tech-frienDly (人本科技)这几项技术的简略称呼。
其中数据集成控制系统(其实就是常说的CAN-BUS总线系统)、持续升级以及人本科技(其实就是行车电脑及其升级)这几项技术相对来说,存在的面比较广,一些新款的合资同级车也具备类似的技术。而且相对来说,这些技术在多数消费者眼中是基于营销概念打造而来的卖点,但事实中这种便于中央集成的控制系统,让整车实现了模块化管理,降低了故障率便于日后的快速维修与保养。
而数字化界面和多媒体应用这一块,却是实打实的讨巧技术。荣威550与750不同,它主要针对的受众是以自己驾驶为主的,用上汽的话说,是年轻和中年的成功人士。这些人群以白领时尚一族为主,他们对于电子类的东西很感兴趣。从荣威550的仪表获得好评,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种电子化设计的新潮装备,对于年轻一族的吸引力。
荣威550采用的所谓RMI多功能信息交互系统,比普通寻常的车载电脑和音响系统更体现数字化。借用荣威的官方说法,主CPU采用FreeSCale SC101332CVR400B,在显示部分则采用Altera EP2C20F256C6N独立的图形加速器。这些描述和说法让笔者看着都晕,想必那些IT高手看着会显得很亲切。硬件方面当然还有高配车型上的显示屏。有了这些,通过USB系统,用户就可以通过U盘来实现人机互通。
目前的主流紧凑级轿车中,前悬挂全部都采用麦弗逊设计,主要的区别在于后悬挂。其中以卡罗拉、307、伊兰特悦动等为代表的纵臂扭转梁非独立悬挂,属于相对较低的级次,而以思域、凯越等车型为代表的普通独立悬挂,在舒适性方面优势要比前者略好。而高端的紧凑级轿车悬挂则如速腾、明锐和福克斯采用的多连杆式,这些车型的悬挂结构与众多中级车相同,在舒适性和操控性方面可以很好的兼顾。
荣威550的后悬挂结构并非之前大家认为的,采用与750类似的结构,但它仍然属于多连杆的范畴,并且配有副车架。单从结构来看,荣威550的底盘特性应该与合资车中的高端看齐,与速腾等车型属于一个层面的悬挂。当然悬挂的性能不仅取决于结构,调校也同样重要。从750的底盘表现来看,无论是上汽还是罗孚,对于底盘调校都有着不错的理解,因此荣威550底盘的综合表现还是很值得期待的。
尽管荣威550与750不同,它在国外并没有完全相同的原型车,然而它却是以罗孚技术为主导研发的,因此它有着与750相同甚至更好的装配工艺。荣威550立项有3年,绝大部分的研发工作在英国完成。尽管这款罗孚45的替代车型,在之前本田的阻挠下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最终还是由上汽与罗孚的设计师共同完成了。在车展上我们已经亲身体验了荣威550的制造工艺水平,它的车身工艺与750处于同一级次,无论线条、钣金还是漆面,都不逊于合资品牌。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内装工艺,个人感觉比750还要出色,特别是中控台的材质和接缝水平,超出了之前的想象,这在自主品牌领域是不多见的。而在内饰上对于之前W2概念车设计的一些保留,以及许多充满英国特色的细节设计,也让人感受到了一丝英伦气氛,这对于其讨巧消费者同样很有帮助。

这车网上被人攻击的很厉害,多数为车托,其实他的主要问题:
关于荣威的起步问题,主要是个驾驶习惯及适应的问题,这车的起步对于司机的驾驶技术确实是一个挑战和考验。请问搂主你能油离结合的在很陡的坡停住吗?如果可以,那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了。但是我相信很多出租车自己也做不到这点,所以上汽的确还有进一步改进的必要,一部好车,在油离配合的要求上,宽容度高一点,更加理想。
关于油耗的问题,你要选择的1.8L的车型虽然动力性逊于1.8T,但采用了DVVT技术也算先进的,这跟丰田的vvti(DVVT的另一种叫法)类似,是上汽自己的研发和借鉴的,这一技术的发动机在动力性能方面有10%的提高,按道理说应该更加省油。但是,1.8的油耗在大城市(比如北京)在12左右,高于1.8T。1方面是车重,另外一方面技术确实还需要提高。不过喜欢这个外形,以及数字化的感觉,这点油耗还是可以承受的,毕竟这车安全性能还可以。
关于A柱视线不清楚,请问有哪个车A住不挡视线的?只有严重与否而已,习惯了就好了。
关于电子版容易出错的问题,对于一个号称数字化汽车大量使用的车而言,这个还算正常,电脑就会在工作中发生小故障,如死机、重起、花屏、各种电磁干扰的空间中,所以这些问题是可以解决和处理的。荣威毕竟是新车,各项技术还没有完全沉淀下来,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和文化,所以这些问题可以接受。
荣威上市至今,没有出现发动机、变速箱等重大问题,总的来说还算稳定。这车是上海汽车收购罗夫后,在原有技术基础上进行的改进。别的不说,外形绝对是很成功的,就这点也得为上海汽车鼓掌了。另外,需要强调的是国内很多人攻击罗夫,其实这车并没有多么差,只是经营的问题倒闭了。情况跟大宇有点类似,要知道大宇倒闭之前技术很好的,甚至好于现代。550最大的问题是对自己定位不准,运动的外形,其实并不运动。涡轮增压的发动机,也不经济,油耗高,外形决定跟商务也搭不上边。往哪个方向发展场上自己也没有搞清楚,没有自己的个性,典型的时代车型。从未来发展来看,个人认为荣威系列会有很好的发展。但是,前提是价格得有一定的竞争力,服务得跟上去。而现在的情况是,价格虚高(主要是成本也没有控制住,经营经验也不足。),服务差劲。
只能说这车值得购买。

荣威550 2010款 车长(mm)4624 车宽(mm)1827 车高(mm)1480

你好,我是荣威MG官方购车顾问。

550厂商指导价9.98-25.98万。全新荣威550是上汽首款基于DIS全数字模拟开发系统的车型。配置:Inkanet 3G数字智能网络行车系统、EPB数字智能电子驻车系统、Configurable色彩自定义数字仪表系统。全新荣威550更充沛驾驶乐趣。550装配三种动力组合。1.5L,1.8L及1.8T发动机,三款发动机分别输出109,133和160匹马力,动力充沛。匹配的手动,手自一体和双离合变速箱换挡平顺,动力输出线性。该车采用固特异低滚阻含硅轮胎,抓地性能更佳,配合四轮独立悬架,车辆极限更高,易于驾驶。550全新优化后空间更为简洁优雅,2705mm的轴距在同级中也是较高水平。另外人性化储物空间增多、增大,为居家生活提供便利。

你可以点击这里对550进行咨询或预约试驾。

550 1.8T这款产品主打卖点是动力性,不过自从我试驾及看来,百公里快接近9秒的成绩能让我满意。内饰的科技程度不小程度的挽回了一些分数,这也是荣威550系列最大的魅力
外观和内饰的设计没得说,一流水准。但除了设计,550在其它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1.8T发动机动力比预期要差不少,变速箱也需要进一步精心调校。我到现在也没弄明白550究竟要往哪个方向发展,外观雍容典雅,内饰和配置是高科技路线,硬邦邦的悬挂很运动但动力又跟不上。与其这样,还不如认准一条路走。
了解过荣威550 1.8T后才知道,形容这款车最简单的表达就是注重视觉效果,这一点可以打满分!但是1.8T发动机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变速箱也与运动有着一点距离,基本上,如果它的悬挂再调软一些,荣威550 1.8T将会是一款驾驶比较舒服的家用车!


相关tag:荣威550车长
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1354090129@qq.com

请那位英语高手帮我解说一下like,love,favorite都翻译为喜欢时怎么区别啊!谢谢!

请那位英语高手帮我解说一下like,love,favorite都翻译为喜欢时怎么区别啊!谢谢!

  • 请那位英语高手帮我解说一下like,love,favorite都翻译为喜欢时怎么区别啊!谢谢!
  • My favorite翻译
  • favorite 是什么意思
  • 最喜欢的翻译成英文
  • “my favorite”是什么意思
  • favourite和favourite一样吗
  • my favorite是什么意思


like意为“喜欢”;love意为“爱”,favorite意为“最喜爱的”
love、like加动词不定式to do sth,或doing sth
favorite后加名词,修饰后面的动词
like表示一般程度的喜欢,比较广义,哪儿都通用;love表示强烈的感情上的喜欢,通常表示爱情或亲情;favorite则表示对某事物的喜欢,而且是形容词。

  • 这个短语不完整,My favorate something表示“我最爱的某事”

  • 但如果作为回答,可作为省略句

例:-How?do you like hambugers? -They’re my favorate (food).

-你认为汉堡怎么样?? -我的最爱。

  • my favor 的意思是 我的喜好 我的口味

例:Study is not my favor, but I like playing. 我不喜欢学习,但我喜欢玩。

favourite是最受喜爱的意思,也有指特别受欢迎的人。

1、读音:

2、词性:形容词,名词,动词

3、复数:favourites

4、例句

(1)Mixing up the signposts was a?favourite?pastime of the more mischievous pupils.

混置路标是那些更淘气学生最爱的消遣。

(2)With his willingness to play the clown he became a great?favourite.

他愿意扮丑角供众人取乐,很受大家喜欢。

扩展资料

favourite的反义词为hate

hate

1、读音:

2、词意:仇视,痛恨,厌恶,不愿,批评,辱骂,反感,不想等。

3、词性:名词和动词

4、例句

(1)I?hate?to be a party-pooper, but I’ve got to catch the last train.

我不愿意做煞风景的人,但是我得赶末班火车。

(2)We used to?hate?each other and slag each other off.

我们过去相互憎恨,经常相互辱骂。



您的问题很简单。呵呵。百度知道很高兴帮助您解决您提出的问题。
原句:最喜欢的
翻译:favorite;best-loved;dearest to one’s heart;favouritelike best
favorite : 美
n. 幸运儿;喜欢的事物;特别喜欢的人
adj. 最喜爱的;中意的;宠爱的


Favorite Single最受欢迎单曲;最受接待单曲;最受欢送单曲;最受迎接单曲
new favorite新宠;新欢;唱片名
Favorite Artist最受欢迎艺人
Favorite Book最喜欢的书;最受欢迎书籍;喜爱书本
Favorite Blue最爱蓝
FAVORITE DEAR勇者之光;勇者之光中文版;天使之爱
favorite season最喜欢的季节
Favorite job最喜欢的工作
editor favorite推荐
new favorite 新宠;新欢
favorite kind of 最喜爱的…种类
百度知道永远给您最专业的英语翻译。

“my favorite”的意思是:我最喜爱的

favorite,有名词的词性,意思是:特别喜欢的人或物,my,是物主代词的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后面要加名词。所以,my favorite的直意:我特别喜欢(最喜欢)的人或物。具体翻译成什么更合适,需要参考语境和上下文。

参考资料

互动百科:http://www.baike.com/

favorite和favourite两者意思相同。favourite为英国拼写,favorite为美国拼写,英文中的以-our结尾的单词,在美语中删去了不发音的字母u。

favorite 

英    

adj. 喜爱的;流行的

n. 最喜爱的人或物;最有希望获胜的选手

例句:Mark Twain is his favorite writer.

翻译:马克·吐温是他最喜爱的作家。

短语:favorite shot 擅长的一手

近义词

beloved 

英    

adj. 心爱的

n. 爱人

例句:Her beloved broach was nowhere to be found.

翻译:她心爱的饰针找不到了。

短语:beloved of friends 深受朋友们爱戴

my favorite词义:

1、名词:我的最爱。

固定搭配:

1、My Favourite Teacher?我最喜爱的老师。

2、my favourite subjuct?我最喜爱的科目。

3、My Favourite Dessert?我喜欢的餐后甜点。

用法:Apples?and?melons?are?my?favourite?fruits.?

苹果和甜瓜是我喜爱的水果。

扩展资料:

my favorite意思相近的单词有my love。

my love词义:

1、名词:我的爱,最爱。

固定搭配:

1、my eternal love 永恒的爱 。

2、My Sweet Love甜蜜爱情?。

3、My secret love?暗恋。

用法:So?I?never?grudge?my?love.?

所以,我从不吝惜我的爱。


相关tag:like favorite翻译
标签:战争   德国   世界大战   帝国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94汽车车网立场,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94che.com/qc/60401.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