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被罚,共享汽车被弃!共享出行的未来在哪里?
2015年前后,随着各色共享单车的大肆扩张,共享经济迎来了空前繁荣。突然间,万事万物都变得可以共享,充电宝、空间、游戏、饮食、资金……
汽车,当然也不例外。
还是2015年,在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上,新四化的概念被首次提及,当时的定义是“电动化、智能化、电商化、共享化”。到2017年,这一概念被调整为“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
而后,“新四化”被认为是未来发展方向,得到了政府主管部门、学术界、企业界的广泛接受和践行。人们普遍信奉:电动化是基础,网联化是条件,智能化是关键,共享化是趋势。
然事与愿违,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时至今日风头依旧正盛,而共享化早在不觉间,被人们遗忘在了某个角落,鲜有人再提及。
对于共享化,大多数人的认知会基于两方面而来,其一是以滴滴为代表的共享出行,其二还有各式各样的共享汽车,如car2go、EVCARD、GOFUN、联动云等等。
先说共享汽车。2016年开始,国内共享汽车市场迅速扩大,“国家队”、“地方队”、“海外代表队”纷纷进场,包括地方政府、科技公司和传统车企在内的各方势力都对共享汽车展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大街小巷的停车位中,平添了不少的共享汽车。扫码、下载APP、上传证件、交付押金、上车出发、定点还车,一套流程行云流水、用车过程潇洒轻松。
共享汽车的应用场景,好像就这么被发掘了出来。这一年,国内汽车租赁相关企业突破20万家。
分时租赁,俗称汽车共享。2017年,交通运输部联合住房城乡建设部共同出台了《关于促进小微型客车租赁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要鼓励分时租赁发展,为行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资本逐利,来得快去得也快。2018年以后,共享汽车市场迎来倒闭潮,曾经有多风光,退场时就有多荒唐。
一部分有雄厚靠山的大平台,尚且能苟延残喘,转型为长租、日租等业务;大多数实力不济的小公司,早早就“喜迎”关门大吉。
“上海地区基本上都没车了,之前我也下载了很多共享汽车的APP,现在全都删掉了。”对于而今的衰败境况,同事小耿字里行间都充满了遗憾。才毕业两年有余,曾经没车的日子,是共享汽车陪他走了一程又一程。
时至今日,还在持续运营且规模较大的分时租赁公司,大概也只有以柳州为基地的WARMCAR和主营燃油车业务的联动云。
后者的真实目的,或许也只是为消化观致品牌积压车辆罢了。不过也是,那些以电动车为主的公司,又何尝不是出于此目的呢?
更高的销量、更多的积分。在被抛弃到荒野停车场之前,那些共享汽车也不会想到能沦落至此。车身上披满的厚重积尘,就是它们无声的呐喊。
而使用层面普遍存在的押金难退、寻车麻烦、还车麻烦、用车纠纷、乱停乱放、运营困难等等问题,也让大多数消费者和运营者的热情迅速退却。
站在国家层面来看,这种弊端早就暴露无遗。
2019年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到要坚持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方向。而在2020年底发布的正式文件中,共享化被删除,仅保留了电动化、网联化和智能化。
对此,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这样说道:“此次删除共享化的意义很大。共享化根本不是新能源发展的目标,仅是一种商业模式。而且汽车共享在中短期是不现实的。删除共享化很正确。”
再说共享出行。相比较共享汽车,共享出行现阶段取得的成就更为瞩目。
以滴滴为例,自成立以来四处攻城略地,被调查之前,一度占据了90%左右的市场份额,处于绝对的龙头地位。
就模式来说,其目前赖以维生的国内出行业务(网约车、出租车、代驾和顺风车等),不过是利用大数据和智能化,形成了对传统出行模式的补充。
一言以蔽之,将全职和兼职车辆集中,增加了运力;将线上和线下打通,拓展了场景。对共享化而言,暂无实质性助推作用。
生于数据、“败”于数据。在“垄断性”经营中所产生的天量数据,反过来成为了限制滴滴发展的最大因素。
关键,是数据不安全。
2021年6月底,滴滴不顾警告、赴美上市;7月2日,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进驻滴滴,依照《网络安全审查办法》对其进行审查;7月4日结果公布,滴滴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滴滴出行APP下架。
再往后,滴滴所有产品全部下架,截至目前仍未恢复。2021年12月3日,滴滴宣布启动美股退市程序,在经历了2022年6月10日最后一个交易日之后,滴滴已正式从纽交所退市。
刚刚过去的7月21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布了对滴滴的处罚决定:依照《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规定,对滴滴全球股份有限公司处人民币80.26亿元罚款,对滴滴全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总裁柳青各处人民币100万元罚款。
苦果,终究还是得自己吃。
在遭遇APP下架之后,滴滴本就扩张乏力的市场遭到了来自竞争对手的疯狂反扑。除了以高德、美团为代表的聚合模式之外,还有来自曹操出行、T3出行、如祺出行等平台不断向好的压力。
达到“数据合规”的要求之后,滴滴或许还能有所作为。而不论曹操、T3还是如祺等出行平台,背后站的,都是实力雄厚的车企。
以目前来看,不论是共享汽车还是共享出行,发展情况都不尽如人意。但不能否定的一点是,共享化仍然具有广大前景。
格局再打开一点,共享化的实现,不应该只局限在共享汽车和共享出行。
共享化的本质,是以出行为核心,以共享为载体;共享化的应用场景,是在交通体系和物联网的框架之下的。所有布局出行领域的政府、企业等等,目的皆如此般。
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自动驾驶。从2016年开始,滴滴便开始组建团队投入无人驾驶技术研发,时至今日,其软硬件方面都取得了不俗成绩。
滴滴自动驾驶CEO张博曾说:“自动驾驶要想实现技术落地,必须集齐四张牌。”其一是共享出行网络,未来将成为自动驾驶技术最好的商业化场景;其二是无人驾驶技术;其三是汽车厂商和Tier1的支持;其四是足够的资本支持。
不过在7月21日的最终处罚到来之前,滴滴下属的地图公司“滴图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已经被撤销了甲级测绘资质。对于一家基于地理位置为核心的出行服务公司来说,打击无疑是巨大的。
不过更受限制的是,滴滴正在开展的、涉及到高精地图的自动驾驶业务。此情此景此刻,颇有几分令其衰竭而亡的意味。
受到限制的滴滴,给予了竞争对手更多机会。
7月19日,百度Apollo Robotaxi在广州正式面向公众全面开放,成为广州目前规模最大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提供商。截至目前,百度Apollo Robotaxi已开通了4个城市的运营。
7月21日,2022百度世界大会,百度第六代量产无人车——Apollo RT6发布,具备城市复杂道路的无人驾驶能力,成本仅为25万元,2023年将率先在萝卜快跑上投入使用。
重新定义汽车和未来出行方式,这是百度的愿景,也是诸多业内同行的愿景,涵盖阿里、华为、腾讯、美团等等巨头。而那些占据汽车行业“主场优势”的车企们,自然也不会错过。
随着自动驾驶、车路协同,乃至整个交通体系的进化,被暂且搁置的共享化,终将再掀大潮。
标签:共享 汽车 出行 驾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