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问答

香车纺 香纺服饰有限公司

[本站 香车纺香纺服饰有限公司1北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齐州(今济南),春风和煦,万物复苏。3月13日(阴历二月初五),齐州城章丘明水街道的李家宅院内。李恪非的娘子王氏,生下一位千金小姐,名儿唤清照。要说这李家,也是家学渊源。父李恪非受教于韩琦门下,时为齐州郓州县教授(今山东东平县教育局局长)。母王氏系仁宗时翰林学士·吏部尚书·三司使(今国家人事部部长·财政…

香车纺 香纺服饰有限公司

1

北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齐州(今济南),春风和煦,万物复苏。

3月13日(阴历二月初五),齐州城章丘明水街道的李家宅院内。

李恪非的娘子王氏,生下一位千金小姐,名儿唤清照。

要说这李家,也是家学渊源。

父李恪非受教于韩琦门下,时为齐州郓州县教授(今山东东平县教育局局长)。

母王氏系仁宗时翰林学士·吏部尚书·三司使(今国家人事部部长·财政部部长·商务部部长)王拱辰的孙女。

李清照生长在这样的家庭,自是不与寻常。

在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大抵古之女子待字闺中,三从四德逃脱不得。

李清照倒是很幸运。

父母亲特别开明,没有像一般人家以封建礼俗约束。反倒是谆谆教导,发掘着清照的文学兴趣与天赋。

大抵,李清照的童年少女时代在齐洲度过。

即便李恪非任职京师,也未曾松懈对李清照的教诲。

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李清照3岁,父李恪非任职太学录;

哲宗元祐四年(1088年),李清照5岁,父李恪非任职大学正;

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李清照8岁,父李恪非任职博士,以文章受知于苏轼,与廖正一、李禧、董荣并为苏门后四学士。

时人有自少年便有诗名,大抵不是虚妄。

李清照

2

北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东京汴梁(今开封),正值初夏,蝉声阵阵,绿荫成行。

16岁的李清照第一次踏入京师。

彼时的李清照,眼里面是泛光的。色彩斑斓、愉快轻松,生机乐趣,尽显少年姿态。

许是刚来汴梁不大习惯,李清照回想起了:

那齐州夏日的午后,李清照和小伙伴们划船游兴,经过溪亭玩醉,急切回舟,误入藕花,最后惊起鸥鹭的往事。

酒醉、花美,清新别致…….李清照就这样在东京汴梁城写下了处女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真是青春年少时,欢动灵快。16岁的李清照,聪慧颖悟,才华过人倒也不负家人教诲。

父李恪非自1091年入苏门以来,多与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张耒、陈师道等结交亲密,不是师执就是同门契友。

1099年,李清照入汴梁城,自是大受裨益。

这不,北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李清照就结识了晁补之、张耒及同龄诸女友,和他们成为了亦师亦友的关系。

1100年,李清照17岁,这年很不寻常。

李清照,还是一如既往的爱喝酒。这不,市纺街的一栋公租房内,一唱三叹间,一首醉酒伤春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随风入耳。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看似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却写尽了对春天之爱。篇幅虽短,但意味深长。

一时间,东京汴梁城大为轰动,文人墨客士大夫无不称赞。

李清照,一个在后世看来十分醒目而又熟悉的名字,也从那时崭露头角。

李家有女初长成,雏凤清于老凤声。得恩师晁补之大加赞赏,也非偶然。

京都的繁华,家学的熏陶,恩师的教导,激发了清照的创作热情。

时人有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之言,大抵不是虚妄。

值得称赞的是酬和张耒《读中兴颂碑》的七言古诗《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

深刻分析唐朝发生安史之乱和军队无能的原因,借古喻今,有女中丈夫之豪气。

你很难想象,竟是出自一个个17岁的姑娘。

3

17岁,女大当嫁的年纪。

那么是不是,她只能够恪守封建礼法的家庭,等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呢?

故事还须得从1100年的元宵节说起。

北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东京汴梁大相国寺,花灯簇拥。

17岁的词坛新将李清照与20岁的太学生赵明诚,不期而遇。

于赵明诚而言,李清照的诗词,见识在士大夫中间流传很广,很有知名度,也自然被圈了粉,满是倾慕;

于李清照而言,太学生赵明诚是品行端正,情趣高雅,前途远大,非常优秀的夫君候选人,李清照自然落不了俗。

才子佳人互有耳闻,一个不错的缘分,也就拉开了两人爱情的序幕。

李清照回去后,写下了对爱情憧憬之作《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女子与心上人幽会,写信相约其再会情景。一首浪漫温馨的《浣溪沙》,写尽了李清照对未来爱情生活的无限憧憬……

是日又有赵明诚来找李清照,一首描写少女的天真情态词作《点绛唇·蹴罢秋千》也就出炉:

蹴罢秋千, 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 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 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 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

赵明诚回去后,委婉的向父亲赵挺之出了个字谜: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意为词女之夫,颇有志在必得的意味。

你觉着我的词写得不错,是个才女;我觉着你这个金石字画的收藏鉴别也是专家,是一个才郎。

李清照和赵明诚看来是两情相悦。

4

所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两人能够顺利结合倒是得感谢宋徽宗。

要说这事儿还得从李赵二人的父亲说起。

李清照父李恪非,朝廷的六品礼部员外郎(国家礼宾司副司长);赵明诚父赵挺之,朝廷的四品吏部侍郎(国家人事部副部长。

要说这门户倒也没甚相差。关键的是,李恪非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是旧党·元祐党人(反变法);赵挺之是新党·熙风党人(变法)。

他们在政治上,是死对头。

也是李清照和赵明诚的相遇、相识、互相倾慕赶的巧。

宋徽宗即位,为调和新旧党争。他很调皮,新党的人我也用一点,旧党的人我也用一点。搞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你们不准再吵吵。

就是这么个举动,缓和了新党和旧党矛盾。李恪非和赵挺之并不是新党和旧党的领袖,也就没那么大的剑拔弩张。

何况李恪非家世受韩琦、韩忠彦知遇之恩,可谓是朝中有人。

审时度势下,向来权变、巧伪、冷酷无情、实用主义的赵挺之也就向政敌李恪非暗送秋波。

最终呢,赵挺之应了儿子的意,极力促成了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婚姻。

5

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东京汴梁城。草长莺飞,春风乍暖。

时年18岁的李清照,与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成婚。

新婚燕尔,郎情妾意,自是幸福指数飙升。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一首《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把李清照买花、赏花、戴花、比花,自个儿天真、爱美情和好胜的脾性生动的表现的一览无余……

谁说不是一副赤裸裸的秀恩爱呢?

李清照:老公,花美还是我美?

赵明诚:(勾一下媳妇鼻子)明知故问,调皮!

你看,是不是表露了一副李清照放纵恣肆的独特个性?

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

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

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

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

《丑奴儿·晚来一阵风兼雨》,依旧写尽了新婚燕尔夫妻二人的郎情妾意。

更是惹恼了程朱理学的正人君子,大骂:不知羞耻、荒淫放肆。

也难怪,新婚蜜月期,一个娇媚无比的新娘子,和丈夫过着两情相悦的幸福生活…..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也忒儿正常。

可你要说,两人就仅这样沉浸在新婚幸福里,那可就错了。

赵明诚是太学生,每个月只有初一和十五的时候才能请假回家。

李清照能够对自己的丈夫这么满意,一个很重要的深层的原因在于他们两个志趣很相投———金石字画文物收藏。

李赵两家本是寒门,何况赵明诚还是太学生没收入。搞金石字画文物收藏,那需要钱,可他们夫妇二人是个穷人。

可对这爱好很喜爱,咋办呢?嗯,典当衣服这主意很不错。

这可了不得。

经常是赵明诚从太学回来后,两人一起到当铺当了衣服换钱,再选购书画古董、金石碑帖,回到家后呢再一起欢天喜地的整理,鉴赏,考订…..

在熙熙攘攘的汴京城里,李清照与赵明诚就这样过着他们充满闺房情调和学术氛围的爱情生活…….

李清照

6

山雨欲来风满楼,幸福快乐的日子总是忒儿短暂。

朝廷的局势风云变幻,缓和的新旧党争,以新党执政再起波澜。

北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李清照结婚第二年,19岁。

新党新任领袖蔡京大肆打压元祐党人,并造元祐党人碑。

李赵两家迎来了不一样的巨变。

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一路升迁至进尚书左丞、中书门下侍郎,东京汴梁城炙手可热。

李清照的父亲李恪非,却因名列元祐党人第26,被贬罢官,不得以携家眷回到原籍齐州章丘明水。

为救父难,李清照曾写诗给公公赵挺之:炙手可热心可寒,何况人间父子情….

赵挺之到底没有救亲家公李恪非。

政治局势,不是赵挺之和李格非之间的私人的斗争,而是两个政治派别之间的斗争。

新党领袖之一的赵挺之,只能够选择打击报复旧党。这事儿,让李清照很寒心,也让李清照感受到了政治的残酷和冷血。

想那前一年还是新婚燕尔的甜蜜生活,后一年就是遭逢巨变的政治风云,不得不说给了李清照猛烈的一棍子。

仿佛在告诉她,温馨生活之外,还有那么多的残酷。

北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李清照20岁。

彼时的赵明诚,正负笈远游。家庭的巨变,深闺的寂寞,让李清照无比思念着远行的丈夫。

也就有了,李清照20岁重阳节前那首《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人逢佳节倍思亲,何况又是彼时这样的凄清寂寥。

朝廷新旧党争是愈演愈烈,李格非元祐党人的罪名竟株连到李清照身上。

同年九月到次年四月,朝廷连下了三道诏令:

1.禁元祐党人子弟居京

2.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为婚姻

3.元佑党人子弟,不问有官无官,并令在外居住,不得擅自到阙下

自此,21岁的李清照与24岁的赵明诚这对原本恩爱的夫妻,不仅面临被拆散的危险。

偌大的,繁华的东京汴梁城,没有了李清照的立锥之地。就这样,她赤条条一个人,只身离京回到了齐州章丘明水,投奔父亲。

如果说,此时有什么能够支撑李清照,大抵是丈夫赵明诚。

彼时的赵明诚不像他父亲赵挺之一样,以政治立场来论人优劣。

危难之间,依旧能够不失初衷的,收集着金石文物字画,其中不乏苏轼、黄庭坚等元祐党人的作品…..

恐怕是在那不堪屈辱的日子里,李清照唯一的精神支柱。

7

被遣送回原籍齐州章丘明水的李清照,无比思念东京汴梁城的丈夫赵明诚。

政治漩涡的不堪屈辱与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夹杂缠绕。

让22岁的李清照在思念丈夫的情怀下,写下自己的典型相思之作——《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世事翻覆莫测,惊喜和意外永远不知道哪个来到?

北宋崇宁五年(1106年),李清照23岁。

26岁的赵明诚,彼时已是鸿胪寺少卿(今外交部礼宾司司长)。

一切都得益于李清照公公赵挺之的拜相。与蔡京争权,大权在握,赵家可谓是门庭若市,风光无限。

是时,朝廷毁《元祐党人碑》,大赦了天下,党人之禁解除。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被任命为吏部与监庙差遣的官职。

李清照呢,亦返回东京汴梁城与赵明诚团聚。

有道是山水轮流转,今年到我家。

北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李清照24岁,赵明诚27岁。

是年蔡京复相,赵氏一家,迎来了无情的政治灾难。

赵挺之短短三个月间病卒,家属、亲戚均被下狱。因无实据,不久便已获释。

经此一役,赵家荫封之官丢失,不能够继续留居京师汴梁城。为此,赵家三兄弟不得已回到了青州(今山东潍坊青州)私第。

李清照,也随赵明诚开始了他们屏居青州乡里,10余年最幸福愉快的生活。

8

居青州第2年,25岁的李清照感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和晁补之归去来园。为其室命名为归来堂,自号易安居士。

青州十余年间,李清照夫妇二人,节衣缩食,为金石书画醉心。

10余年间,他们二人相互支持,研文治学搞创作、搜罗书画彝鼎,亦或是摩玩舒卷,所得尽藏于10间大屋不止。

赌书泼茶,成为了夫妇二人一段平生少有的和美日月。

青州屏居第10个年头(1117年),李清照襄助赵明诚大体上完成了《金石录》的写作。

十余年以来,时局总归是风云变幻。

蔡京倒台,赵明诚被朝廷启用,官场得意,不在话下。

1118年-1120年三年间,赵明诚外任做官,李清照独居青州城。

夫妇不二人开始了不得已的两地分居生活。

相思苦,寂寞泪,冷清伤,恐慌扰,伴随着已是三十五六的李清照。

期间她写下了大量的,关于相思、离情别绪的诗词。当中最为著名的有《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武陵人远,烟锁秦楼,两个离别典故,把离怀别苦,倒是凄婉哀怨表露的淋漓尽致。

也暗示出他们夫妇二人感情的不再寻常。

相思之中尽显悲苦,无奈,甚至是丝丝的埋怨,也实际属正常。

李清照

9

北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李清照38岁。

是年41岁的赵明诚知任莱州知州(今莱州市一把手)第2年。

李清照起身赴莱州与丈夫团聚。

半路上经昌乐,遇雨留宿于驿馆。一想到难以一时见到分离已久的丈夫,又特别思念惜别青州姐妹,感慨万千。

于是在雨夜寂寞凄苦中写下《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

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

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到达莱州后,一见居所窗户破败,桌椅陈旧,无字画书籍…..赵明诚亦或有尴尬的冷遇。

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可怜合至此。

青州从事孔方兄,终日纷纷喜生事。

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凝香有佳思。

静中吾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

李清照感慨万千,些许哀怨溢于言表。一首《感怀》写尽彼时倍感冷落之后的抱怨。

和丈夫相聚本是高兴事儿,可李清照说只有乌有与子虚是她的朋友。

为什么?这事儿可能和赵明诚豢养家妓有关。

北宋士大夫们都以豢养家妓为风尚。彼时的赵明诚,高官贵人,纳几个侍妾,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更为关键的是李清照近二十年无后,已然中年。

那个有着共同志趣,共同情感的基础的人,开始天天对你都是笑脸儿,对你态度挺好,对你挺尊重…..这很可怕。

聪明如李清照,怎能感受不到丈夫这微妙的变化。

所以李清照有着非常深切的孤独和寂寞的感觉,她很伤感。

即便如此,也不足以使他们的婚姻产生破裂。

因为那共同的爱好与信任,足以让他们感情上小问题不复存在。

话有说回来,不难猜想,或许在李清照心里,留下缕缕伤痕也未曾可知……

10

北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李清照42岁。

丈夫赵明诚改任淄州知州(今淄博市一把手)。除管理州郡政务外,对文物、金石、字画可都没落下。

那年,他访到了大诗人白居易手书的佛教的经典著作《楞严经》。

到手后,快马加鞭的拿回家和李清照通宵达旦的欣赏。

夫妇二人,喝酒饮茶赏大作,真真儿的是高兴得都快发了狂。

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之间感情的裂痕,在这种能够互相了解对方内心世界的爱情信物下,慢慢地弥合如初。

令人想不到的是,彼时的国家正面临的灭掉之灾。

李清照,也即将开始她一生中的风雨飘摇。

北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李清照44岁。

大抵二月间,金人铁蹄南侵,东京汴梁城沦陷,徽钦二帝被虏。

消息传至淄州,李清照夫妇二人深感时局微妙,深为文物去向所担忧。

自知,这些东西迟早都不再是自己的了。

闻金人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金石录后序》

三月间,赵明诚的母亲在江宁府去世。遵古制,赵明诚免官南下奔丧。

他们夫妇二人知道,必须得有个通盘考虑,为文物的去留,为他们的将来。

也就是说南下江宁,不是一次一次单纯的奔丧,是一场大迁移。

可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怎么办呢?删减!

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金石录后序》

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金石录后序》

删删减减不像样子,还能再装15车。可见淄州收藏之多。

李清照没有随赵明诚南下江宁奔丧。她还有重要的任务——青州老家文物的处理。

青州故第,尚锁书册什物,用屋十馀间,期明年春再具舟载之。——《金石录后序》

老家青州,还有文物在十几间大屋子里边藏着,数量远超淄州。

李清照计划是等明年开春的时候再用船运到江宁去。

时间多变,很容易想象的到,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

楞是李清照计划周祥,还是没能够保住这批文物。

是年十二月,还没等到开春儿,青州城突然发生兵变,郡守被杀,青州城大乱,十余间房屋里面的文物,基本化为灰烬。

凡所谓十馀屋者,已皆为煨烬矣。——《金石录后序》

面对如此境况,李清照也只能拼了命的抢出了一些比较珍稀的字帖和一些相关的文物。

可以想象的到,李清照以一弱女子,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做这些个事儿是有多么的不易。

经镇江,险些在兵荒马乱中丧生。而她唯一能够呵护的,只有当年丈夫赵明诚在东京汴梁城花20万买的《神妙帖》。

历经劫难后,李清照终于1128年赶到了江宁,与丈夫重新团聚。

11

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李清照45岁。

彼时因南宋朝廷新立刻,急用用人,未守丧期满的赵明诚被任明为江宁知府(今南京市一把手)。

虽然江宁一带尚处于相对平静的一段缓和期。但危难时局下,夫妇二人的感受则是不一样的。

家变国仇带给赵明诚的是无奈与困惑,给敏感而多才的女词人李清照带来的则是痛苦与煎熬。

到达江宁的李清照,遇雪日登城远览,屡屡写诗。

时有思念亲人,自怜身世,道出成千上万想望恢复中原的人之心情《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

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

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又有对投降派一味言和苟安而不满的讽刺之句:

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

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

对南宋朝廷的偏安一隅,拒绝主战派北进中原。弱女子李清照,愤慨至极。

是时,丈夫赵明诚在江宁任上失察。王亦叛乱,身为一州知府却弃城逃跑。

李清照对此颇感羞愧不耻,赵明诚的软弱令她逐渐疏远。

自王亦叛乱赵明诚被革职江宁,又被启用为湖州知州时。局势糟糕,兵祸不断。

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45岁的李清照随丈夫赵明诚向江西方向逃亡。

一路上,夫妇二人没有了往日的鱼水和谐,气氛无比尴尬。

行至乌江之时,面对江水浩浩,回想起霸王兵败自刎的壮烈,李清照心潮澎湃,吟出了《夏日绝句》: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身后的赵明诚自是羞愧难当,深感自责外郁郁寡欢。没多久便感染疾病,中秋节三日后病逝而亡。

12

李清照在赵明诚去世后大病一场。

是时国势日急,为保护赵明诚所遗留文物书籍,李清照只能投奔时在洪州(今江西南昌)任职的兵部侍郎李擢(赵明诚妹婿)。

天有不测风云的是洪州城被金人攻陷,连舻渡江之书散为云烟,李清照只得带一些少量轻便的书帖典籍仓皇南逃。

之后,李清照一度依附于弟弟李迒。终究没抵过流言是非。

朝廷议论她死去的丈夫赵明诚有颁金之语。为证清白,李清照被迫带着所有铜器等物追随彼时一路南逃的皇帝赵构——南宋朝廷。

也是这段颠沛流离中,赵明诚留下的文物,又再次散失大半。

李清照,自是难过的要紧,悲痛万分。

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46岁李清照随皇帝赵构流徙浙东一带。

盗贼、敲竹杠的房东,被勒索不成官员的诬告……..一连串的打击使作者尝尽了颠沛流离的苦痛。

李清照的境况极为凄凉。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涌上心头,甚难排遣,于她写下了这首《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年九月,南宋朝廷一路南逃,北面的刘豫在金人扶持下,建立了伪齐政权。

李清照嗤之以鼻,写诗斥之。即所谓:

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

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

山河破碎风飘絮,李清照内心是郁闷悲痛不已。

那些个字画文物也在不断经受着风霜雨雪。

南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47岁李清照从衢州到达了绍兴,在钟氏之家居住。

未曾料想,一夕书画被盗,大部分图书文物至此散失。

李清照夫妇二人倾尽一生的共同兴趣,就这样大部分付诸东流,可想对她的打击之大。

又一年,48岁的李清照到达临安(今杭州)。

彼时大部分图书文物散失殆尽的巨大痛苦,给了颠沛流离的李清照无情的折磨。

万般无奈,走投无路的绝境之下,李清照需要一个依靠。

正因如此,张汝舟走进了她的生活。

13

张汝舟觊觎李清照的珍贵收藏。在李清照孤苦无依之际,便巧言令色的使得李清照再嫁。

婚后张汝舟发现李清照家中已无甚财物,对李清照是拳脚相加,野蛮至极。

李清照知道自己所托非人后,便收集张汝舟营私舞弊、虚报举数骗取官职的罪行,告到了官府,请获离婚。

李清照终究如愿以偿的离了婚。

棘手的是,宋朝有个法律规定。说,妻告夫,要坐3年牢。

李清照,就这样身陷囹圄。

也多亏翰林学士綦崇礼等亲友的大力营救,说张汝舟是如何如何巧言令色,李清照如何有功劳云云…..

最终,李清照在关押9日后获释。

彼时的李清照明白,无尽的孤独寂寞,甚至是世人的非议都不应该令她意志消沉。

再嫁匪人、离异系狱之后,李清照从个人痛苦中解脱出来,投身于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上。

道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或许苦难总会成就艺术。

14

《上枢密韩肖胄诗》中,49岁的李清照一句:

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

把反击金国侵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关念故国的情怀的表现的无比激昂。

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50岁的李清照完成《金石录后序》写作之后。

以打马为引,于金华写成《打马图经》并《序》,也作了一篇《打马赋》。

看似是赌博似的游戏文字,却语涉时事。以桓温、谢安忠臣良将的智勇,讽刺南宋统治者不识良才的庸碌无能。

彼时的李清照,是一个烈士暮年,对收复失地抱有强烈寄寓的女中丈夫。

但她毕竟是个孤苦无疑的老人,嫠妇生活与国破家亡交织。

想起自己个儿自青州以来十余年的漂泊,无家可归。她写下

满是沉甸甸的忧愁之作《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常言道,人生百态世事无常。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一首《题八咏楼》,把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庭讽刺的体无完肤。

悲宋室之不振,慨江山之难守。或许是李清照那时内心最真实的写照。

九年后(1143年),59岁的李清照,将丈夫赵明诚遗作《金石录》校勘整理完毕后,表进于南宋朝庭。

李清照总归是普通人,岁月不饶人。彼时的李清照,生活进入了夕阳时代。

要说人到了晚年,回忆追思是常有的事儿。

可李清照毕竟不一样。

她自己个儿的性格决定了不可能老在回忆怀念中过日子,她还要关心国家时局。

刚强如她。正因如此,晚年的李清照是很痛苦的。

没有亲人,没有子女,只得靠回忆来度日,她很孤独;

又不愿意这样,对生活又是充满着热情,她很无奈。

很矛盾。

就是这种矛盾的心境,在李清照这个刚强而又柔弱多情的夕阳老人内心常年交织…..

李清照

彼时她的词作中,也尽是这样的矛盾——对年轻美好生活的痛苦回忆,对故土恢复和使者别离的情牵魂系……

最为著名的当数1150年的那首《永遇乐·落日熔金》:

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夕阳岁月,处处弥漫着李清照怀着对死去亲人的绵绵思念和对故土难归的无限失望…..

永遇乐,五年后。

是为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72岁的李清照,在极度孤苦、凄凉中悄然辞世。

她享受过最惬意的相聚,也经历过最心酸的别离。

命运曾给予了她夏花似的幸福,也给了她像秋叶般的孤苦。

词人、赌徒、酒鬼…….

她,从未低头。

标签:丈夫   文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94汽车车网立场,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94che.com/qc/87582.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