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汽选址的历程(为什么说十堰这座城市,成也二汽败也二汽)
- 为什么说十堰这座城市,成也二汽败也二汽
- 二汽是什么时候在十堰的,又是什么时候搬到武汉的
- 中国二汽集团的详细发展史
- 二汽为什么选址在十堰
- 二汽为什么选择襄阳
- 中科大当年南迁为什么没有成功落户河南南阳,而是到了安徽合肥
说十堰成于二汽是不用质疑的,以前是没有十堰市的,这里也就是郧阳地区。地处大山里,很不方便。70年代二汽选址选在了这片地方,才开始建设十堰市。因此十堰市是个很年轻的城市。现在十堰的大部分经济都是二汽相关产业所得,尽管总部去了武汉,但二汽对十堰市的影响仍然巨大,是别的无法比拟的!尤其身处十堰市,很容易感受到二汽对十堰的影响。确实是二汽成就了十堰!
说十堰败是不会败的,近几年十堰正在转型,大力发展旅游业,虽然二汽总部去了武汉,但十堰还有中国道教圣地武当山,南水北调中线调水源头、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丹江口水库,也是中外知名,希望十堰未来发展更好
二汽做为国家三线建设项目1969年在湖北十堰动工建厂,2003年总部迁往武汉。 创立于1969年的东风汽车公司,是中国政府明确重点支持的行业三大集团之一,经营规模在中国工业企业500强中列居前茅。目前,公司拥有子公司42个,员工12万余人,产品系列涵盖重型、中型、轻型卡车及乘用车。 主要生产基地分布在中国湖北省的十堰、襄樊、武汉和广东省的广州。
在中国,东风产品家喻户晓。“东风”牌商标,在汽车行业中率先被国家工商局评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公司质量体系较早通过ISO9000评审。庞大的销售服务网络覆盖全国所有县市。
代表东风核心竞争优势的研究开发体系,拥有中国最大的试车场和自我装备能力,现已形成较强的商用车开发能力并初具乘用车开发能力。 作为东风研发体系支柱的技术中心,是国家认定的100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之一,除承担公司汽车工业的普通基础研究任务外,还参与和承担大量的国家科学技术重点革新项目。日前正积极寻求国际合作,采取引进、消化吸收的途径,提升技术研发水平,强化核心竞争力。
着眼于新世纪发展,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东风大力进行改革调整,产品形成宽系列、多品种格局,管理体制和机制全面创新,形成有自己特色的“集中调控、分块经营”管理模式,同时创立了两个上市公司,开辟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通道。经过改革调整,企业素质发生质的变化,经营迈上新的台阶。
简称“二汽”,最早于1952年底提出建设,经历“两下三上”的漫长波折,于1969年9月正式开始在湖北省十堰市进行建设,直至上世纪90年代。主要生产“东风牌”卡车,1992年9月1日更名为东风汽车公司,从那时起,先后通过与法国PSA集团、日本日产、本田等公司合资,大规模生产、销售乘用车。二汽原属国务院计划单列管理,现为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监督管理的企业(又称中央企业)。从地域上看,二汽所在的十堰市位处湖北、重庆、河南、陕西四省交界,深入中国腹部;从地形上看,群山环抱,只有一条铁路和公路通进来。套用欧阳修的文章,“环堰皆山也”,非常适合描述二汽所在的十堰市。1992年9月1日,“二汽”正式更名为东风汽车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东风汽车公司已成为国家明确重点支持的三大汽车集团之一。东风公司保持了超常的发展,经营规模、经营效益稳居行业前列。1989年起连续多年跻身全国工业500强前十位,1997年整体通过IS09001质量体系认证;“东风”商标被国家工商局评定为全国汽车行业首家驰名商标。1999年,“东风汽车”成功改制上市。经过3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东风公司相继建成了十堰、襄阳、武汉三大汽车开发生产基地,并拥有云汽、柳汽、新汽…… 只有一条铁路和公路通进来、杭汽等整车生产企业和朝阳,非常适合描述二汽所在的十堰市、中、陕西四省交界。从那时起,主要生产“东风牌”卡车,深入中国腹部,以及上海浦东和南方2个新事业生长点,二汽所在的十堰市位处湖北,东风公司相继建成了十堰、柳汽,并拥有云汽、轻。“东风”商标被国家工商局评定为全国汽车行业首家驰名商标,年汽车生产能力50万辆,“二汽”正式更名为东风汽车公司,“东风汽车”成功改制上市,1992年9月1日更名为东风汽车公司[、河南、重庆,现为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监督管理的企业(又称中央企业),先后通过与法国PSA集团、经营效益稳居行业前列、轿等宽系列多品种的产品格局。1989年起连续多年跻身全国工业500强前十位。1999年、武汉三大汽车开发生产基地。公司已基本形成重,经营规模、日本日产,1997年整体通过IS09001质量体系认证,群山环抱。经过多年的发展。从地域上看,经历“两下三上”的漫长波折,大规模生产。经过3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销售乘用车、南充等发动机生产企业。套用欧阳修的文章、新汽。二汽原属国务院计划单列管理简称“二汽”,于1969年9月正式开始在湖北省十堰市进行建设,东风汽车公司已成为国家明确重点支持的三大汽车集团之一,直至上世纪90年代,“环堰皆山也”。1992年9月1日、本田等公司合资;从地形上看,最早于1952年底提出建设、襄阳。东风公司保持了超常的发展。
这个是当时国家发展需要而最终决定的,是什么时候的事情呢,答案是三线建设的时候。很多人不知道三线建设是什么概念。三线建设发生的时间是1964年,共和国刚成立不久的时候。当时中国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13个省建设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其中就包含中国中部地区湖北省的十堰市,二汽也是那个时候的产物。
那么在1980年代以后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及美国和俄罗斯的冷战趋于缓和,至此三线城市建设的部分项目由保密名词逐渐见于全国各地的报纸上面。
时间再过4年,也就是1984年11月,国务院三线办公室在成都召开会议,明确了第一批调整单位121个,迁并48个,全部转产15个。紧随其后的是一些三线企业陆续迁往邻近中小城市,你比如咸阳、宝鸡、沙市、襄阳、汉中、广元、德阳、绵阳、天水附近。而技术密集型企业和军工科技企业则移往成都、重庆、西安、兰州等大城市。这些企业合并迁移后,多半进行了改制,由军用企业转为民用企业。
典型的案例你比如位于十堰的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改制为东风汽车公司
也就是咱们现在看到的中国企业500强之一的东风汽车集团。截至2017年,东风集团已陆续建成了十堰市(主要以中型、重型商用车、零部件、汽车装备事业为主)、襄阳市(以轻型商用车、乘用车为主)、武汉市(以乘用车为主)、广州市(以乘用车为主)四大汽车生产基地。
以上就是二汽的前世今生,喜欢的就点个赞呗!
二汽襄樊基地选址的幕后故事
1983年9月11日,第二汽车制造厂的重要建设项目——二汽襄樊基地破土动工,饶斌同志亲笔题写了“奠基纪念”四个大字;1984年10月5日,二汽襄樊基地正式举行开工典礼。二汽的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二汽襄樊基地的创建有两个原因
国家在第七个五年计划中明确提出:“要把汽车制造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争取有一个较大的发展。”这是我国要大力加快汽车制造业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二汽要建成大型汽车集团的前提条件。此为外部原因。
内部原因则是“自筹资金,续建二汽”计划的顺利实施,使得二汽基本具备了进行全方位发展的条件。二汽要大发展,但当时二汽的铸造能力不足,成了明显的瓶颈。要扩大铸造能力,就必须兴建更大的、更具可持续发展条件的新厂区。于是,第二基地的建设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设计革命”带来的铸造三厂
所谓“设计革命”,指在“文革,中不遵循基本经济规律,为了适应极左思潮和不顾实际的“节约闹革命”的口号,凭着想当然对科学设计乱改乱动的做法。
按照原来的设计,二汽的铸造能力可达20万吨以上,本来是完全够二汽自身产车之用的。像二汽这样的特大型企业的工程设计,都是严格按照生产和设备所需的工程环境,经专家反复论证的前提下,通过科学计算得出的结论。这是历经几级检查验证,最后由中央批准定案的。但在实施中,由于受极左思潮的影响,竟毫无道理地认为二汽的设计“贪大求洋”,不符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要求,是“修正主义”的设计方案,不问青红皂白,推翻了原来的许多正确设计方案:.本来国家计划要投资20多亿建设二汽.也被压缩成了9个多亿;很多工艺设备、水、电、路、桥、涵洞、防洪设施、动力设施、后方研发基地等被强行砍掉;特别严重的是.工厂的铸造能力被大幅削减,使二汽的铸件生产能力不能满足汽车生产的要求。
由于铸造设备被砍,铸造能力严重不足,二汽实现大规模正式生产后,铸造就成了影响生产能力提高的瓶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当时的二汽领导们经反复研究,决定建设新的铸造厂以满足需求。
1978年1月10日,李先念副总理视察二汽时,了解到二汽的实际困难后,一次批给了二汽5300万美元外汇,作为引进铸造及其他关键设备的经费。有了计划,有了钱,这事情就好办了。副厂长李子政专程赴日本、欧洲进行考察,经多方对比,最后引进了三条分别来自日本和瑞士的“高压造型线”。1980年3月2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了二汽的“铸造扩建工程”,当年10月29日,二汽成立了铸造三厂筹备组,开始选择厂址。
你们先去看看吧
铸造一厂、二厂都在十堰,那么铸造三厂《以下简称“铸三”)应该选址哪里?
建设铸三,厂址究竟是选在十堰还是外地,意见很不统一。有人认为还是十堰好,离其他工厂近,也便于运输和调度,但十堰便于建设工业化大厂的平地已经不多了。所以,就算铸造三厂能建在十堰,二汽未来的发展需要建设的新厂房还是要迁出去,到时候仍然存在运输和调度问题,不如未雨绸缪,先把铸三建在一个适合二汽更大发展的地方。这个地方在哪里,也是众说纷纭,有人主张在京郊的廊坊一带,有人提出应建在镇江,还有人说山东的发展条件好,应该去山东。就在各种意见争执不下的时候,国家机械委的一位领导提出,江西九江有一个军工企业要下马,可以利用他们现成的厂房,九江附近还产铸造所需的造型砂,如果建在那里,还可以节省投资和造型砂的运输费用。
这时,二汽许多职工发表了意见:二汽在十堰,新建的铸造三厂应该和二汽在一起,不说建在十堰吧,起码也不应该很远,这应该是基本常识。比如九江的那个方案就是典型,距离十堰太远,组织生产困难,长期运输费用高,地块也太小,没有发展余地,根本不适合建设大型工厂。综合考虑后,以黄正夏为首的二汽领导顶住了来自各方面的声音和压力,坚决要求把铸造三厂建设在二汽周边。
为了给新建的铸造三厂选一个合适的厂址,二汽专门成立了选址小组。选址小组开始决定在十堰白浪地区建设,可是当时主管基建的副总工程师马志诚据理力争,认为建在十堰,交通运输、地块、防洪都存在问题,只能离开十堰,向外寻找。选址小组首先来到丹江,选了几处都不理想,更重要的是,如果铸三建在丹江大坝的下游,一旦大坝出了什么问题,整个厂都会遭到“灭顶之灾”。世界各国建设大的工程项目,一般都会回避紧挨着大坝下游的地方。这个方案被否定了。
1982年,选址小组又去谷城一带察看,经勘察选定了黄康、胡家井等几个厂址方案。可这些方案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地方太小!仅仅一个“铸三”是可以的,可当时二汽已经有了生产8吨民用载重车和把整体生产能力提升到20万辆的计划。如果想在谷城建设一个大基地,这地方就不够用了,这样的话还不如就建在十堰。
马志诚认为,如果顺汉江而下,从丹江口向东,不过几十公里,就进入了一马平川的襄樊地区,为什么不把眼光放宽一点呢?到襄阳一带建厂,会有更大的发展前途。可受国家三线建设战略思想的影响,一时不敢贸然向总厂领导提出。思前想后,马志诚终于下定决心约了原铸造二厂党委书记段兴钊等几个人跑到了黄正夏厂长的家里,当面进行汇报:我们在十堰地区和谷城一带的选址都不理想,可否过江去襄樊?
黄正夏敏锐地感觉到,这个方案有前途!襄樊有可能会是二汽的未来!他略加思索,说道:“你们先去看看吧。”
就这样,二汽的命运从此就和襄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
定址油坊岗
1969年,中苏边境冲突,国内外局势紧张。根据形势需要,中央决定进行“战备疏散”。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高等院校下放问题的通知》 ,决定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建筑工业学院、北京轻工业学院、北京机械学院、北京电力学院、北京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石油学院、北京地质学院、北京矿业学院、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北京林学院、北京铁道学院等十三所农林地矿油水电等工科院校迁出北京,外迁至河北、陕西等地,称之“京校外迁”。 改革开放后,这13所高校,一部分在北京复校,如中国农业大学;一部分两地办学,原址北京研究生部成立另一个办学实体,如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还有一部分在地方扎根,原北京研究生部并入或组建其他高校(中科大除外),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当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外迁意向目的地为河南。
九月下旬,中科大分两组去湖北沙市和河南寻找疏散地址。沙市有科学院的干校,河南组带有国务院科教组组长刘西尧给河南省领导的亲笔信。因为带有刘西尧同志的亲笔信,他们受到了省生产指挥组组长的接待,组长建议他们去南阳地区看看,从谈话中他们就感觉到了,河南省的领导对中科大落户河南不大积极。选址组在南阳周边和邓县看了不少地方,南阳地区的同志说:土地有的是,三千亩五千亩没问题,但南阳没有接收一所大学的能力。
湖北组的工作也不顺利。
据中国科技大学校史记载,学校南迁原定在河南南阳,后改为安徽安庆。从刘西尧专函河南也可以看出,中国科技大学是想建在河南的。河南之所以拒绝中科大,最权威的说法是怕大学师生挤占河南的副食口粮。
最终,中科大被时任安徽省革委会主任的李德生(河南省信阳市新县人)要去了安徽。
后来,中科大多次想迁回北京,毕竟它要依托中科院办学,但安徽省一直极力挽留,就没有走成。安徽省还争取到了下放的中科院研究所,一跃而为科教名城。安徽现有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两个国家大科学工程。
标签:十堰 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