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问答

Kodaira是什么意思

[本站 Kodaira是什么意思Kodaira是什么意思卡拉比猜想的背景小平邦彦的介绍日本东丽女排9号是谁第一个获得菲尔磁奖的数学家是谁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早白垩世晚期至晚白垩世早期生物群———永康生物群日语中姓氏こだいら的英语翻译(日语到英语一般按读音翻译),汉语译成“小平”(日语到汉语一般按…

Kodaira是什么意思

  • Kodaira是什么意思
  • 卡拉比猜想的背景
  • 小平邦彦的介绍
  • 日本东丽女排9号是谁
  • 第一个获得菲尔磁奖的数学家是谁
  • 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
  • 早白垩世晚期至晚白垩世早期生物群———永康生物群


日语中姓氏こだいら的英语翻译(日语到英语一般按读音翻译),汉语译成“小平”(日语到汉语一般按意思翻译),如Kunihiko Kodaira(小平邦彦,数学家),Yoshio Kodaira(小平义雄,二战战犯)等 。日本还有一个中等城市叫こだいら,也翻译成Kodaira/小平市,隶属于东京都

20世纪50年代是几何与拓扑学最辉煌的时代。一批年轻的数学家证明了一系列伟大的数学定理,开天辟地,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他们与他们的定理一起,熠熠生辉,照亮了整个数学的历史。
1941年的霍奇(Hodge)理论刚刚由魏尔(Weyl)和小平邦彦(Kodaira)整理完成。1945年陈省身引进的陈示性类由希策布鲁赫(Hirzebruch)发扬光大,证明了拓扑中的符号差定理与代数几何中的Hirzebruch-Riemann-Roch定理。工程师出身的博特(Bott)证明了他不朽的同伦群周期性定理。这些结果很快激发出了Atiyah-Singer指标定理。塞尔(Serre)用勒雷(Leray)的谱序列计算了代数拓扑中球面的同伦群,用层论写下了代数几何名篇GAGA,将复分析系统地引入代数几何。Kodaira证明了他著名的嵌入定理,发展了复流形的形变理论。稍后,米尔诺(Milnor)发现了七维怪球,纳什(Nash)证明了黎曼(Riemann)流形的嵌入定理。这些伟大的数学家与他们的定理,如繁星闪耀在天空,令人目不暇接。
1954年的国际数学家大会,菲尔兹(Fields)奖的获奖者是小平邦彦(Kodaira)和塞尔(Serre),他们的主要获奖工作都是将复分析、微分几何与代数几何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正如外尔(Weyl)在他的颁奖词中所说:“他们的成就远远超越了他年轻时的梦想,他们的成就代表着数学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小平邦彦(Kunihiko Kodaira,1915.3.16-1997.7.26),日本著名数学家。在代数几何和复几何领域做出了许多重大的贡献:证明了复曲面的黎曼-罗赫定理,证明了小平消灭定理和小平嵌入定理,对紧复曲面做出了系统的分类,并发展了高维复流形的形变理论。他于1954年获得菲尔兹奖。

在东レ出战的选手名录中,共有13名选手出战,分别是:

01?森?万里子(mariko?MORI)--182CM,副攻,1981年出身;

02?滨口?华菜里(kanari?HAMAGUCHI)--167CM,自由人,1985年出身;

06?高田?ありさ(arisa?TAKADA)--176CM,主攻,1987年出身;

07?和田?麻里江(marie?WADA)--180CM,副攻,1987年出身;

09?宫田?由佳里(yukari?MIYATA)--179CM,副攻,1989年出身;

10?小平?花织(kaori?KODAIRA)--169CM,主攻,1990年出身;

11?峯村?沙纪(saki?MINEMURA)--178CM,接应,1990年出身;

13?田代?佳奈美(kanami?TASHIRO)--173CM,举球手,1991年出身;

14?木村?美里(misato?KIMURA)--162CM,自由人,1992年出身;

15?堀川?真理(mari?HORIKAWA)--180CM,接应,1992年出身;

16?二见?梓(azusa?FUTAMI)--180CM,副攻,1992年出身;

17?大野?果步(kaho?ONO)--182CM,接应,1992年出身;

18?下平?夏奈(kana?SHIMOHIRA)--171CM,举球手,1993年出身。


菲尔兹奖
世界上第一个获得菲尔兹奖的人
第一届获奖者1936年 j.道格拉斯,l.v. 阿尔福斯 以已故加拿大数学家、教育家菲尔兹(fields)(1863-1932)姓氏命名的菲尔兹数学奖,是世界年轻数学家们期盼的最高数学奖赏。它由国际数学联合会组织评定,并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隆重颁奖,一般每隔四年一次。 1936年,在第十次国际数学家大会上,首次颁发菲尔兹奖。以后,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直到1950年,才召开第十一次国际数学家大会,并第二次颁发菲尔兹奖。而第十次菲尔兹奖,本应于1982年颁发,但由于大会举办地点波兰华沙当时政局不稳,国际数学家大会延至1983年召开,并颁发第十次菲尔兹奖。而第十一次菲尔兹奖仍如期天1986年颁发。 历届获奖者名单 历届获奖者 2002年 洛朗·拉佛阁 弗拉基米尔·沃沃斯基 1998年 c.t.麦克马兰 a.高尔斯 r.e.博切尔兹 m.孔采维奇 1994年 e.齐尔曼诺夫 j.c.约克兹 p.l.利翁斯 j.布尔干 1990年 森重文 f.r.j.沃恩 e.威腾 v.德里费尔德 1986年 m.弗里德曼 g.法尔廷斯 s.唐纳森 1983年 丘成桐 w.瑟斯顿 a.孔涅 1978年 c.费弗曼 g.a.马古利斯 d.奎伦 d.德利涅 1974年 d.b.芒福德 e.邦别里 1970年 j.g..汤普森 s.p.诺维科夫 广中平佑 a.贝克 1966年 m.f.阿蒂亚 s.斯梅尔 a.格罗腾迪克 p.j.科恩 1962年 j.w.米尔诺 l.v.赫尔曼德尔 1958年 r.托姆 k.f.罗斯 1954年 j.p.塞尔 小平邦彦 1950年 a.塞尔伯格 l.施瓦尔茨 1936年 j.道格拉斯 l.v. 阿尔福斯
第一个获得菲尔兹奖的华人丘成桐
  1982年,美籍华裔丘成桐(1949— )获得了菲尔兹奖,成为第一个获
得这项荣誉的华人数学家。菲尔兹奖是国际数学界的最高奖赏 ,每4年颁
发一次,对象是在数学上有重大贡献的、年龄不超过40岁的数学家。
  丘成桐出生在广东省,后移居香港。他早年丧父,家境清贫,但学习
勤奋,中学时对数学入了迷,后来为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所器重,破格录取
为研究生。在陈省身的指导下,仅用2年时间就完成了研究生课程 ,取得
了博士学位,年仅22岁。25岁任副教授,28岁升为正教授。后来成为斯坦
福大学和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的终身教授。
  1976年,27岁的丘成桐解决了微分几何的著名难题——卡拉比猜想,
并把微分方程应用到微分几何中去,推动了微分几何和微分方程的发展,
成为这个领域最年轻的学者,名扬海外。
  1979年,美国加州科技及工业博物馆授予30岁的丘成桐“1979年加州
科学家”的光荣称号,他是第一个获得这一荣誉的数学家。1981年又荣获
范希仑奖,第二年在华沙荣获菲尔兹奖。

如果要问世界上哪个国家的地震最多,毫无疑问,那就是我们的邻国日本。日本民众,可谓是生活在地震之中,平时小地震屡见不鲜,大地震也时有发生。

这个土地面积占全世界不到0.3%的国家,集中了超过全球10%的地震。尤其是那些恐怖的强震,有一大部分都出现在日本。

导致日本地震频发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我们知道,地震的发生,就来自于地球内部的板块运动。而日本所处的位置,恰好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所以经常遭受两个板块的冲击,以至于地震频发。

仅仅是这样的板块运动,就已经足够给日本居民带来深重灾难了。而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日本的地下还隐藏着更加巨大的威胁,以至于除了普通的地震之外,日本民众还要担心更加恐怖的超级地震。

(图片说明:图中红色部分就是熊野深成岩体)

2006年,地质学家首次在日本的下方发现了一个隐藏的地质结构,他们称之为熊野深成岩体(KumanoPluton)。所谓的深成岩体,指的是地壳内部由岩浆冷凝而成的火成岩体。根据地质学家的地震成像研究,这里存在着一片岩石密度与周围不同的区域,其整体形状呈块状,这就是熊野深成岩体。

熊野深成岩体所处的位置非常特殊,这是两个构造板块的交界处,其中一个构造板块正在沿着另一个构造板块的边缘滑动,这本身就容易加剧地震和火山活动的频率。而且,这里还是著名的日本南海(不是中国南海)俯冲带,多年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密切关注这里可能出现的超级地震。

关于熊野深成岩体的具体范围,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最近,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科学家们利用长达20年的地震数据,对这片区域的整体结构进行了绘制。

地震数据是如何帮助科学家们进行这方面研究的呢?

我们知道,地震的时候,震源会向周围释放出强大的地震波。地震波在不同的结构中会有不同的传播方式,科学家们就可以利用检测到的地震波来推测它所经过的区域内有什么,这是目前研究地球乃至其他星球内部结构的重要手段。

这事说起来好像很简单,其实非常复杂。为了以最高的精度绘制熊野深成岩体的结构,研究人员从日本地震传感器网络处获取了上百万条地震记录,同时还参考了其他的科学记录,通过这批迄今为止最大的地震数据库,他们在利用超级计算机建模,才获得了熊野深成岩体的具体信息。

研究人员指出,熊野深成岩体在地壳的内部拱开了两侧的地壳,下方的地壳被它压得发生了扭曲,而上面的地壳则被它顶得拱了起来。而且,由于地壳发生扭曲,这里的地下水也正从地壳中向上层地幔渗透。

(图片说明:1944年和1946年日本两次大地震发生的位置)

分析结果表明,熊野深成岩体非常坚硬,密度极高,这意味着它很有可能在板块构造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根据目前的研究,日本在1944年和1946年经历的两次8级左右的地震,就起自其右侧。

本次研究的意义在于,科学家们可以借助这个模型更好地了解这些深成岩体与构造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好地预测该地区的大规模地震所能产生的影响。

注意,这不是说科学家们从此就能预测这里的超级地震了,日本海洋地球科学与技术机构的地球物理学家ShuichiKodaira介绍说:“我们无法准确预测未来地震具体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规模,但将我们的模型和监测数据结合起来,就能够对最近一段时间的未来进行预测,这可以为日本公众提供至关重要的数据,从而为下一次大型地震未雨绸缪。”

我们知道,地震的强度和发生频率是成反比的,超级地震非常恐怖,但也极少发生。可是,这不代表着我们可以掉以轻心,因为超级地震一旦发生,后果不堪设想。

去年的时候,日本有一份报告指出:如果北海道一带发生达到9级的超级地震的话,将有可能造成19.9万人死亡的惨剧。要知道,即便是2011年著名的东日本大地震(也就是导致福岛核电站发生泄漏的那次地震)中,死亡数据也只有差不多2万。也就是说,如果出现超级地震,死亡人数可能达到当时的10倍。

当然了,这个数据也只是估算,而且是为了提高大家的警惕而提出的最坏情况。不过,这个数据实在太惊人了,就算没有发生最坏的情况,届时伤亡数据也会非常恐怖。

除了地震之外,日本还需要担心的,就是火山喷发。

就在1月28日,日本的樱岛火山迎来了喷发,滚滚黑烟升到3400米的空中,宛如末日一般。

最令人担心的,还是日本的富士山。这座以风景宜人著称的日本第一高峰,是一座非常危险的活火山。一旦爆发,威力将会非常巨大。尤其它还位于东京周围,喷发之后还会给数千万生活在附近的人带来致命的打击。

地震、火山以及可能由此引发的海啸,都是笼罩在日本国头顶上的巨大威胁。不得不说,这个弹丸之地,确实是有点“四面楚歌”了。尤其在汤加火山喷发之后,全世界最担忧的,估计就是日本民众了吧……

创作不易,如果觉得文章还可以,就点个赞再走吧。想看更多精彩科普文章,就请关注我,我们下期见~

“,“force_purephv“:“0“,“gnid“:“967f4b3f9641f2ed3“,“img_data“:,“title“:“最多19.9万人死亡!日本会发生超级地震吗?地下隐藏着什么结迄今为止全球史上规模最大、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是哪次? - : 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地震那就是明朝嘉靖大地震,这次地震可谓是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死亡人数已经到达了当时全国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一....
.世界历史上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是( ). - : 世界 上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 :1201年7月,发生在地中海东部的地震约造成110万人死亡,伤亡主要发生在埃及和叙利亚. 中国历史上伤亡最多:1556年2月2日,中国的陕西、山西和河南三省发生地震,估计有83万人死于这次地震. 当代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是1976年7月28日中国东部的唐山大地震,官方公布的死亡人数是24.2万人.对不起,无法找到证据,直接打回吧,我就问除了近代的,你怎么考察真实性,问法就有问题,我无法回答,我要能找出来我也不要念书了,直接上国家地震局工作了.
全球死人最多的地震是哪次?: 二十世纪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 二十一世纪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有三次. 1920 年,中国甘肃省发生 8.5 级地震,20万人死亡. 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发生 8.3 级大地震,致使4万人丧...
世界上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是哪一次? - : 我国清朝山西陕西交界地震!记录80万人有奇!估计实际远超过100万
史上死人最多的地震是哪一次? - : 唐山大地震
世界上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 - : 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险难篇 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 1201年7月,发生在地中海东部的地震约造成110万人死亡,伤亡主要发生在埃及和叙利亚.
全球死人最多的地震是哪次? - : 有史书记载的是明嘉靖年间(1556年1月23日24时左右)的陕西华县大地震,地震有感范围为5省227个县.震中区为西安市以东的渭南、华县、华阴、潼关、朝邑至山西省永济县等,约2700平方公里. 陕西、山西、河南三省97州遭受破坏.震级8.0-8.25级,死亡83万人(有姓名记载),是至今世界已知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
世界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是 1.1556年陕西华县地震 2.1960年智利地震 3.1967年印度柯伊纳地震4.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 - : 我就是华县的那是明朝大地震并不是说全华县死了83万人是整个波及范围内总死亡人数83万人
世界上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是哪 - : 明朝山东地震也不少啊,6几年唐山地震
世界上死亡人数最多的大地震发生在哪? - : 世界上死亡人数最多的大地震是1201年7月,发生在地中海东部的地震约造成110万人. 我国死亡人数最多的是1556年1月23日陕西华县地震,死亡83万人,伤者、无家可归者不计其数

永康生物群来源于陈其奭 ( 1983) 所建的永康化石生物群。1991 年陈氏又改称为永康生物群。浙江省地质矿产局 ( 1996) 、蒋维三等 ( 1993) 等都引用并论述过永康生物群,但由于各家对永康群的含义略有不同,生物群内容也就有差别。一般认为永康群包括馆头组、朝川组和方岩组; 蒋维三等 ( 1993) 所指永康群仅包括馆头组和朝川组,认为它整合覆于横山组之上,以假整合或不整合伏于方岩组之下; 浙江省地质矿产局 ( 1996) 将馆头组、朝川组、方岩组、壳山组 ( 包括小平田组) 合称永康群,它均以不整合接触覆于横山组或祝村组之上,伏于中戴组或 “塘上组”之下。本书沿用的永康生物群系指馆头组和朝川组及与其相当岩层 ( 横山组) 中所产化石的总称。它下与建德群寿昌组或磨石山群九里坪组呈超覆不整合或不整合接触,上与方岩组下段或中戴组下段呈连续过渡关系。永康群因富产多门类化石,研究程度较高,且为广大地质古生物工作者所熟知。郝诒纯( 1986) 曾将永康群作为全国非海相中白垩统层序的代表 ( 白垩系三分观点) 。永康群产有植物、孢粉、轮藻、腹足类、双壳类、叶肢介、昆虫、介形类、鱼类、爬行类和恐龙蛋等化石,主要属种见表 7-2。

表 7-2 浙江早白垩世晚期至晚白垩世早期永康群 ( 孔龙群) 化石分布简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注: ▲表示化石产出层位。

现按化石门类分述于后。

1. 植物

Ruffordia-Zamiophyllum-Pseudofrenelopsis 组合。

该组合由本次研究命名,适用于浙江早白垩世晚期地层。化石主要产于浙东南区馆头组 ( 孔龙群) ,主要属种有 Gleichenites nipponensis,Cladophlebis browniana,Onychiopsis elon-gata,O. psilotoides,Ruffordia goepperti,Pterophyllum lyellianum,Otozamites cf. beani,Zamio-phyllum buchianum,Brachyphyllum obesum,B. cf ningshiaense,Pagiophyllum crassifolium,Cu-pressinocladus elegans,Pseudofrenelopsis parceramosa,P. papillosa. P. dalatzensis 等, 详见表 7-2。

本组合与早白垩世早期植物组合面貌和基本特征有显著的差异: 在属的类型上,前者比后者大为衰减,其中松柏类虽仍很繁盛,占有最显著的地位,但种数减少,组合成分也有所变化,发现了较多的可靠的欧美早白垩世重要化石 Pseudofrenelopsis; Pagiophyllum 取代 Cupressinocladus 成为最主要的属,真蕨类已退居次要地位,种数趋于减少,并以里白科为主,但出现了欧洲早白垩世重要化石 Onychiopsis psilotoides 和较多可靠的 Ruffordia goep-perti; 苏铁类则极大地衰落,其中 Otozamites linguifolium 已不复存在,但出现了 Zamiophyl-lum buchianum 这一欧美和东亚早白垩世晚期极为重要的种,银杏类已完全绝迹。

这一植物组合的绝大多数已知种和可比较种都是世界几个著名早白垩世植物群的组成分子,其中 Pseudofrenelopsis 属分布广泛,在西欧、北美、北非及波兰、墨西哥和韩国等地为早白垩世常见分子,近几年在我国同期地层中屡有发现。

应该提及,本区早白垩世晚期植物组合,其化石主要产自永康群的下部地层即馆头组及与其相当岩层中,上部地层以红层居多或由红层与火山岩组成,植物化石较少,据现已掌握资料,仅为单一的松柏类组成。

中国北方的大拉子组、六盤山群马东山组与南方的葛村组、广德组、徽州组、灵乡群上部等地层中,也产有大致类似的植物组合。

2. 孢粉

本区早白垩世晚期孢粉化石可分为早、晚两个组合,现分述于后。

( 1) Cicatricosisporites-Classopollis-Exesipollenites 组合

第 ( 1) 孢粉组合与其上的第 ( 2) 孢粉组合特征相比差别很大。本组合中孢粉化石类型极其丰富,尤其是蕨类植物孢子含量丰富,属种繁多,占总数的 6% ~ 52%,其中Cicatricosisporites 孢子在组合中达到了鼎盛期,占总数的 2% ~ 36% ,伴生的蕨类孢子主要有 Schizaeoisporites,占总数的0 ~10%,Lygodiumsporites 占总数的0 ~6%,Plicatella 占总数的 0 ~3%,还有 Deltoidospora,Gleicheniidites,Cyathidites,Cibotiumidites,Toroisporites,Hsu-isporites,Stenozonotriletes,Aequitriradites,Perotriletes,Osmundacites,Pterisisporites,Lygodiois-porites,Lophotriletes,Echinatisporis,Polypodiaceaesporites 等孢子。根据国内外资料记载,Cic-atricosisporites 孢子在早白垩世早期的孢粉组合数量一般不多,类型单调,它的繁盛期主要在早白垩世晚期,至晚白垩世孢粉组合中逐渐减少,显然本组合与早白垩世晚期的孢粉组合特征很接近。裸子植物花粉在本组合占总数的 46% ~90%左右,其中 Classopollis 花粉虽然仍有较高的含量,占总数的 21% ~60%,但已失去了主导地位,呈继续减少趋势,而白垩纪孢粉组合较特征的 Exesipollenites 花粉在本组合中属种繁多含量丰富,占总数的 3% ~49% ,此外繁盛于晚白垩世孢粉组合中的 Ephedripites 花粉普遍出现,并有一定含量,占总数的 0. 5% ~ 6%,伴随出现的还有 Sphaeripollenites,Psophosphaera,Laricoidites,Araucaria-cites,Taxodiaceaepollenites,Tsugaepollenites,Cycadopites,Concentrisporites,Monosulcites,Jugel-la,Pityosporites,Podocarpidites,Cedripites,Pinuspollenites,Alisporites 等花粉。被子植物花粉在部分地区孢粉组合中出现,主要为 Tricolpopollenites 三沟型花粉,含量一般小于 1%。

上述孢粉组合与江苏葛村组、皖南徽州组下部、江汉平原五龙组、黑龙江鸡西盆地城子河组、广东三水盆地白鹤洞组等孢粉组合基本可以对比。

( 2) Schizaeoisporites-Classopollis-Exesipollenites 组合

本组合中裸子植物花粉含量一般高于蕨类植物孢子含量,前者占组合总数的 36% ~84% ,后者占组合总数 10% ~ 59% 。广泛分布于白垩系—古近系的蕨类植物 Schizaeois-porites 孢子以众多的类型和极其丰富的含量,占组合总数的 3% ~ 45% ,在组合中起主导作用,成为该孢粉组合的主要特征之一。在第 ( 1) 孢粉组合中极其繁盛的 Cicatricosis-porites 孢子在本组合中含量急剧下降,一般很少见到,仅占组合总数的 0 ~ 3% 。伴生的其他蕨类植物孢子属种类型基本上与第 ( 1) 孢粉组合相同,含量变化也不大,裸子植物花粉中 Classopollis 花粉含量占组合总数的 20% ~52%,Exesipollenites 花粉含量占组合总数的10% ~ 32% 。在第 ( 1) 孢粉组合中少量出现的 Ephedripites 花粉在本组合中开始繁盛,无论是属种类型还是含量均发生了明显变化,占组合总数的 3% ~19%。伴生的其他裸子植物花粉为少量的 Araucariacites,Laricoidites,Inaperturopollenites,Taxodiaceaepollenites,Spha-eripollenites, Piceaepollenites, Crytomeriapollenites, Tsugaepollenites, Bennettitales, Cycadop-ites, Concentrisporites, Monosulcites, Jugella, Pityosporites, Podocarpidites, Cedripites, Abi-etineaepollenites,Pinuspollenites,Parcisporites 等。被子植物花粉在本组中出现较普遍,但化石类型较单调,含量也不高,占组合总数的 0 ~11% 左右,其中以 Tricolpopollenites 花粉出现概率较高 Liliacidites,Magnolipollis,Quercoidites,Salixipollenites,Tricolpites,Triporopolle-nites,Ulmipollenites 等花粉少量或个别出现。

3. 腹足类

Brotiopsis ( Brotiopsis) -B. ( Songyangospira) -Melanoides ( Yoshimonia) 组合。该组合为本次对比研究所建,适用于本区早白垩世晚期地层。化石主要产于馆头组,此外在朝川组、横山组等也有少量发现,其主要代表有: Viviparus onogoensis,V. zhejian-gensis,Lioplacodes cff. cholnokyi,Yongkangia biconvexa,Amnicola meikiensis,Brotiopsis ( Broti-opsis) wakinoensis,B. ( Songyangospira) multicostata,B. ( S) altiturritella,B. ( S. ) koba-yashii,Melanoides ( Yoshimonia) pyramis,Galba yongkangensis,G. meikiensis,Gyraulus yong-kangensis 等,其中 Brotiopsis 属在我国松辽地区青山口组有分布,B. ( B) wakinoensis 是日本西南内带胁野亚群 ( Wakino Subgroup) 和朝鲜半岛南部洛东亚群 ( Nactong Subgrup) 中常见分子。B. ( Songyangospira) 亚属的 3 个种地理分布比较广泛,曾见于吉林东部铜佛寺组、辽西阜新孙家湾组、山东莱阳青山组和湖南桃源漆家河组,也见于韩国的洛东亚群、日本胁野亚群和石彻白亚群中。Melanoides ( Yoshimonia) pyramis 的形态特征与日本九州丰西群和吉母群所产的 Melanoides ( Yoshimonia) yoshimoensis 相似,此外,Gyraulusyongkangensis 在洛东亚群和胁野亚群也都有产出。

该腹足类组合中出现许多新的分子,成为该组合的特征分子,同时也有从前一腹足类组合延续来的分子,但它们不占优势地位。

4. 双壳类

Trigonioides-Plicatounio-Nippononaia 组合。

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双壳类研究者就提出 TPN ( Trigonioides-Plicatounio-Nipponona-ia) 蚌化石群或动物群,它是东亚特有的类型,非海相白垩系的标志化石,对地层划分和时代确定具有重要意义。

浙江这类化石主要赋存于浙东南区馆头组和朝川组,计有 Trigonioides ( Trigonioides) ,Plicatounio ( Plicatounio ) , Nippononaia ( Nippononaia ) , Nakamuranaia 和 Sphaerium 5 属( 亚属) 。主要代表有: Trigonioides ( Trigonioides) kodairai,T. ( T. ) rotunda,T. ( T) kita-daniensis,T. ( T) . yongkangensis,T. ( T) kodairaiformis,Plicatounio ( Plicatounio) nakton-gensis,P ( P. ) kobayashii,P. ( P. ) tetoriensis,P. ( P. ) multiplicatus,P. ( P. ) zhejiangen-sis,P. ( P. ) manchuricus,Nakamuranaia chingshanensis,N. subrotunda,N. yongkangensis,N. ovalis,N. elliptica,N. elongata,Sphaerium spp. 等。

这一组合是以类三角蚌类 ( Trigonioids) 为主,其壳饰新颖,铰齿特异,演化迅速,分布较广,在日本、朝鲜半岛南部,俄罗斯费尔干盆地,老挝、泰国,以及我国华南诸省( 滇、湘、粤、闽、赣、浙、皖) 与东北地区 ( 辽宁、吉林、黑龙江等) 均有分布。这类化石历经中外地质学家研究,迄今在探索其起源、分类、演化及其在地层中分布规律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建立了一些新属、新亚属,按其发展阶段,可明显地划分为 3 个不同的组合,分别代表早白垩世早期、晚期与晚白垩世双壳类的组合面貌: 早白垩世早期为类三角蚌类的原始类型或早期代表,如 Koreanaia,Eotrigonioides 和 Eonippononaia 等; 早白垩世晚期属典型的盛极一时的 TPN 组合,3 个命名分子,即 Trigonioides,Plicatounio 和 Nippononaia 3 属兼而有之或前两属同时出现; 晚白垩世类三角蚌类急剧衰退,以 Pseudohyria 属为主,这反映了类三角蚌类演化的前进性和阶段性,以此作为地层划分对比及其时代归属的重要依据。

本区产 TPN 组合的地层大致与滇中马头山组,滇西曼岗组,广西那派组、新隆组与大坡组,广东罗定群,湖南漆家河组与洞下场组抑或东井组,以及皖南徽州组等进行对比,它们均共有一些相同或可比较抑或相亲近的属种,其时代大致相近。此外,与松辽盆地泉头组顶部至姚家组,黑龙江依兰猴石沟组 ( 或下城子组) ,以及吉林东部大拉子组等所产双壳类可以比较,层位大致相当。

浙江早白垩世晚期 TPN 双壳类组合中的某些分子,还出现于韩国的洛东亚群和新罗亚群,日本的赤岩亚群、胁群亚群、下关亚群、御所浦群和领石群,这些地层的时代,有的是通过海相化石层的控制而定,有的通过区域对比确定,大致在 Neocomian 期—Albian 期范围内。

5. 叶肢介

早白垩世晚期本区叶肢介化石可建 Cratostracus- ( Migransia) 组合。

这一组合的代表层位是浙东南区馆头组,陈丕基等 ( 1982) 称之为 Cratostracus 叶肢介群。化石主要产于馆头组、横山组,包括 Cratostracus Orthestheria,Orthestheriopsis,Mi-gransia,Ellipsograpta,Aglestheria 等属,主要属种有: Crotostracus zhejiangensis,C. shanxien-sis,Orthestheria yongkangensis,O. intermedia,O. zhujiensis,O. multicostata,Orthestheriopsistongfosiensis,Migransia elliptica,M. rotunda,M. serratula,Ellipsograpta ovata,Aglestheria?zhejiangensis,Linhaiella mirifica 等,其中 Orthestheria intermedia,O. multicostata,Orthestheri-opsis tongfosiensis 3 种是从前一个叶肢介群延续上来的。这个叶肢介组合中 Orthestheriopsis比 Orthestheria 略占优势,Cratostracus zhejiangensis 是馆头组的特征分子,类似的标本发现于吉林东部大拉子组,Orthestheriopsis tongfosiensis 曾见于吉林大拉子组,O. scutulata 曾见于云南普昌河组,Migransia 主要发现于横山组下部。

浙东南文成孔龙群产有 Zhestheria gracilis,Z. nemestheriformis,Z. wenchengensis,Z.zhengwanensis,Migransia spp. 和 Feiyunella zhedongensis 等。叶肢介研究者认为它与金衢盆地金华组所产叶肢介最为接近,时代归晚白垩世。本书考虑到叶肢介化石层之上还产有植物化石 Onychiopsis psitotoides,Ruffordia geopperti,故暂将孔龙群置于下白垩统上部,但也不排斥其属上白垩统的可能。

6. 介形类

浙江早白垩世晚期产有较丰富的介形类化石 ( 叶春辉等,1980; 蒋维三等,1993) ,归纳起来可分为两个组合,现分述于后。

( 1) Cyprides ( Morinia) -Latonia 组合 ( 下组合)

该组合赋存在浙西北区横山组底部或下部层位。化石以 Cyprides 属占统治地位,其中以 Cypridea ( Morinia) 亚属为主,并含 Latonia 属的代表,其他则是前一介形类组合延续上来的分子。Cypridea ( Morinia) hengshanensis 等个体较大,前背部横槽较深的类型只有在早白垩世中、晚期才出现,与滇中马头山组,浙东南馆头组、松辽平原青山口组,皖南徽州组等介形类化石关系密切。

( 2) Cypridea ( Cypridea) -C. ( Morinia) -C. ( Bisulcocypridea) 组合 ( 上组合)

该组合代表层位是浙东南馆头组,主要属种: Cypridea ( Cypridea) cf. unicostata,C.( C. ) cf. ampullaceousa,C. ( C. ) yongkangensis,C. ( C. ) aff. anhuaensis,C. ( Morinia)monosulcata,zhejiangensis,C. ( M. ) zhedongensis,C. ( M. ) paracompressa,C. ( Bisulco-cypridea) mononoda yongkangen-sis,Darwinula leguminella,Eucypris spp.,Ziziphocypris spp.,C. ( Cyamocypris) oblonga,C ( C. ) spp. 等,由上可知,这是一个类型多样的 Cypridea 属与单一个体 Darwinula leguminella 为主的介形类化石组合,以 Cypridea ( Cypridea) 亚属为主,伴少量 C. ( Bisulcocypridea) ,C. ( Morinia) ,C. ( Cyamocypris) 亚属,可与美国早白垩世阿普梯期介形类化石比较,我国其他地区含有这一类型介形类组合的地层有: 滇中马头山组、皖南徽州组、湖南漆家河组、松辽平原青山口组及甘肃河西走廊惠回堡组上段,以及苏南葛村组等。

7. 昆虫

Solusipanorpa 群。浙江早白垩世晚期已发现的昆虫化石稀少,仅发现于诸暨小溪寺馆头组,林启彬 ( 1980) 研究后,认为归 Solusipanorpa 群。

8. 鱼类

Paralycoptera-Pingolepis-Huashia 鱼群。

本区早白垩世晚期鱼类化石仅发现于浙东南区永康、武义、缙云、丽水、文成、诸暨、天台等地,包括 9 个属,张弥曼等 ( 1977) 曾做过系统研究,建立副狼鳍鱼、秉氏鱼及华夏鱼 ( Paralycoptera-Pingolepis-Huashia) 为主鱼群,其主要属种有: Paralycoptera wui,Pingolepis polyurocentralis,Huashia gracilis,Chetungichthys brevicephalus,Yungkangichthys hsi-tanensis,Neolepidotes yungkangensis 等。这一鱼群真骨鱼类种类略多,鱼的体形比较多样化。该鱼群中以副狼鳍鱼、华夏鱼占多数,华夏鱼较狼鳍鱼进步,副狼鳍鱼在某些特征上向骨舌鱼方向特化的程度似乎比狼鳍鱼更大些。

9. 脊椎动物与恐龙蛋化石

浙江晚白垩世早期地层产有恐龙骨骼及恐龙蛋化石,1995 年 11 月 7 日 《浙江日报》报导在永康市古丽镇附近发现恐龙股骨和恐龙蛋化石。为此,1998 年笔者赴实地考察,在永康市文化局博物馆的协助下,见到了上述化石,恐龙股骨化石长约 1m,重 35kg,断面直径约 20cm,明显钙化,颜色白皙、纹理清晰,同时见到一窝恐龙蛋化石,共 7 枚,蛋呈椭圆形,直径约 10 余厘米,产于浅棕红色粉砂岩中。为了解化石的具体产地、层位及埋藏情况,在化石采集者黄德望同志陪同下观察了产上述化石的地层,并照相记录,证实化石产于朝川组顶部河流相地层中。另据仙居县文化局有关同志介绍,在仙居横溪附近拓宽公路时,在砾岩下面的红层中发现恐龙蛋化石,并请浙江大学地质系教师到现场指导,后因经费及工程进度等因素未保存下来。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就有研究人员在天台盆地发现有恐龙碎骨及恐龙蛋化石 ( 浙江 1∶20 万仙居幅) ,近年来随着基本建设大规模开展,新发现化石点多达 70 余处,恐龙蛋化石形态各异,大小不等,据钱迈平等研究,已经鉴定的约有 7 属,至于恐龙骨骼碎片,也有多种类型,如鸟臀目 ( Ornithischia) 、甲龙类 ( An-kylosaurs) 、蜥臀目 ( Saurischia) 、兽足类 ( Theropoda) 等。上述化石以往都归在 “赖家组 a 段”或 “两头塘组”抑或 “天台群”,本书认为应属朝川组上部或顶部层位。2003 年4 月 《钱江晚报》 报道,在浙西北区兰溪市墩头镇梅坞村附近水库,发现一批恐龙蛋化石约 50 枚,化石产自横山组上部,这一新发现,为横山组的时代归属提供了化石佐证。

众所周知,我国恐龙蛋化石分布较广,可作为晚白垩世的标准化石,从我国已知的17省 ( 区) 的产出层位及国外有关资料来看,也都已证实。目前,在国内外可靠的下白垩统地层中尚未见有恐龙蛋化石的报导,因此,产上述化石地层的时代大致为晚白垩世赛诺曼期—土伦期。永康盆地典型朝川组顶部恐龙股骨及恐龙蛋化石的发现,对区域地层对比有重要意义。这从化石上佐证了朝川组上部与 “两头塘组”或 “赖家组 a 段”层位大致相当,其时代似应归晚白垩世早期为宜。但也不排除早白垩世晚期产恐龙蛋化石的可能性。


相关tag:kodaira
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1354090129@qq.com

标签:is   地震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94汽车车网立场,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94che.com/qc/152159.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