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问答

中国汽车市场份额(中国汽车行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是什么)

[本站 中国汽车市场份额(中国汽车行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是什么)中国汽车行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是什么中国汽车销量占比中国汽车市场集中度分析前十车企占据6成份额后50名总和仅占7%2021年全球汽车销量是怎样的中国汽车市场多少万亿2021年4月份全国乘用车市场分析一汽-大众销量最高…

中国汽车市场份额(中国汽车行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是什么)

  • 中国汽车行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是什么
  • 中国汽车销量占比
  • 中国汽车市场集中度分析 前十车企占据6成份额 后50名总和仅占7%
  • 2021年全球汽车销量是怎样的
  • 中国汽车市场多少万亿
  • 2021年4月份全国乘用车市场分析 一汽-大众销量最高
  • 国产汽车高歌猛进,市场份额上升至50%,合资车为何大不如前了
  • 我国汽车销量占全球的百分之多少,
  • 中国新能源车市场份额
  • 2019中国车市成绩单:产销量纷纷下滑,自主品牌市场份额跌破红线

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持续推进;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

分报告基于支撑总报告的研究思想,对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翔实论述,剖析汽车行业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相关产业发展政策建议,并对产业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其中指出,中国汽车产业面临大变革、大变局的同时,迎来了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新机遇,中国品牌产品的综合质量水平与国际品牌产品的差距不断缩小,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汽车强国战略支持,产业化持续推进,市场化得到逐步培育。

扩展资料:

汽车智能化是汽车问世100多年最大的技术革新。实现无人驾驶等智能化后,将极大地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大幅度减少交通安全事故,同时也将推动软件、芯片、大数据等技术的进一步突破。

随着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公共交通工具尤其是代步的汽车将实现共享,提供更多的出行选择,也将改变现有的出行习惯,因共享而便捷,因便捷而共享,汽车制造厂将变成出行服务商。

张进华说,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是全球汽车领域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共识,中国虽然汽车产业起步较晚,但在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浪潮中,完全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

2021年,中国汽车出口销量实现201.5万辆,同比涨幅达101%,在国际上仅次于日本的382万辆和德国的230万辆,超越韩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中国汽车出口量首次突破200万辆大关。中汽协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近7万辆,占汽车出口总量的7%;2021年,新能源汽车出口31万辆,占比15.38%;而在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出口20.2万辆,占比达16.6%。

春秋时代?百家争鸣

中国汽车市场还未进入成熟阶段,车企和汽车品牌众多,百家争鸣。有销量数据的乘用车生产企业超过80家、乘用车品牌超100个。

2019年,销量超10万台的有32家,超50万的有17家,超100万有5家,超200万有2家。

市占率分析来看,超1%市场份额的仅有20家,超3%的14家,超5%的仅有5家,市场份额最高的一汽大众市场份额9.89%。中国汽车市场仍处于春秋时代,诸侯并起。

从2018年到2019年各车企市占率变化来看,前20名当中,市占率上升的比较多。20名之后的基本都是下跌的多;这说明销量位居前列的车企的抗市场波动能力更强,表现更稳健。

市场集中度情况分析

南北大众、上汽通用、吉利汽车、东风日产5家车企,占据了39.35%市场份额。算上五菱、长安、长城、双本的前10名,则占据了59.83%的市场份额。前20占据86.27%,前30占据92.90%,后面50家车企只能分约7%的份额,后30名更只有1.61%的总额。基本上来说,30名开外的车企的市场存在感就很低了。50名开外的,可以忽略不计了。

从2018年到2019年的市占率变化来看,前20名的份额总和上升了1.18个点,这说明前20强整体跑赢大市。但前30名总和反而下跌了1.3%个点,这说明21-30名这些车企跌幅较大;这个区间的车企主要有长安福特、东风风光、长安马自达、江淮、广汽三菱、神龙、东风风行等车企,都是跌幅比较大的车企。

从各个10名区间总和来看,1-10名属于头部车企,占据约6成份额,实力强劲;11-20属于中坚车企,占据超26%份额,实力较强;而21-30名则属于三线车企,各有各的困难;30名开外的,大多实力不济,前景不明朗。

按集团划分?上汽四分天下有其一?比亚迪/长城略显势单力薄

按集团划分,上汽、一汽、东风、北汽、广汽、长安等6大国有汽车集团势力庞大,大多有好多家子公司,占据了较大市场份额。其中仅上汽一家就占据了乘用车市场1/4的市场份额,6大合计份额超过77%;当然了,出来长安外,其他5大集团的销量主要是旗下合资车企贡献的。

其他车企方面,吉利、长城、奇瑞、比亚迪,表现不错,华晨则是靠华晨宝马撑着。

按品牌划分?大众系领先?日系三强亮眼?吉利/哈弗给力

不少车企旗下有好多个品牌,当然也有不少品牌在多个车企生产,有销量统计的乘用车品牌过百。

大众系品牌实力领先,大众以14.93%市占率稳居第一,是第二名本田品牌的2倍还多。加上奥迪的3%、斯柯达的1.34%、捷达的0.24%,大众系市场份额高达19.51%;也就是说,中国市场上,没卖5辆乘用车,就一辆是大众汽车旗下的车型。

日系三强表现也非常亮眼,占据2、3、4名,吉利品牌则是国产品牌骄傲,以5.57%份额占据第5.另外哈弗、长安、宝骏、比亚迪、荣威、奇瑞等品牌表现也非常给力。

前5大品牌占据40.40%份额,比前5大车企的份额还高些。前十大品牌占据57.8%、前二十占据79.19%,前30占据88.35%,均比同数量车企份额略低。

车市不景气,加上疫情影响,车企都很艰难,尤其是对中小车企来说,更是难上加难。或许,不久的将来,很多品牌和车企会消失在市场上,市场的集中度会更加明显。

? ? 受疫情影响,2021年全球汽车市场持续低迷,2020年7月汽车市场逐步复苏,9月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速由负转正。2021年7月,全球乘用车总销量为614.4万辆,同比下降8.9%。1-7月累计销售4758万台,同比增长21.1%。在2020年低迷的市场中,中国汽车市场的主导地位十分突出。2019年,中国乘用车销量占全球份额的29.2%。

2020年2月,中国的份额超过了美国和日本。它在3月份迅速反弹,4月份创下历史新高。下半年的趋势相对稳定。2021年7月,中国乘用车市场份额为30.3%,环比略有上升,较2019年同期上升4.3个百分点。就车辆类别而言,2021年上半年全球乘用车销量约为2684万辆,同比增长24%;全球客车销量约32万辆,同比增长21%;全球特种车销量约1381万辆,同比增长33%。从全国范围来看,2021年上半年前十名国家的车辆总数约为3249万辆,占总数的79%。

其中,中国汽车销量约1289万辆,同比增长26%,占全球汽车销量的31.43%。从小组的表现来看,丰田集团仍然获得了冠军,但与第二名的差距进一步缩小。9月,该公司售出65.9万辆汽车,同比下降22.3%,环比下降6.3%。Top10集团售出411万辆汽车,占总销量的69.3%,比去年同期下降5个百分点。在前十名中,斯泰兰蒂斯回到了第四名,其他组的排名几乎没有变化。

在车型方面,受芯片短缺的影响,日本品牌占据全国一半的局面已经打破。特斯拉y型车在此期间表现强劲,销量为66000辆,同比增长476.2%,环比增长88.7%,从上月的第10位排名第二。大韩民国

5月,韩国五大汽车企业全球销量同比增长37.6%。据韩联社报道,6月1日,根据韩国汽车企业发布的销售数据,5月份现代汽车、起亚、韩国通用汽车、雷诺三星和双龙汽车的全球销量为628835辆,同比增长37.6%,环比下降7.9%。

据报道,由于去年基数较低,出口增长令人满意,促进了整体销售。然而,由于芯片短缺以及工厂关闭和减产,国内需求月环比下降15%,5月份售出1241.45万辆汽车。除了现代、起亚和双龙,其他两家汽车制造商都出现了负增长。包括半组装产品在内,海外销售额为50469,同比增长62.3%。法国

在疫情封锁解除后,今年5月法国新车登记数量同比增长46%。根据相关数据,今年5月法国新车总销量为141041辆。与2020年相比,增长了46%。然而,与2019年同期的193948辆相比,今年5月法国的新车登记数量下降了27%。截至5月,法国今年累计销量同比增长50%,达到723257辆。

具体来说,今年5月,几个品牌的销量增长了50%,其中大众品牌增长了75%;Stellantis的销售额增长了42%;宝马品牌增长50%;梅赛德斯-奔驰增长28%;沃尔沃汽车销量增长47%;福特上涨10%;现代汽车的销量增长了55%,丰田汽车的销量增长了27%,日产汽车的销量下降了14%,起亚汽车的销量增长了28%。

目前,我国的机动车保有量达4.12亿辆,其中汽车3.15亿辆,我国汽车后市场行业规模已突破1.3万亿元,预计到2025年,汽车维修和保养等服务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7万亿元。

易车讯 近日,我们从乘联会获得了2021年4月份全国乘用车市场分析数据,本月乘用车市场零售达到160.8万辆,同比仍比受到疫情影响的2020年4月增长了12.4%,其中一汽-大众销量最高,另外随着电动化的深入,未来汽车市场产销规模预计会突破4000万。

1、4月全国乘用车市场回顾

零售:2021年4月乘用车市场零售达到160.8万辆,同比仍比受到疫情影响的2020年4月增长了12.4%,同比2019年4月增长6.5%。

4月零售环比3月下降8.3%,对比历年的平均环比增速是相对较好的。今年国内经济走势相对平稳,逆周期政策逐步退出,经济持续面临基数回升的下行压力,但制造业出口仍保持强劲,对车市消费形成较好的基础支撑。4月世界疫情反复,海外产业链修复不确定性较大,以印度为代表的国家疫情形势严峻,但欧美疫情受到较好的控制,稳定了中国出口的较好局面。4月车市价格促销环比3月小幅增加0.2个百分点,豪华车型促销价格稍有回收,主流合资品牌总体促销小幅加大。目前因供需紧张带来的车型价格促销回收的车型较少,幅度也很小。

今年1-4月的零售累计达到670.2万辆,同比增长50.7%,仍处于乘联会2005年开展零售数据统计以来1-4月同期增速的历史高位。1-4月超强增长的原因首先是2020年1-4月的全国乘用车市场累计零售下滑32.7%的低基数效应。其次是新能源车的增长贡献度不断加大,贡献1-4月同比增速10个百分点。

4月豪华车零售25万,同比增长30%,环比3月下降7%,但相对2019年4月增长50%。豪华车继续保持强势增长特征,体现消费升级的高端换购需求仍旧旺盛。

4月自主品牌零售59万辆,同比增长24%,环比3月下降8%,相对2019年4月增长5%。自主品牌批发市场份额41.5%,较同期份额增长8.1%;且国内零售份额为36.8%,同比增3.3个百分点。自主品牌头部企业经过苦练内功、克服芯片短缺压力,且在产品、营销、服务等各方面均有了明显的进步,因此长安、红旗、奇瑞、广汽埃安等品牌同比高幅增长。

4月主流合资品牌零售77万辆,同比增长2%,环比3月下降9%,相对2019年4月下降2%。4月的日系品牌零售份额25.1%,同比增长0.4个百分点。美系市场零售份额达到9.6%,同比增长0.6个百分点,表现较好。德系品牌仍处于调整蓄势的阶段。

出口:4月乘联会乘用车整车与CKD出口10.7万辆,同比增长146%,新能源车占出口总量的16%。其中自主品牌出口达到8万辆,同比增长169%,合资品牌出口下降17%,特斯拉出口1.4万辆的增量贡献较大。海外工厂建设推动乘用车CKD出口,4月奇瑞汽车CKD销量8280辆,长城汽车2620辆,上汽乘用车2566辆,其他车企仍需努力。

生产:4月乘用车生产165.8万辆,同比2020年4月增长8.9%,其中豪华品牌生产同比增长19%,合资品牌生产下降10%,自主品牌生产增长35%。1-4月累计生产647.8万辆,同比2020年增长58.3%。近期芯片短缺影响生产节奏,但各大厂商适应了过紧日子,以更多的灵活措施稳定产销。尤其是自主品牌强化供应链优势,有效化解芯片短缺压力,取得4月的生产同比增长35%的良好表现。

批发:4月厂商批发销量165.9万辆,环比3月下降9.8%,同比去年4月增长10.5%,较19年4月增长6.9%。1-4月累计批发销量667.6万辆,同比增长54.3%,较2019年下降1%。近期厂商库存考核约束力度下降。

库存:今年去库存明显,部分厂商取消库存考核,4月厂商库存持续下降。4月末厂商库存减少0.1万辆,渠道库存减少6万辆;2021年1-4月厂商库存减少18万辆,与历年1-4月库存减少幅度偏大,形成连续4年强力去库存的特征。

2021年1-4月的渠道库存相对减少39万辆,较2020年的1-4月去库存29万辆水平稍高。随着上游短期内芯片短缺的问题显现。在终端销售层面,或有进一步推动去库存、折扣回收等现象出现。

新能源:4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18.4万辆,环比3月下降8.7%,同比增长214.2%,呈现独立增长的良好态势。其中纯电动的批发销量15.2万辆,同比增长258.5%;插电混动销量3.3万辆,同比增长100.3%,占比18%。4月电动车高低两端车型销量强势增长,其中A00级批发销量5.2万,份额达到纯电动的34%;A级电动车占纯电动份额24%,谷底回升;B级电动车达4.0万辆,环比3月下降23%,纯电动份额26%,较上月稍有回落。

4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到16.3万辆,同比增长192.8%,环比3月下降12.0%。

4月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多元化发力,大集团新能源表现分化加剧,上汽、广汽表现相对较强。批发销量突破万辆的企业有上汽通用五菱30602辆、特斯拉中国25845辆,比亚迪25450辆,上汽乘用车13004辆。

4月新能源车出口呈现爆发式增长,特斯拉中国出口14174辆,上汽乘用车的新能源出口2378辆,爱驰汽车出口335辆,其他车企新能源车出口也正蓄势待发。

4月的蔚来、理想、小鹏、合众、零跑等新势力车企销量同比表现也很优秀。主流合资品牌中的大众品牌新能源车占据49%份额。BBA豪华车企的纯电动车全面量产,产品接受度仍待大幅提升。4月普通混合动力乘用车批发4.7万辆,同比去年4月增长73%,环比3月增长2%,也可看出传统燃油车企业逐步转型的决心。

4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10.1%,1-4月渗透率9.0%,较2020年5.8%的渗透率提升明显。4月,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22.7%;豪华车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7.1%;而主流合资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1.5%。

2.5月全国乘用车市场展望

当前经济恢复不均衡、基础不稳固的压力仍较大,疫情下的逆周期政策或将逐步退出。因此目前稳增长压力较小的窗口期,是相关政策不急转弯总基调下的调整好时机。

疫情后的市场需求仍在回暖。一季度,全国新领证驾驶人数量839万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538.6万人,与2019年一季度相比增加38.7万人。这对后续的购车消费带来促进。

5月有19个工作日,较去年同期持平,但芯片缺货影响干扰了厂商排产,不利于零售增量。虽然受到芯片短缺的影响,1-4月车市价格促销基本稳定,个别车型的缺货涨价现象并不明显,但值得持续关注。因3月日本瑞萨火灾等因素的后续影响逐步显现,芯片供给秩序相对混乱,导致5月的生产增量带来一定风险。生产偏低导致经销商库存建库难度较大,车型零售推广策略需要加快调整步伐,不利于5月的产销增量。

为应对低库存压力,很多品牌经销商的订单维护体系持续强化,更多的订单被有效保留。虽然订单交付周期延长,但绝大部分换购消费者能够接受1-3个月的订单等候。

5月北京配置的新能源指标6万个号牌将发放,这也是未来几个月新能源车市的重大增量。毕竟不少北京消费者刚性需求的购车速度较快,且购车档次较务实,推动A级及以上的电动车销量增长。近期上市的埃安Y、特斯拉Model Y等电动车新品的增量也将在5月有明显体现。

而上海等地的新能源号牌政策的微调,对市场总量上影响不大,但对政策导向型用户的决策路径有所影响。新能源下乡政策的开展也将持续利好新能源市场规模壮大。

3.今年汽车产业链盈利分化

今年的汽车产业链的经营压力分化,制造业压力大,流通体系的经销商相对宽松,整车厂商作为衔接制造业上中游和流通体系的核心纽带,相对压力较大。

由于今年上游产品价格涨幅较大,对上游盈利改善促进明显。采矿业销售利润率从15年5%、17年9%、19年11%上升到今年一季度的14%,上游产业利润率从19年5.8%提升到今年一季度的6.6%,其中钢铁行业利率提升1.2个百分点。

制造业中游行业的利润率,从19年5.7%和20年5.9%下降到今年一季度的5.4%。其中电器机械与器材制造业利润率下降到5%的近五年低点。

下游行业销售利润率总体稳定,分化剧烈。其中医药、烟酒等行业利润率高位持续高涨。而汽车行业处于利润率持续下行趋势,从15年的8.7%下行到17年的7.8%、19年的6.2%,今年汽车行业在卡车市场一季度暴涨下仍维持在6.2%。乘用车行业利润压力巨大。

近两年的乘用车行业的运营压力相对较大,原因首先是供给端偏紧,导致生产不足,规模上不去,产能利用偏低,企业效益无法体现。其次是上游的成本上涨较大,世界经济贸易回暖下的供应偏紧也促使上游价格上涨,利润丰厚,而涨价因素被中游零部件企业和下游车企承担和吸收,导致下游车企效益较差。

目前的整车库存持续降低,供需处于低水平平衡,导致很多经销商库存持续处于低位,库存资金占用压力降低,销售价格相对稳定改善,部分高端车型促销小幅收缩,而车商维修服务盈利保持稳定,因此今年是很多经销商的好日子。

4.1-4月汽车出口总体表现较强

在海外疫情冲击下,据海关统计:2021年1-4月中国汽车出口58.5万辆,出口量同比增长83%,出口额88.82亿美元,出口额同比增长105.7%,平均单车均价1.52万美元,平均单价提升12%,中国出口市场持续走强。尤其是芯片短缺对中国汽车出口利好明显,中国对欧洲出口暴增,1-3月新能源出口欧洲2.3万辆,主要是出口西欧,而且对澳大利亚等国出口表现也很好。

德国日本韩国等汽车强国的出口占本国产量的50%-70%左右,这也是汽车强国的标志。长期以来中国汽车出口的目标国市场,面临打游击而缺乏根据地,缺少真心朋友。目前这种局面逐步改善。

今年汽车出口市场增长的核心动力仍然是乘用车的增长空间,尤其是在中东和非洲等国家出口表现相对较强,而欧洲、墨西哥等市场近期较强。上汽集团、长城等东南亚的根据地建设也取得一定效果。

但从国贸环境、物流条件、当地零部件配套体系、挑战当地领军品牌能力等综合考虑,东盟和澳洲是最好的市场,东欧和独联体市场也是很好的游击区转根据地的机会,澳洲市场考虑到政策环境的多变性,需要企业持续加强抗风险能力。

新能源车出口总体表现较强,虽然印度疫情导致新能源低速车出口下降较大,但对欧洲新能源车出口增长迅猛,上汽与特斯拉等表现较强,特斯拉中国出口14174辆,上汽乘用车的新能源出口2378辆,爱驰汽车出口335辆。

进军欧洲是中国电动车国际化的重要标志,必须抓住时间窗口机遇。综合判断未来欧洲市场的政治、经济环境整体较为稳定,西欧市场对电动汽车的接受程度日益提升,且充电基础设施也日趋完善,欧洲电动车潜力大,而目前欧洲新能源体系竞争环境仍处于群雄逐鹿阶段,很多优秀的中国新能源车企可以借助熟悉欧洲环境的优势,因此进军欧洲新能源是其国际化战略进程中很好的机会。

但两三年后,特斯拉的欧洲工厂和电池体系逐步建立,中国新能源出口窗口期很可能就会过去,因此需要加速拓展欧洲新能源市场。

5.汽车市场产销规模会突破4000万

目前乘用车市场的发展是阶段性调整,并非进入存量竞争,未来销量规模仍会拉升到新的规模。首先是汽车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个性化出行的便利性提升,老年化对个性化出行的需求增长,不发达地区的出行需求进一步被挖掘,目前北京的私车普及率仍是全国最高的,未来随着出行便利化的满足,先导城市的私家车普及现象将有望渗透到县乡市场。而北京等大城市市场的网约等需求强大,并未影响私车普及,更多的出行方式从公交地铁等低效率出行改为乘用车出行。

从碳排放和碳中和角度看,汽车行业应该是未来发展空间最大的,相对于钢铁水泥等成熟工业,汽车行业的减排应该更多与促消费协同考虑,不应把汽车行业的碳排放成为压制企业发展的核心因素。

汽车国内销量规模是受到保有量总量影响的,随着汽车电动化趋势的来到,汽车寿命周期大幅缩短,15年以上的使用周期估计要缩短到10年左右。未来14亿人的5亿保有量也仅有千人300辆,而车辆电动化后的使用年限缩短,会带来的年销量至少到4000万辆以上,因此车市的发展空间巨大。

6.2020年乘用车企业油耗积分压力偏大

因为合资车对中国市场的敏锐度一般,而且国内市场的风向变了。

近期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了最新的数据销量,而中国品牌乘用车销售了116.6万辆,不仅市场份额占半,而且其市场竞争力可以与合资车相媲美。根据这份数据来看,过去具有品牌和技术优势的合资车被国产汽车品牌甩开了距离,证明了中国国产汽车在逐渐崛起。而这一局面跟国产汽车的科技感、本土性、能精准把握消费者心态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加上合资车的性价比不如国产车,在市场的反响就不如之前了。

合资车对市场的敏锐度一般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合资车在中国占据了主角地位,然而随着车市环境的改变,一些合资车的销量开始惨不忍睹。根据最新公布的数据来看,中国品牌的轿车、SUV、MPV的市场占有率分别是39.3%、54.4%和59.1%,在这些车型领域销量排名前十位名牌中要数比亚迪、奇瑞等国产汽车增速较快。造成这一局面最大的原因是合资车的市场敏锐度不够,不仅产品更新换代较慢,也没有依据市场变化来调整发展路线,同时没有率先将黑科技运用到汽车上来,所以才逐渐被市场抛弃。

国内市场的风向变了

前两年刚开始推行新能源汽车时,消费者纷纷处于观望的状态,如今新能源汽车俨然备受瞩目。目前最新的新能源汽车品牌销量数据前三位分别为特斯拉、比亚迪和五菱宏光,合资新能源汽车品牌东风日产仅仅排到了第三十位,也是所有合资车中最高的。这么明显的差距说明合资车仍然没有顺应市场环境,其重心还放在燃油车上,但是燃油车本土化后部分零部件和制造工艺下降太多了,优势不如国产汽车,因此消费者才会将目光转向了国产车。

2021年的产销降幅在2%以内,汽车产量占全球比重达到32.5%,创历史新高。中国汽车市场的稳定,为全球车企提供了良好的经营支撑。

截至2021年5月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约580万辆,约占全球新能源汽车总量的50%。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有利于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实现,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增长原因

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私人汽车的大发展。

车辆的种类虽然多,构造却大同小异。这应该说是标准化的功劳,也是大型生产流水线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需求的变化,铁路车辆的外形开始有了改变,尤其是客车车厢不再是清一色的老面孔。但是它们的基本构造并没有重大的改变,只是具体的零部件有了更科学先进的结构设计。

一般来说,车辆的基本构造由车体、车底架、走行部、车钩缓冲装置和制动装置五大部分组成。

车体是车辆上供装载货物或乘客的部分,又是安装与连接车辆其他组成部分的基础。早期车辆的车体多以木结构为主,辅以钢板、弓形杆等来加强。近代的车体以钢结构或轻金属结构为主。

中国新能源车在2022年1~10月占世界新能源车市场份额的63% 。2022年世界新能源汽车走势较强 ,1~10月广义新能源车销售量为1134万辆 ,我国新能源车的保有量已经突破千万辆 ,表现非常优秀 ,主要是因为中国的新能源车需求强 ,欧洲的传统车和新能源车产销量偏低 ,因此中国的发展更强 。

经历了一年的跌宕起伏,汽车市场终于迎来了2019年的成绩单。

1月13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下称“中汽协”)发布了2019年中国汽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2019年,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572.1万辆和2576.9万辆,同比分别下降7.5%和8.2%,产销量继续蝉联全球第一。其中,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136万辆和2144.4万辆,同比分别下降9.2%和9.6%。

而近年来一直快速增长的新能源汽车,也在2019年出现了下滑。数据显示,2019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4.2万辆和120.6万辆,同比分别下降2.3%和4.0%。

中汽协表示,2019年中国汽车产业面临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产销量与行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均呈负增长。汽车行业利润率明显较低,车企压力非常大。

意料之中的下滑

2019年,各月连续出现负增长,上半年降幅更为明显,下半年逐步好转,其中12月当月销售略降0.1%,与同期基本持平。总的来看,2019年产销量降幅持续扩大,我国汽车产业面临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数据显示,2019年,汽车产销量降幅比上年分别扩大4.2和5.4个百分点。连续两年负增长,标志着中国汽车市场已经进入调整期,未来低速增长或是常态。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乘用车产销量降幅大于汽车总体。2019年,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136万辆和2144.4万辆,产销量同比分别下降9.2%和9.6%。占汽车产销比重分别达到83%和83.2%,分别低于上年产销量比重的3.4和1.2个百分点。

乘用车四类车型产销情况看:轿车产销量同比分别下降10.9%和10.7%;SUV产销量同比分别下降6%和6.3%;MPV产销量同比分别下降18.1%和20.2%;交叉型乘用车产销量同比分别下降4.3%和11.7%。

此外,中汽协还发布了2019年四季度中国汽车产业景气指数(简称ACI)数据显示,2019年四季度,汽车产业景气指数ACI为27,已从此前“过冷”的蓝灯区回暖至浅蓝灯区。汽车产业一致合成指数比三季度增长2.46点,先行指数比上一季度降低0.73点。从四季度汽车产业变动趋势看,我国汽车产销状况正逐步趋于好转。

对此,中汽协表示,2020年,宏观经济仍将保持稳定增长,在全面做好“六稳”,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工作中,中国汽车产业仍将延续恢复向好、持续调整,总体稳定的发展态势。

自主品牌份额不足四成

行业不景气,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也出现了明显下降。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从2017年43.9%跌至2018年的42.1%,2019年更是跌破了40%的市场红线,仅有39.2%的份额。

还记得上一次自主品牌市场份额跌破红线,是2014年。

具体来看,1-12月,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840.7万辆,同比下降15.8%,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39.2%,占有率比上年同期下降2.9个百分点。其中,中国品牌轿车、SUV和MPV市场占有率分别为19.9%、52.6%和75.3%,与上年同期相比,轿车结束增长,呈一定下降,SUV降幅明显扩大,MPV降幅有所收窄。

自主品牌市场份额跌破红线背后,是头部阵营的进一步分化。

从2019年的表现来看,2019年吉利汽车累计销量1,361,560辆,成功坐上了2019年中国品牌乘用车的“头把交椅”;长城汽车全球销量超过106万辆,累计销售新车1060298辆,同比增长0.69%,连续第四年突破百万销量大关;长安汽车也一扫此前的低迷,2019年销量共计1759971辆,其中第四季度,自主板块产品销量回升,跌幅收窄。

阅历了市场隆冬的暴击以后,自主品牌不忘苦练内功,向汽车市场展现出了更强的“筋骨“。

新能源也逃不过

受补贴退坡影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也首次出现年度负增长。具体来看,纯电动汽车产量同比略有增长,销量小幅下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均呈明显下降。其中,纯电动汽车生产完成102万辆,同比增长3.4%;销售完成97.2万辆,同比下降1.2%;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2.0万辆和23.2万辆,同比分别下降22.5%和14.5%;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833辆和2737辆,同比分别增长85.5%和79.2%。

不过从月度产销情况变动趋势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状况正逐步趋于好转。12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4.9万辆和16.3万辆,环比增长36.0%和71.4%,同比下降30.3%和27.4%。在新能源汽车主要品种中,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环比均呈快速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动力电池装机量呈现大幅增长。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累计62.2GWh,同比累计增长9.2%。其中三元电池装车量累计40.5GWh,占总装车量65.2%,同比累计增长22.5%;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累计20.2GWh,占总装车量32.5%,同比累计下降9%。

关于明年展望,中汽协表示,2020年中国汽车市场全年销量约下滑2%。同样预测的还有乘联会。不过乘联会相对乐观,预测明年汽车市场将微增1%。

标签:汽车   增长   市场   销量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94汽车车网立场,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94che.com/qc/182306.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