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a1卡宾枪(为什么说二战的日本是一战的思维)
- 为什么说二战的日本是一战的思维
- 二战中美军与德军单兵装备在同一层级吗
- 二战美军武器精良,两个人真的就能压制日军一个班吗
- 既然军队嫌手枪威力小,为啥不直接装备冲锋枪
- 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的美式装备都有哪些
- 二战时,美军每个人的枪是怎么配发的
- 二战期间,各国的轻武器对战争的进程影响大么
- 世界上的十大名枪有哪些
应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本还是一个很强大的国家,在很多对二战主要参战国进行实力排名的文章中,都把日本联合舰队的实力排在美国之后,居于世界第二位。但是,二战中的日本却是以一战的思维在作战,何以见得呢?且看下面分析:
图为二战时期的日本陆军装备,和欧洲各国比起来,略显简陋。
首先,日本陆军并没有进入机械化战争时代,也没有立体式的作战方式,依然是一战时期的线性战争,日本之所以能够在初期取得陆地战场上的大胜,主要还是因为东亚的几个国家自己实力不济,我国也恰好处于历史上的实力最低点,要知道,横向对比来看,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尚且不如清末,清末还能以列强自居,搞一搞炮舰外交,民国就全都是西方列强的傀儡军阀了。
图为日本二战陆军,他们依然以轻步兵为主,属于典型的堑壕战思维。
日本陆军在二战时期根本没有摩托化、机械化的后勤保障力量,其陆军的行进主要依靠公路运输和定点部署,部署的区域主要在大城市,以及有重要仓储设施的城市,其部队独立作战能力较差,必须要严重依赖后勤以实现持续作战。日本陆军在实战中,很少投入重炮火力,仅仅依靠迫击炮和“豆战车”一般的薄皮轻型坦克,就把东亚几个国家打垮了,以日本陆军的实力,放在欧洲尚且不如法国、意大利,或许也不如捷克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
图为二战时期的日本陆军坦克。
在同时期,欧洲的德国和苏联,已经进入了较为现代化的立体化、大纵深战役阶段,装甲集群化作战,空地一体化进攻,重炮洗地。苏德两国为了保证大规模机械化战役集群长期独立作战,建立了非常高效的后勤体系,比如苏联,为其每一个坦克集团军配备了4500辆卡车以进行后勤运输,根据苏军将领回忆,在苏联最困难的1942年,苏联最高统帅部都拒绝为坦克部队配备骡马化的后勤,全部要求依靠卡车等车辆完成后勤补给,以提高后勤的运力和速度。
图为日本二战时期的著名航母赤城号。
因此,苏德两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经常在一场战役中投入数千架战斗机、数千门火炮、坦克等装备,战役规模巨大,往往在空袭之后,马上就是炮击、徐进炮击、火力突袭,然后就是装甲冲击,不间断的连续突进,德国有过巴巴罗萨计划一日前进300公里的纪录,苏联也有过在白俄罗斯巴格拉季昂行动中一日进攻500公里的纪录,与之相比,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还是依靠堑壕战、碉堡合围等战术对付其他国家陆军,这实在是遇到了当时最弱时期的我国,否则法德苏联任何一个拿出来,都能轻易击败日本陆军。
图为二战日军扶桑号战列舰。
图为日本联合舰队战列舰。
而即便是日本最为倚仗的海军,也就是日本联合舰队,也大量继承了一战时期的思想,日本一直到二战结束,都在寻找一个主力舰队决战的机会,然而美国却因为在珍珠港袭击中损失了太平洋舰队的战列舰主力舰队,因此只能以航母为主力进行海战,反倒是催生出了现代化的航母战斗群概念,日本虽然在珍珠港袭击中取得了重大成果,但是却依然没有改变战列舰的绝对主力地位,导致日本付出巨大代价建造完成了7万吨的“大和”号、“武藏”号两艘超级战列舰,可是未等到主力舰决战,他们就被航母击沉了。
图为二战日本大和号战列舰。
反观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就诞生了“全甲板攻击”这样的航母作战理论,同时较早的确立了海上机动作战学说,明确航母的作战第一目标是敌人的航母,率先发动攻击一方占据优势等如今依然正确的金规铁律。为此,美国二战中建造了27艘大型舰队航母、11艘轻型航母、117艘护航航母,一共制造各类型航母150艘,还出现了护航航母打败日本正规航母的战例,这就是美国军事理论进步的标志。
一直到1944年,日本才开始幡然醒悟,把大量的航母编列到新的造舰扩军计划中,然而当时已经迟了,虽然日本后期建造的“大凤”号等航母非常先进,甚至拥有封闭式的舰体结构,然而他们因为没有足够的熟练舰载机飞行员,而耽误了战斗力的形成,最终在二战中没有留下多少痕迹,远不如日本二战早期用战列巡洋舰改造的“赤城”号航母有名,所以由此可见,日本在整个二战时期都没有完全脱离一战的战役/战术思维。
略优,但没有拉开代差,先抛开武器而言。该有的大家都有,钢盔、军靴、雨蓬、日用品、医疗用品、护理用品、手雷、武装带、应急口粮、紧急救护品之类的大家都差不多,毕竟都是工业化国家。无非是美帝在后勤方面要强很多,因此在口粮、药品等消耗品上更供的上,驻地的伙食也会好得多。
武器方面美帝普及了半自动加兰德,这是一大利好,尤其是半自动步枪能和大程度提高步枪手的容错率,比方一枪不中能立刻根据弹道而修正瞄点,但98K拉栓的动作会一定程度破坏据枪姿势,而且第二发来的太慢,会错过射击窗口。
但德军战术本身围绕机枪展开,而二战美军没有一款机枪能比得上MG34/42,所以这方面拉低了半自动步枪的优势。
这是一种单纯火力上的说法,基本上都传自日军自己的吐槽,并不代表美军两个步兵真能在2V10的战斗中长时间压制住日军。毕竟人是具有主观行动力的生物,如果日军10个人从四面八方包围,试问2名美军能如何应对?
不过,在太平洋战争的环境中,日军的确是为此憋了一肚子火,因为他们赖以自豪的“精准射击”成了摆设,热带岛屿的雨林地貌让双方接战距离被无限压近,有时候就是鼻子碰鼻子的程度。
缺乏自动化武器的日军在这种情况下吃尽了火力的硬亏,他们主要装备的是三八式步枪、99式步枪、大正十一式轻机枪、96式轻机枪、99式轻机枪、92式重机枪、89掷弹筒,此外还有极少数量的百式冲锋枪和四式半自动步枪。
日军训练中特别强调“精准射杀”,所以步枪射击能力极为突出,在拉开距离的对射中,他们是相当恐怖的对手。中国战场上日军的远距离射击占尽了上风,在日军“特射手”面前,上至一军主将,下到基层官兵,都付出过血的代价,甚至浏阳战场上有部队被日军的精准射击直接打崩。
毕竟日本是个资源贫乏的岛国,每一分战争资源都需要精打细算,所以日军一方面锻炼出了优秀的射击能力,一方面也将这种理念上升到思想政治高度,直接导致了某些将领极为反感速射武器,认为“十枪不中不如一枪杀一人”,可以说完全拒绝了“火力压制”的先进概念。
而他们的敌人美国却是个不折不扣的火力至上主义者。不过这也要分时期,早期USMC这些四等马润们拿的是栓动式的春田M1903步枪,有汤普森等自动武器辅助,另外还有相当多的各型霰弹枪在手,再加上性能不差,持续射击能力优秀的勃朗宁水冷式重机枪,总体上火力比日军要强上不少。
这个时期的美军是肯定做不到2V10的,春田1903并不比三八式等日本步枪优秀,仅靠汤普森的火力也做不到对班压制。
随着美国的工业机器全速运转,后来的的马润们的武装也得到了翻新,加兰德M1、M1卡宾枪、M1A1冲锋枪、BRA自动步枪、勃朗宁M1919重机枪都得到了下发。当时一个美军班组为13人编制,每班8支M1步枪,3挺BAR自动步枪;军士、机枪手会携带冲锋枪或者卡宾枪,视情况可以将BAR换成M1919A4重机枪或者单独携带一具火焰喷射器。到排级编制则有2挺M1919A4和1挺M2大口径机枪,以及3门巴祖卡和迫击炮。
日军的末路就这样到来了,密林中最有效的打法就是朝着可疑的地方尽情的搂几梭子(同样的经验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也尝到了,直接引发了56式半自动步枪的换装),双方一旦碰面,看的就是谁的火力更有持续性,更能压制对方。也就是这时候,日军喊出了“一个班顶不住美军两个人火力”的愤懑。
没法子,如果战斗发生在十几米内,两杆M1加兰德的火力的确可以短暂的压制住日军。一只加兰德的实际射速为每分钟40发,日军的栓动步枪...一分钟5发瞄射就不错了。栓动射速之王,英国的李恩菲尔德步枪,熟练的射手速度是一分钟15发。
如此,日本人面对的是两杆M1步枪一分钟80发的火力,自己10个人却只有50发的火力,当然会被美军火力压制。
而且这还只是最基础的步枪射击,如果让马润的2挺BAR加入:M1918A1的最高射速为450发/分钟,M1918A2则为650发/分钟,这两挺自动步枪或者说轻机枪足以逼得日军班组抬不起头。
类似的情况可以参考中国抗战的捷克ZB-26轻机枪,同样20发的弹匣,配合老手的短点,能形成非常有节奏的火力压制,日军甚至很恐惧听到这种声音。
如果换成M1919A4,这种1个人提着走,2个人即可构成火力组的重机枪,完全可以封锁住日军1个班,正面开阔地压根不要闹。
不过呢,这都是理想状态下的数据推测而已,真正的战场形势是千变万化的,日军也不是傻呆呆往枪口撞的木头人。他们在发现直接的火力碰撞无法取得优势后,即开始搞一些“侧击”来对付美军。例如埋伏在树冠的“特射手”、埋伏并寻找战机“近身”的刺刀战、利用夜晚发动的偷袭等等,都是企图避开美军优势,想办法发挥自身长处的做法。
可以这么说,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对美军的火力极为忌惮,而自身孱弱的火力很难在美军面前讨到好,以至于往往会出现令人咋舌的交换比。
然而两个美军压制一个班的日军还是有些困难的,只能存在于短时间的压制中。毕竟真实的战斗中日军可以做出各种战术活动,可以用掷弹筒,可以包抄,可以分阶段火力压制,断不会让两个美军长时间的猖狂。否则硫磺岛是怎么打的?贝里琉岛是怎么打的?
手枪是兵器中的小型武器,特点:重量轻,体积小,构造简单,制作工艺简单,携带方便。7.25毫米口径居多。缺点是射击距离短,座力大,无法攻击远距离目标。加消音器为无声手枪。手枪主要用于防身自卫。在战场上可用于指挥,替代早先的指挥刀。手枪可分两类: 一类是普通型,装弹少,通常五发。一类是俗称驳壳枪和盒子炮,前者装弹十发,后者装弹二十发。自从发明手枪后,通过不断换代更新,手枪功能与杀伤力已大大提高。不过,从实用性讲,左轮手枪适用,因为座力小,容易一次性击中目标。而我国早期的“五四“式手枪最实用,射击精度较高,杀伤力大。
冲锋枪是一种可发射手枪子弹的单兵近战自动武器。它兼手枪的轻便性和机枪射击的连续性。1915年,意大利人雷维尔发明了第一枝冲锋枪。冲锋枪有效射程一般不超过二百米。在二战中,交战各国出现了优秀的新式冲锋枪(由于篇幅不举名称、规格与型号),出类拔萃的当数苏军的波波沙冲锋枪,其次为德国的MP~40型冲锋枪。
抗战时期,美国根据租借法案,国军获得的美式武器装备中,除了2万余辆军用汽车以外,有1300余架各类飞机、M3A3轻坦克604辆、36门M-1918式155毫米榴弹炮、481门M-101式105毫米榴弹炮、600门75毫米山炮、300门M-3式37毫米战防炮、2000门60/81毫米迫击炮,32门M-2式90毫米高射炮、178门40毫米博福斯高射炮。
此外,美国提供了1000余支M1式60毫米巴祖卡火箭筒、310具M-1式火焰喷射器、1200余支14毫米反坦克枪、1500挺M-1917勃朗宁重机枪重机枪、8000挺M-1918A1勃朗宁轻机枪、15万支M-1903式春田步枪、3万支M-1汤姆逊冲锋枪、3600把M-1911式手枪等。
以1946年6月份的国民党中央军第五军为例:全军37089人,装备有美制春田式步枪12004枝,M1A1卡宾枪760枝,汤姆逊冲锋枪653枝,M3冲锋枪500枝,巴祖卡反坦克火箭筒125具,勃郎宁重机枪220挺,M3A3轻型坦克80辆,美制半履带装甲车100辆,装甲汽车200辆,吉普车150辆,37毫米战防炮(反坦克炮)72门,105毫米榴弹炮55门,155毫米榴弹炮30门,还有若干75毫米无后坐力炮和60/80/120毫米迫击炮.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国民党军队都有这样强大的美式装备,只有享有“五大主力”之称的新一军、新六军、第五军、第18军(整编第11师)和第74军(整编第74师)才有如此装备。
另外,新一军和新六军还个加强有一个装备30辆M3A3坦克的独立坦克营和一个下辖66辆福特卡车的运输队。
国军其余部队的装备要差不少。中央军的其他半美械部队诸如第25军、第96军等没有坦克和半履带车,机枪、火炮、迫击炮等也比“五大主力”要少近一半,不过多了一些卡车和吉普车。有些地方军装备更差,像阎锡山的晋军、龙云的滇军,还用的是二战中缴获自日军的旧枪旧炮和本地兵工厂的山寨品,几乎没有什么没写装备。
应当说明的是,上述国军美械师的装备即便在当时确实鹤立鸡群,但即便是“五大主力”这样的部队,比起美军来还是差了很多。
美军仅一个步兵师就拥有75毫米以上口径火炮125门,反坦克炮90门,各种装甲车辆275辆,卡车300辆,而一个装甲师下辖22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300多辆其余后勤车辆。因此,国军的美械师仅仅是装备了美式武器的部队,并不是按照美军标准组件的部队。
二战期间,美军在武器配发方面态度较为开放,在保证武器转隔壁比例不失调的情况下,比较注重士兵的个人意见,允许士兵选择适合自己的武器。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则是由于美军当时的武器种类比较多,士兵的选择空间相对较大。简单介绍一下美军的二战主要单兵武器。
一、手枪
按照美军的规定,陆军下士以下作战人员不得私自佩戴手枪,而101空降师、82空降师和海军陆战队由于任务特殊,因而士兵允许装备用于近战和自卫的手枪。
M1911手枪/M1911A1手枪。该枪从1911年起开始生产,是一种点45ACP口径的半自动步枪,由美国人约翰·勃朗宁设计,其采用枪管短后坐自动方式,7发弹匣供弹,具有结构简单、结实耐用、性能可靠的特点。该枪一经推出,便立即成为了美军制式手枪,并一直装备长达74年(1911年至1985年),历经一战、二战、朝鲜战争、越战和波斯湾战争。
不过在一战后,美国军械局评估了该枪的战斗表现,并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意见,改进后的手枪从1926年6月15日起投入生产,被命名为“.45口径M1911A1型半自动手枪”,并在二战中成为了广受各方欢迎的军用手枪。到二战结束时,美军陆军中装备有多达270万把M1911手枪。
二、步枪
步枪是美军单兵的主要装备,美军的步枪型号较多。其中M1903春田步枪是一种即将淘汰,但仍然大量装备的步枪;而M1伽兰德步枪则是欧洲战场陆军的主要装备;M1∕M1A1∕M2∕M3卡宾枪则是欧洲战场士官、侦察兵、空降部队和太平洋战场陆军的主要装备。
1、M1903春田步枪。这是一种旋转后拉式枪机步枪,算是毛瑟步枪的变型枪,在毛瑟兵工厂的特许下,由春田兵工厂研制并生产,是美军一战、二战时期的制式步枪。该枪采用M1906步枪弹(.30-06步枪弹),由容量5发子弹的弹仓供弹,用5发分离式弹夹装弹。该枪一战后开始大量装备美军,美军虽然从1936年开始由M1伽兰德步枪取代M1903,但由于M1步枪产量不足,因而M1903仍然是美军装备的主要步枪,甚至被赋予了更多的使命,包括改装为狙击步枪。而根据二战期间的援助法案,大量的M1903步枪被运送到了中国,在中国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被广泛使用,因该枪外形、长短均与当时中国军队装备的中正式步枪(仿毛瑟1924)极为相似,因而被中国士兵称为“花旗中正式”。直到如今,M1903仍然在美军中少量出现,不过一般只用于训练和检阅。
2、M1伽兰德步枪。该枪由约翰·伽兰德研究和设计,于1935年10月定型,是一种7.62mm口径的半自动步枪。虽然美军从1936年1月9日开始装备M1伽兰德,但产量一直很小,且一直在不断进行修改,直到1940年才变成我们所熟悉的M1伽兰德步枪,而直到1941年美军参战,伽兰德步枪的产量才开始猛增。整个二战期间,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和温彻斯特公司共生产了超过400万枝MA伽兰德。该枪是二战期间最著名的半自动步枪,也是美军在二战中产量最大的轻武器。
3、M1∕M1A1∕M2∕M3卡宾枪。1938年,美国陆军原本想要研制一种类似于卡宾枪的肩射武器,发射中等威力的弹药,用来替换二线部队制式手枪。该要求被搁置一段时间后,于1940年被重新提出,选型委员会最终于1941年9月选中了温彻斯特公司的样枪,并于10月正式定型,被命名为“M1 0.30英寸(7.62mm)卡宾枪”,随后开始初步装备给陆军试用。该枪除了原型M1卡宾枪之外,还衍生出了M1A1、M2、M3等变型枪,到1945年停产,该枪一共生产了多达600万枝。虽然该枪具有威力低、射程近、可靠性不高等问题,但其在二战中却表现极佳,在欧洲战场,该枪和其改进型M1A1卡宾枪被大量装备给士官、侦察兵和空降部队,而在太平洋战场更是几乎遍地都是,几乎全完取代了M1加兰德步枪。
三、冲锋枪
美军的冲锋枪型号同样很多,主要有三种,其中雷兴冲锋枪被当做临时物资紧急装备部队,而汤姆逊冲锋枪和M3冲锋枪则在二战中大放异彩。
1、雷兴50型/55型冲锋枪。这是美国轻武器设计者尤金G·雷兴的最后一件作品。二战开展前,美军的冲锋枪装备严重不足,于是雷兴冲锋枪被紧急生产了十万支,被当做应急物资匆忙塞给了海军陆战队和海军使用,当汤姆逊冲锋枪和M3冲锋枪被运抵前线后,雷兴冲锋枪便被从前线撤了下来。
2、汤姆逊冲锋枪。该枪是美国研制的第一种冲锋枪,样枪出现于1918年,由美国自动武器公司生产,其最早生产型号为M1921型, 后来又相继出现了M1923、M1927、M1928A1型和M1型5个系列。汤姆逊冲锋枪被认为是冲锋枪元老之一,在20世纪20年代成了匪徒杀人越货的黑帮武器,因而声名狼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该枪出现了转机,虽然美国陆军装备不多,但法国、英国和瑞典都购买了一批自用,到1941年8月,各盟国政府共订购该冲锋枪318900支。在美国成立装甲部队后,乘员急需一种火力猛尺寸小的自动武器,汤姆逊冲锋枪一时成为抢手货,由于汤姆逊冲锋枪火力猛、结实耐用而深受士兵的欢迎。
3、M3/M3A1冲锋枪。二战爆发之后,为了满足军队对冲锋枪的需求,美国陆军开始寻找一种性能优于M2的冲锋枪。1942年10月,美国陆军技术部开始推进新型冲锋枪的研发计划,由此开发出的新型冲锋枪就成了后来的M3冲锋枪。该枪主要由通用汽车公司生产,于1943年夏季开始正式投产,但由于实验时经常出现卡壳,因而直到1943年秋季美军才开始装备。因其射击时易于控制,很快便得到了美军的信赖,后针对实战中暴露出的问题,又出现了改进型M3A1,并从1944年底开始配发部队使用。二战期间美军共生产了605664支M3/M3A1冲锋枪。
四、轻重机枪
作为步兵的主要火力来源,美军的轻重机枪种类同样较多,其中勃朗宁轻机枪为班组常用装备,而M1919A4 式/M1919A6 式重机枪则为主要火力来源。
1、勃朗宁轻机枪。最初型M1918A1式勃朗宁轻机枪(BAR)由美军士兵在一战中首次使用,并且二战中该枪仍在使用。在恶劣环境下的可靠性使该枪获得了很高的声誉。1940年,M1918A2式投入使用。与早期型号不同的是它仅有全自动方式下的两种射击方式:慢速方式300—450发/分;快速方式500—650发/分;而没有了半自动方式。两种型号的勃朗宁机枪都被广泛的使用。该枪是快速火力和穿透力完美结合的典范,而它最大的缺点是缺少可快速更换的枪管来减少枪管的过热。平均每个10人班组都会装备一支。
2、M1919A4 式重机枪。一战结束前,美国军械局意识到水冷式重机枪在坦克中占踞了太大的空间,而且对快速挺进的步兵来说也太重了。二战临近时,军械局待开发一种风冷式重机枪给步兵使用,于是M1919A4 式重机枪应运而生。该枪连脚架在内重达41磅,与重达93磅的水冷式M1917A1 比起来的确是轻多了。因此,与水冷式相比它更多被当做攻击性武器,但它同样存在确定,那便是它不能象水冷式那样长期维持同一水平的持续火力。
3、M1919A6 式重机枪。美国正式参战之后,随着越来越多的部队投入战斗,美军急需要一种比M1919A4 式轻、又有比勃朗宁轻机枪更快射速的重机枪。在这种情况下,M1919A6 式重机枪诞生了。它继承了一些M1919A4 式机枪的部件,不再有三角架,但它仍然重达32.5磅。事实证明,它太累赘而不能满足战场上官兵们不断变化的要求。即便如此,该枪仍生产了43000 支。
综上所述,美军单兵主要以步枪和冲锋枪为主(通常有一杆狙击枪),班组则配备一到两挺轻重机枪提供主要火力,下士以上军官则配备有用于近战和自卫的手枪。此外,以“MARK II”为主的各种型号手榴弹也是美军的常用装备,攻坚时美军则配备有一定的火焰喷射器。
二战中各国军队装备的轻武器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对战争起决定性影响的仍旧是重型武器装备,衡量双方的实力大小,一般是看这几种武器的数量对比:坦克、火炮和飞机。
坦克的多少意味着一支军队突击能力的强弱,那些装备着大量坦克和装甲车的装甲集群或者叫坦克集群是地面部队中最重要的作战部队,无论在进攻还是防御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巴巴罗萨行动中德军之所以能全线突破苏军的防线并在纵深挺进中歼灭大量的苏军,完全是依靠组建的四支强大的装甲集群。之后德军在推进到列宁格勒以西和斯摩棱斯克时,由于所属的装甲集群的坦克损失很大,不得不暂时转入了防御,经过一个月的整修和补充,才再度发起进攻。抛开空中的因素,二战期间地面攻防战的胜负很大程度取决于谁的装甲部队更强大,谁的坦克数量越多。
火炮的重要性甚至不亚于坦克,一般情况下,人员伤亡的60%是由火炮造成的,尤其是对于防御一方而言,火炮更是必不可少的武器,到了战争后期步兵反坦克能力的不断提高,仅靠坦克已经很难突破那些坚固设防的阵地,进攻方也开始依赖大量的火炮支援以达成突破的目的,如苏军经典的“大炮兵主义”,在突破地段上集中的火炮密度最高达到惊人的每公里300门,形成了绝对的火力压制和对德军造成严重的杀伤。
一开始各国空军都是负责对地面部队提供支援,属于战术型空军,如德国空军和苏联空军,当时空军虽然独立,但在作战上还是主要依附于陆军。直到1944年的西线战场的开辟,才让人们看到制空权对于战局的决定性影响,西线德国陆军在实力上并不差盟军多少,而且德军中有许多是从东线调来的精锐部队,但是他们在盟军空军猛烈的轰炸中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尤其是后勤补给线几乎被盟军切断,导致德军每战必败,这是第一个由空权确定地面胜负的战场,制空权已经成为地面作战胜利的一个基本前提,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
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东线战场德军投入了许多仆从国军队,如罗马尼亚、匈牙利、意大利等部队,这些部队严重缺乏坦克、反坦克炮等重型武器,基本上可以算是以轻武器为主的轻装师,实战证明这种轻装部队根本无法适应东面的作战,他们无法抵御苏军坦克的进攻,也无力承担进攻任务,唯一适合他们的就是去后方清剿游击队,由此可见,轻武器无法左右战争的结局,它的影响也是有限的。
刀叔导读:令人欣慰的是这份世界公认的榜单中有中国制造。
SG550
说起十大名枪的出产国,大多数都是欧美国家,除了英法美这些比较大的国家还有一些国土面积比较小的国家如比利时,瑞士,而SG550就是瑞士生产的。
SG550式5.56mm步枪结构简单,全枪只有174个零部件,比SG510式7.62mm 步枪少63个。同时,该枪大量采用冲压件和合成材料,这大大减小了全枪质量。该枪坚固耐用,可靠性好,机动性强,费效比好,耐高温,抗严寒,是一支设计比较成功的小口径步枪。
FN FAL
FAL自动步枪由比利时枪械设计师迪厄多内·塞弗设计。
FAL大约是冷战时期7.62mm NATO自动步枪中综合性能最好的一款了。既不靠原产国的霸权,也不靠制造商的公关,FAL在1953年推出后被超过90个国家使用、超过10个国家生产,总产量应该达到了四百万支。除了苏联的AK,恐怕没有另一款自动步枪像FAL那样被如此多的国家使用了。
在军界,它被称为“自由世界的右手”;在民间,它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雇佣兵之一”。
FN FNC
FNC自动步枪出产自比利时FN公司,命名为FNC。在80年代,也作为了外国佣兵的主要武器,当时流传着一句话:“有佣兵的地方就有FNC“。
AUG
AUG伞兵用冲锋枪是1977年奥地利斯泰尔-曼利夏公司推出的军用自动步枪,是史上首次正式列装、实际采用犊牛式设计的军用步枪。
AUG的缺点好像不多,经闻其主要缺点就是枪身工程塑料在低温严寒下容易断裂,曾发生过后托断裂的事例。还有貌似枪身自带的光学瞄具视场较小,不利于近距离反应。优点也明显,精确度优秀,甚至利于中近距离狙击(已确认有从属武装份子的狙击手使用其狙击)。
FN SCAR
特种部队战斗突击步枪(SOF Combat Assault Rifle,SCAR)。
SCAR在坚持高性能的基础上,起草整合了“战术步枪”这个新概念的定义:
可靠兼平稳的导气系统以及可靠的弹匣(这主要是针对M16/AR-15讲的);原装的大面积的战术扩展接口(皮卡汀尼导轨、挂带环);模块化多口径的枪族,部件可以不计公差互换,改变模块组合可以变换功能角色。
FAMAS
轻型自动步枪,圣艾蒂安生产。
1967年开始研制的时候就采用无托式设计了。内部结构方面,采用L形闭锁杠杆延迟后坐的半自由枪机,在一大票导气式自动步枪很有亮点,这种来自AA-52通用机枪的半自由枪机和G3步枪的滚柱闭锁半自由枪机也很不相同。海湾战争中,FAMAS的表现是既不出彩也没致命缺陷,算是比较平庸吧。除了法国,法国的非洲小弟和一些中东国家也有采用。
G36
G36突击步枪是德国黑克勒-科赫集团公司1995年推出的现代化第三代突击步枪。
早期G36步枪因为过度减重,护木里面竟然没有隔热罩,连续射击后就会烫手。尽管后来增加了铝制隔热罩,但是受制于结构,隔热罩无法覆盖到护木后端,手握得太靠后也会被烫到。
M16
M16系列自动步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换装的第二代步枪,对以后的轻武器小型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M16系列步枪被将近100个国家使用。
作为美军制式武器的中流砥柱,M16系列步枪可以说得上是步枪史上最为成功的枪族之一。在五十多年的时间里,M16发展出一系列型号,装备使用的范围遍及全球,可以说哪里有战火,哪里就能看到M16。这个庞大的枪族一直在小心翼翼的往前迈进,丝毫看不出有生命力衰退的迹象,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比它更为强劲的对手出现。除了在越战,M16也深陷泥潭......
AK-47
AK-47突击步枪,是由苏联枪械设计师米哈伊尔·季莫费耶维奇·卡拉什尼科夫设计的自动步枪。“AK”的意思是“Автомат Калашникова”(“卡拉什尼科夫式自动步枪”的首字母缩写),“47”的意思是“1947年产”,是苏联的第一代突击步枪。
世界上哪款武器杀人最多?如果你下意识地回答说“原子弹”“生化武器”,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世界上单一武器杀人最多的是AK47突击步枪,自它诞生以来的60多年里,已经杀死了数百万人,而且这个数字还以每年25万的增量不断刷新着纪录。
AK47被画上了前苏联的硬币,莫桑比克的国旗和津巴布韦的国徽。它拥趸无数,身影遍布阿富汗的崇山峻岭和伊拉克的沙漠城镇。在发达国家,它成为匪徒和犯罪分子的钟爱。
95式
95式自动步枪是中国大陆第二代小口径自动步枪。95式自动步枪于1989年提出研制指标要求,于1995年设计定型,命名为QBZ95式5.8mm自动步枪(简称95式自动步枪)。
95式突击步枪的新版本95-1式突击步枪做出了许多的改进,可以为用户提供他们所需要的突击步枪。改进95式突击步枪有一个更重,更长的枪管,可以进行持续发射,减低设计的后坐力,对擅长使用左手开枪的用户来说显然没有太大障碍。据报道,95-1式突击步枪还具有螺栓保持打开功能,这对于检查和清洁后膛和气体系统调节器非常重要。最关键的是,与美国军队装备的M855弹药相比,特别是在较长的距离,95式突击步枪将会非常具备优势。
中国军队目前在单兵作战武器的发展对于西方国家来说显然是不可思议的,随着中国武器装备在各个领域的逐步发展,中国正在研发出一系列不同于外国武器和弹药的装备,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骄傲的地方。因为这是中国在第一次充分实现了本国单兵武器的自给自足。
中国生产的单兵武器系统将会像其他武器系统那样,建立属于自己的规格标准,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在世界军火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标签:步枪 美军 冲锋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