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末年风云录(五代十国的概况如何)
- 五代十国的概况如何
- 唐朝末年五代十国初期有两位枭雄,梁王朱温与晋王李克用,犹如三国末年曹操与刘备,你怎么看
- 中国古代哪个朝代的建立流血最少
- 同样是内乱,为什么五代十国造成了五胡乱华的那段华夏最黑暗历史,而东汉末年没有
- 宋明架空小说太多,求东汉末年和五代十国等值得推荐的历史小说
- 五代十国的根源是什么
- 五代末年风云录的作品相关
- 五代末年风云录的起点荣誉
- 关于南北朝、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
五代十国五十多年的故事其实是精彩纷呈的,本题既然是问概况,花点篇幅大概说说。
五代和十国其实都是唐朝的藩镇和中央的平衡被黄巢起义打破,藩镇彻底尾大不掉,撇开中央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的产物。宣武节度使朱全忠差不多统一中原,把大唐皇帝强制迁到洛阳挟天子以令诸侯。后来干脆于907年废唐自立,建立梁朝,此为五代的开始。
可此时,其他地方势力很多承认朱温的梁朝(907~923),还在尊崇唐朝年号,这中间河东的李克用(唐封其为晋王)与朱温有不共戴天之仇,西川的王建直接建立蜀国,自己称帝了。其他势力凤翔的李茂贞(唐封岐王),幽州的刘仁恭,刘守光(自立为燕国皇帝)淮南的杨行密,吴越的钱鏐,福建的王审知,等等南方割据势力相对影响较小,也有部分承认梁的正统地位。
朱温称帝后没两年被儿子朱友珪弑杀,朱友珪称帝一年不到被朱温的另一个儿子朱友贞干掉,总之梁朝内部一团乱麻。这时候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继任晋王,带着手下沙坨骑兵经过潞州之战,柏乡之战,胡柳坡之战等战役,最后长驱直入梁都开封,朱友贞自杀。
李存勖仍以唐为国号(923~936),定都洛阳,并且发兵攻灭蜀国,后唐国势达到最大。然而此后不久后唐内部就发生变乱,
叛军杀死李存勖,李存勖义兄李嗣源上位,在稳定十几年之后。李存勖死后诸子互相攻杀,后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以割让燕云十六州为条件引契丹为助,灭亡后唐,建立后晋(936~947)石敬瑭就是有名的儿皇帝。在后唐灭亡时南方吴国权臣徐知皓改名李昪建立南唐,自称承继唐朝正朔。南方的
石敬瑭死后,继位的石重贵不愿继续屈膝契丹。被契丹发兵攻灭。此时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坐看契丹攻入开封,等契丹难耐高温退兵之后自立为帝建立后汉(947~951)没多久,刘知远去世。继任皇帝刘承佑大杀群臣,结果被领兵在外的节度使郭威带兵反杀。郭威导影了第一次的黄袍加身,建立后周(951~960)
后唐宗室在太原继续后汉国号,因为地处北方,史称北汉。
接下来的故事就是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趁郭荣病逝,孤儿寡母再来一次黄袍加身结束了五代,建立宋,慢慢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从晚唐(唐僖宗驾崩)灭亡到宋太祖登基。这段时间被欧阳修称为五代。五代十国不到70年,却是最有意思,最光彩的时代。但把朱温和与李克用比作曹操和刘备不恰当,比较确切应该是高欢和宇文泰。
可以说,五代梁唐晋汉周的开国皇帝都是篡位上台,都是大军阀。五代十国的名将太多,李存孝,葛存周,周德威,李守贞,李存瑁,李克用,王彦章。所以北宋开国以后几乎就没有名将了,而且五代每一朝和上一朝都是血海仇恨。但最有仇恨的就是李克用与朱温了,他们的仇恨又是如何结成的。
唐代晚期,实际上是几股大的军阀控制,分别是李茂贞,朱温,李克用。李克用是沙陀族(西突厥分支)姓朱邪氏,因平定黄巢有功,被赐姓李,李克用虽是沙陀族,对大唐却是忠心耿耿,颇为讥讽的是,朱温对大唐却貌合神离。大唐中和三年,李克用平定黄巢有功,克服长安,功在社稷,唐僖宗加封了李克用一大推官衔。李克用的地盘包括朔,蔚,代,忻,大同,太原为核心的区域,也就是现在的河北,山西北京,山东一部分。可以说是唐末时期最大的实力派军阀。
在几个大军阀的的冲突起点就是朱温暗害李克用。当时的李克用由于粮食不足,带领300亲军回汴州调取粮食。路过汴州的时候朱温亲自迎接,对李克用很恭敬。但暗中已经准备诛杀李克用。大摆宴席欢迎李克用,把李克用灌的大醉。当晚返回上原驿。护卫薛铁山和史敬思受刘氏(李克用的大老婆)嘱托,认真保护李克用。就在此时。帐外火箭乱射,顿时射死数个护卫。黄巢偷袭,这是薛铁山的心里第一个想法,但随着火箭乱射,而李克用的贴身护卫史敬思大骂,哪里是黄巢偷袭,分明是朱温狗贼派兵要杀大帅,史敬思立即分派,你现在立即叫醒大帅,李存孝,李嗣源断后,务必让大帅平安离开。薛铁山对着门外大喊,汴州节度使朱温造反,谋害宰相,明白情况的沙陀兵拼命往外冲杀,而汴州人马也是全力斩杀。这时候李克用被史敬思一盆凉水泼醒,主公,朱温要杀咱们,李克用四周一看,都明白了,但现在酒醉未醒,上不去马,史敬思把李克用捆绑在自己身上,上马飞奔在亲兵掩护下总算逃了出来。但薛铁山活活累死了。就此朱温与李克用的梁子就算彻底结下了。从此以后双方数次交兵,李克用败多胜少,在公元908年52岁李克用临终之际将三支箭交给李存勖,说道:“第一支箭要你讨伐刘仁恭,你不先攻下幽州,黄河以南就不能拿下;第二支箭要你打败契丹,耶律阿保机与我握手结盟,结为兄弟,曾发誓说一起光复大唐江山,现在却背信弃义依附贼党,你必须要讨伐他;第三支箭要消灭朱温。你能完成我这三个愿望,我死而无憾了,并且大喊,朱温,老夫虽然不如你,但老夫有个好儿子,定会给老夫报仇。
再说唐庄宗李存勗,这个人很奇特,本来他是最有资格统一残唐的。只可惜,李存勗是半世精明,半世糊涂。最终落得一个自焚而死。应该说李存勗五代十国时期就军事水平而言,高于柴荣,可算第一皇帝。第一武将。李存勖,后唐庄宗。生于公元885年,驾崩于926年。小字亚子,代北汉化沙陀族人。李存勖十一岁就跟随李克用打仗。一生征战沙场,所向无敌,威震天下,四海闻名。三十九岁登基为帝,四十二岁驾崩。在位三年。大辽在李存勖在位的时候,十万辽军围困李存勖硬是让李存勖几千人杀出重围,自此大辽在李存勖有生之年不敢跨越河东一步。李存勖数次击败朱温,打的朱温感慨道:想不到李亚子如此骁勇。李克用死而不死,生子当如李亚子。相比之下,吾子犹如猪狗。今日不灭李亚子,他日我等死无葬身之地。朱温的预感很准,朱温死后不到二年,李存勖就诛杀朱温满门。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中国古代朝代更替充满了血腥,兵不血刃的故事当然有,还不止一次。
宋太祖“黄袍加身”的经历想必地球人都知道。
当然要顺利做到这一点,之前是做足了功课的。
后唐五代十国天下大乱,赵匡胤屡立战功,走到了相当于“军委主席”的位置,统领全军。
机会需要创造,也需要把握。
一件“小事”,他身边的谋士赵普经过策划,让赵匡胤“勉为其难”穿上黄袍。
他的谋士赵普了得,“半部《论语》治天下”说的就是此公。
没有抵抗,大势所趋,文武百官顺从了,陈桥兵变画上圆满的结局。
“杯酒释兵权”是后话,自己曾经做过的事,希望以后不要再发生哈。
赵匡胤的另一个保江山措施就是“抑武尚文”。
他制定了一项政策,不杀“文大夫”。
任性的苏轼,虽多次惹恼皇上,一贬再贬,就是没有掉脑袋。
宋史有料,欢迎关注我,故事不断。
这个问题,出现了问题,将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和小分裂时期混淆到一起了了。既然我看到了,我就给大家大概讲讲把。
五代十国,这是一个小分裂时期。历时58年结束。
公元907年唐朝末年,蕃镇节度使尾大不掉,拥兵自重,不听唐王朝号令,更有甚者劫持皇帝,向天下发号施令。朱温一个参加唐末农民起义的人员,投机倒把,最后投降唐朝,被封为节度使,后来他渐渐把持唐朝朝廷,立昭宗儿子李柷为帝,史称唐哀帝,907年,他胁迫李柷进行禅让,然后次年将其杀害。朱温自立为梁太祖,国号为大量。接下来各个藩镇群起而效之。纷纷建国。后梁的区域主要是唐朝灭亡前的中原地区,这个地区除了后梁先后又出现了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他们是相互由后者取代前者。一直到后周开始统一天下,后周大将赵匡胤在手下人的拥戴下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
在朱温毒杀唐哀宗李柷后,几乎同一时间,各地方军镇节度使相继独立建国,出现了了十个国家。其中前蜀、后蜀、南吴(杨吴)、南唐、吴越、闽国、南楚(马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被,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连同宋朝建立前被取代的政权,史称五代十国。
五胡十六国,这是东汉、三国结束后的一个大分裂时期,历时298年。
东汉自汉献帝被劫持到许昌之后,开启了三国时代,到了公元263年蜀国被魏国灭,265年司马炎撺掇曹魏政权,建立晋朝,到了公元280年,灭了孙吴政权,晋朝统一了天下。
但是晋朝是一个给中国带来灾难的朝代,建朝短短十几年,晋武帝司马炎死后,司马皇族为了皇帝的帝位之争,发生了八王之乱,短短几年晋朝元气大伤后,内迁的诸民族乘机举兵,造成五胡乱华的局面,大量百姓与世族开始南渡。这个乱局史称永嘉之乱。
316年,西晋灭亡,北方从此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当时北方人口凋零,原本作为主体的北方汉人,只剩下几百万,和五胡人口不相上下,几乎到了绝种的地步。北方混战到了公元589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皇权建立隋朝,进而统一了陈朝,中国在一次统一。
从公元280年到公元589年,中国北方生活在再乱之中,整整近乎300年,这次大分裂是中国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历时最久,破坏力最大的一次分裂。唯一的好处是中华民族获得了新鲜血液,活力十足,为隋唐暴起注入了活力。
(玉之溪)
五代十国的历史小说可以看看陈峻菁的《棠棣王朝》。
内容简介:
晚唐年间,军阀割据、赋租沉重、宦官当权、宗室奢糜,唐懿宗、唐僖宗等皇帝耽于游乐,民不聊生,天下终于大乱,唐室政权崩溃。
受赐国姓、被封晋王的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志在复唐,多年征杀,以孤城晋阳为营,合纵离横、南征北战,终于消灭后梁,平定河朔方镇、击溃契丹,一统中原,再度恢复唐室称号。
本书以一段真实的历史风云为背景,刻画了沙陀军李克用父子、十三太保、五代名将的群像,和几十支大小军阀混战的逐权复国故事,这是权力的游戏,也是爱情的传说,是智谋铁血的角力,更是人性的变幻展示。
乱世风云下,尽管有英雄末路、万物刍狗、征战无休的悲凉,却也有子承父志、姐妹死殉、兄弟义重、儿女情深的人性之美,更有立孤救孤、死谏力战、孤城数载、守护幼主的志士风骨。
真实的晚唐战争权斗画卷,映衬着一个情致缠绵的故事,英雄、江山、抱负、柔情,子承父志、兄弟义重、夫妻离合,对幸福的渴望、对真爱的期待、对理想的沉溺、对生命的定义……纵是乱离之世、分崩之城、尸骨之野、权争之地,也依然有不变你的初心、绮丽的风光、缱绻的柔情、坚守的道义、复国的铁血……
正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公元907年,朱温灭掉唐朝最后一个皇帝后,唐朝灭亡,于是五代十国正是开启。而五代十国的根源就是唐朝的节度使制度。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因为他和他的部属也善于骑兵作战,而当时的唐朝拥有一支比游牧民族更为精锐的骑兵部队,所以采用的军事战略方针是“主动出击、外线作战”。唐太宗去世后,周边游牧民族的骑兵开始不断袭扰唐边境地区。面对周边这种新的军事态势,唐统治集团军事战略方针改为主动防御。
游牧民族的骑兵部队往往是急风暴雨而来,风驰电掣而去,飘忽不定。要想搞定他们,就需要有庞大而且指挥灵活、快速反应的边防军队。于是,唐政府开始建设驻有庞大集团军的藩镇。
藩镇集团军的兵员是由各地的府兵(平时耕田,战时打仗)和临时征集的新兵组成,统帅也是临时任命。组成这样的集团军,短期内是难以做到的。因为动员、训练、向前线运兵,军队的供应和装备等都需要花费时间。待这些工作安排就绪之,敌人早已抢掠后跑得无影无踪。所以,这样的集团军还不能完全满足战争的需要,还必须在边境驻守常备军,时时处处防范来犯之敌。于是长期服役的健儿开始取代定期轮番防边的府兵。
但是,各军事重镇需要多少兵力,中央政府搞不清楚,当政府分配的兵额不足时,各节度使自行就地募兵就成为必然。因为藩镇节度使掌握着募兵的生杀、赏罚、升降等权利,士兵们对藩镇节度使的依赖性也极强,他们“唯知其将之恩威,而不知有天子。”于是,藩镇节度使们便逐渐培养起只忠于自己的亲兵部队,拥有了军权。
刚开始,唐边防驻军的后勤供应主要依靠政府,但如此众多的边防驻军的后勤供应,政府保障不了,后勤供应制度就必须进行改革,具体方法就是屯田。随着常备军数量的不断增加,屯田制度在各军驻地全面展开。节度使的军粮供应通过屯田大部分得到了解决。起初,屯田生产的粮食由中央政府支配,这种制度让常备军将领不能及时解决自己防区内军队的后勤供应,影响了他们调动、指挥军队的权威,削弱了唐军的战斗力。比如,这个A地方的将领到B地方去打仗,如果B地方的将领不合作的话那A地方的军队不是要饿着肚子打仗。那些A地方当兵的不就怨恨其领导无能嘛。在这种情况下,唐政府不得不把防区的财政权力转给各防区的常备军将领。这样,藩镇节度使拥有了更多的财政权。
藩镇节度使虽然有了兵权和财权,但还没有行政权,对他们完成军事任务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唐政府原来都是临时委派监察使,这种监察使权仅有“监察”权,没有“处置”权,往往贻误战机。后来唐朝设置了采访使,采访使监察和处置的大权。就这样,节度使和采访使一个管军事财政,一个管行政。在这一制度下,唐王朝不停的开疆拓土。
二使归一(采访使和节度使归为一人)。随着边疆形式的发展,唐政府的目的变成了守住开拓的疆土,我们知道,开疆需要打仗,守土则不仅要打仗还需要行政管理。此时的节度使的权力变得更大,采访使的权力也受其制约(战争时期嘛,肯定是有枪杆子的权力大些)。于是到后来,在某些藩镇中的节度使一人掌握了军权、行政权、财权、民权。这样的藩镇跟独立王国其实没有区别了。
而此时的唐王朝外重内轻,终于爆发了安史之乱。更是进一步的加剧了藩镇割据的局面。随着唐朝灭亡,各个藩镇互相攻伐,割据建国。如五代中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前身皆为藩镇节度使。
《平边策》
臣奕言:
自唐末以降,群雄逐鹿,烽火延绵,民不聊生,贤良远遁。天下事,大约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今我中原粗定,君明臣贤,声教被于八荒,虎贲王师数十万,枕戈待旦。
伏惟陛下尊临万国,奄有八方,荡三季之浇风,振百王之旧典。设四科而罗俊彦,提二柄而御英雄。今欲削平四海,席卷天下,一统华夏,上顺天意,下体民心,正当其时也!
功业者,有难易之别。或以为,凡攻取之道,从易者始,无往而不利。
臣观南方列侯,淮南、两蜀易图,盖自古以中原伐江南,成功者众也,以江南统中原,功成者鲜有闻也;纵观前代,又无不先取上流,然后顺流而并南方,秦取巴蜀而并六国,汉取巴蜀而灭项羽,晋灭蜀汉而亡吴,惟光武例外。
今有近臣给事中窦仪、中书舍人杨昭俭与比部郎中王朴三贤上《平边策》,宏篇议论,谓宜用兵江、淮,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诚可谓是真知灼见也。
然兵者,死生之大事,不可不察也。为将者,往往计较一城一池之得失,得之窃喜万分,失之辗转反侧。中枢之臣者,又安于守常,亦注重眼前之得失,而失之于远见卓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臣驽钝,臣无状,臣伏拜,敢问陛下得江南、两蜀、岭南数百州之地,一扫唐末纷乱割据,功盖前代先贤圣主,鸿基与五岳比高,将马放南山,高枕无忧乎?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国无远见,子孙受辱。盖急功近利,深谋远虑者所不取!
臣以为,军国大事,固然有难易之分,却亦有战略庙算与战术手段之别。一城一池之得失,不过是战术小利。
谁为我王师之敌?非伪唐也,亦非伪蜀!伪唐文弱,其下朋党为奸,伪蜀昏庸,左右小人擅政。荆南高氏,天下笑之曰:高无赖。君不见,辽虏控弦持兵三十万,牧马燕云乎?石晋认虏为父,擅割我燕云十六州,遗祸万端,此乃心腹大患。相较而言,南方诸藩不过小疾。
臣观契丹数十年以来,士马精强,吞噬四邻,战必胜,攻必取。辽得燕云,既得其地,又得中国之民,粮食不需贸易;得中国巧匠,精甲自造自足;得中国士人,反害父母宗邦。又恰逢中原多故,列强相攻,较汉之匈奴,唐之突厥,天助契丹也!
我失燕云,既失雁门、居庸、榆关之险,又失塞外牧监之利,至今中原缺马,仅赖延、庆党羌市马,杯水车薪。更何况,今日之党羌,其心有异,岂异于昨日之契丹乎?
辽人每每南掠,居高临下,势如建瓴,兼有马战之利,兵出燕云,旬日可抵澶渊。河北沿边,兵少不足以待寇,兵多则馈运难以为继,我出则彼归,我归则彼至,而我将士欲服契丹,须仰攻高阜,而深入虏境,粮草不济,易为辽人所乘,高下立见也。
臣叩首,奏与天听,为子孙祸福之战略远见,须以举国之力,肝脑涂地,扫燕败辽,收复燕云!如此,方敢豪言高忱无忧,盛业共磐石永固矣。否则,子孙将有不血食之忧也。
或以为,辽人擅野战,有战马之利,衣皮毛、渴冰雪、披黄沙、耐饥饿,兵甲之强,中国不足以战而胜之,故应先易后难,先平江南,再以举国之力,徐图北伐。
对焉?此短视之见也!
或视幽蓟为外邦之属,无关中国,得之则喜,弗得则听之任之。国朝若平江南,彼辈必言天下无事,安于守常,此非短视之徒,便是懦弱之辈也。历代衰亡,在于知安不知危,能逸不能劳,此其患不在于今,而将见之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故,历代各朝祖宗创业艰难,而其子孙鲜有闻者。
臣观辽祖耶律阿保机,类比唐高祖,征渤海、败女直、收室韦、服奚人,开创辽国基业。其后耶律德光,恰如唐太宗,为人多智,善用谋士,四方侵掠,乘中国纷乱,窃我燕云天险地利,稳操胜券。又蕃汉分治,仿中国制度,用汉士为大臣,以汉法治汉民,治下牲畜蕃息无大灾,粮甲自给。故耶律德光能长驱直入,大掠两河,兵入汴梁,杀我百姓百万,其罪罄竹难书。
其次耶律兀欲,不过中庸之资,中原方得以稍息。
臣闻今辽主述律,号称“睡王”,嗜酒如命,日夜沉醉,无心政事,好杀无辜。其治下群酋争雄,三日一小叛,五日一大叛,国无宁日,虏势日衰。
彼之昏君,我之贤臣。此天赐良机,机不可失,失必悔矣。若国朝先图南征,臣料三年可平江淮,两川一年足矣,昔者郭崇韬平前蜀,不过七十日矣。及陛下扫平岭南之时,则至少十五年矣。其间,辽蕃若有中兴之主出,厉兵秣马,巩固幽蓟,居高临下,则我中国子孙将夜不能寐也!
故,臣斗胆进言,愿陛下以收复燕云为首要战略要务,而战术则是先平江淮。若平江淮,须先西讨伪蜀。
窃闻秦、凤之民,不堪蜀主无道,赴汴叩阙,乞兵讨伐。臣虽不材,愿领偏师一部,为陛下先取成、阶、秦、凤四城,耀兵散关,威慑两蜀。此四城者,巴蜀之屏障也,若收之囊中,逼其输钱粮百万犒我周师,实我府库,将士也得历练。蜀人必不敢反侧,将仰我鼻息,是存是废,操之在我。如此,陛下可安心挥师南伐江淮,以陛下之英明神武,三军用命,蜀人不敢连衡伪唐,我朝三年以内必取江北十四州六十余县,饮马长江。
用兵秦、凤,其图不在平蜀;出讨江、淮,其利不在阅兵金陵。自唐以降,所谓扬一益二,盖淮南赋税之利冠于天下,其次成都。再者,我王师南下,再有秦、凤之役,天下莫不惊惧丧胆,伏首称臣,却不敢互救。
散关、襄汉、长江一线,即是我王师止戈之所,愿陛下掬一抔长江水,饮马洗兵,挟西征、南征之全锐,北伐燕云。方其时也,既得扬、益财赋养军,又无后顾之忧。陛下可毕全功于一役,攻坚拔锐,收复燕云。
斯后,陛下再挟代北之铁骑雄风,收取江南一叶,恰如秋风扫落叶,探囊取物耳。
此谓:先难后易。
倘若国朝贪图南方州郡,无十五年之功,南方诸藩难以讨平,臣恐王师陷入连年征伐,师老兵疲,丧我锐气。
高平之战,樊爱能、何徽等望风而逃,及陛下亲冒箭矢,三军方振奋而起,贼军遂大溃,后辽骑退屯代州,诸将望而生畏,岂欺软怕硬乎?诸辈征南,必受陛下奖赏,高官厚禄,心中益骄,必趋于守常,留恋自身荣华,安敢再言与辽人决一雌雄乎?况辽人牧马燕云,占据地利,是和是战,操之在彼,却是心腹大患也。
臣惶恐奏曰:陛下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汉蕃可世代和睦共处乎?
无论陛下是否用臣之策,臣恭请陛下勿示于他人,此军国机密重事也,不足为外人所晓。
臣顿首!
2011-10-25累计获得8条生日祝福
2010-11-05累积获得五万张推荐票
2010-10-25累计获得7条生日祝福
2010-08-31累积获得一百张月票
2010-08-19累积获得五十万点击
2010-07-21累积获得三十张月票
2010-06-27累积获得三万张推荐票
2010-06-27累积获得三十万点击
2010-06-27登上了起点首页的强力推荐榜
2010-06-20登上了三江频道推荐
2010-06-13累积获得五千个收藏
2010-06-07累积获得十万点击
2010-06-03累积获得三千个收藏
2010-06-02累积获得一万张推荐票
2010-05-27累积获得五万点击
2010-05-19累积获得一千个收藏
2010-05-11累积获得三百个收藏
2010-05-08累积点击破万
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分裂时期,由公元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南朝宋开始,至公元589年隋灭南朝陈为止。该时期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南北两势虽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所以称为南北朝。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包含宋、齐、梁、陈四朝;北朝(公元439年—公元589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
五代指的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次第更迭的政权。十国指五代之外相继出现的十个割据政权: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北汉,统称十国。关于五代十国的年限,一说为:北宋灭亡北汉时是公元979年,所以五代十国的历史时期为公元907年到979年。另一说为,五代十国存在于公元907年-公元960年期间。
对于两段历史的最佳描述,最好还是看白话二十四史,正史,比较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