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速车王》掩盖不了福特的“伟大”
- 《极速车王》掩盖不了福特的“伟大”
- 《极速车王》:论黑福特,这部电影是认真的
- 为速度而生 福特Mustang的赛道驰骋史
- 凡事怕较真儿,窝家考究《极速车王》的真历史
如果你是正经车迷,相信最近一定通过各种途径看过《极速车王》这部电影。
一部关于赛车手肯·迈尔斯和汽车设计师卡罗尔·谢尔比的故事,也可描述为福特与法拉利大佬们之间的爱恨情仇。
从影迷角度来看,马特·达蒙和克里斯蒂安·贝尔两位男神的共同出演,让影片无可挑剔。
但作为福特车迷,看完这部电影之后,还是有些气愤的。
戏剧化的处理对电影或许有帮助,但福特的“伟大”不应该被遗忘。
起因:一个很缺钱,一个要出圈
上世纪60年代,世界知名车企法拉利旗下的车队,几乎统治着法国勒芒钻石赛,但不计成本、倾尽所有的投入,让法拉利面临巨大的财务危机,一时间处于破产边缘。
但同时期,福特乃至所有美国车企都处于爆炸增长状态。于是手握资本的福特决定“出圈”,进军欧洲市场。
但是面对汽车的发源地,如何才能一鸣惊人呢?
答案就是拿下当时最牛X的赛事法国24小时勒芒赛的冠军!
于是,1963?年,处境天壤之别的恩佐·法拉利与亨利·福特二世坐上了同一张谈判桌。
本来谈的挺好,福特公司差点以千万美金买下法拉利,但因不满福特对法拉利研发赛车预算的绝对管控,恩佐·法拉利怒了,源于对赛车爱的深沉,他最终取消了交易。
不过,受刺激的“亨利.福特二世”有钱任性啊!
不卖?那我就自己造,来打败你!
高潮:福特GT40
结下梁子后,1963年7月福特成立了它的前沿汽车部门,同时启动了研发赛车的工作。
1964年,福特重金打造的“法拉利杀手”——GT40?MK1诞生,自此拉开了福特在1964年的赛事征程。
不过在1964年勒芒赛中,GT40虽创下了210.8km/h的平均时速纪录,但暴露的问题更多,比如悬挂断裂,油耗过高,刹车失灵等各种各样的故障而导致根本没能完赛。
直到整个GT40项目被交至卡罗尔·谢尔比手中。
谢尔比开始与传奇赛车手迈尔斯一同对GT40进行了调试。
最终谢尔比将GT40升级为MKII版本,改用福特的7.0升V8发动机并搭配了一台全新的四速变速箱,同时升级底盘。
90天后,1965年第一场戴通纳2000公里耐力赛中,福特与法拉利第一次交手,迈尔斯凭借为福特拿下首个冠军!
但在同年勒芒赛中,仍“力不从心”,最终因变速箱故障退赛。
之后,福特又一次对GT40进行改进。
1966年夏天,福特迎来与法拉利第三次交手。福特卯足了劲要在法拉利主场灭掉他的威风,带来了8辆GT40、20吨备用零配件、一队顶级赛车手。
当时法拉利派出的则是自家的最新款——法拉利330?P3。
由于GT40速度更快,而330质量更轻且省油,顺势造成了两台车势均力敌的局面。
不过在比赛中,迈尔斯不顾危险,在夜晚全力追赶领头的法拉利?330P3,法拉利3台P3在太阳升起前因故障原因相继退出了比赛。
最终,赛场上只剩下相互角逐的GT40,而迈尔斯的赛车处在第一的位置。
但正如影片中的“安排”,现实中因为勒芒组委会想出的“馊主意”——让三辆GT40一起冲线,迈尔斯错失了“大满贯”的机会。
不过当时站在领奖台上的也是一号人物,没错,就是那个造迈凯伦超跑的那个迈凯伦。
至此,“福特二世“终结了法拉利的六连冠纪录,GT40更是名留青史,成为经典的超级跑车,如今的收藏价值高达百万美元。
不过故事到这里并没有完。
1966年后,福特凭借GT40连续拿下1967-1969三届勒芒冠军。而法拉利因为勒芒改制,以及真的没钱跟福特再斗下去了,于1968年被菲亚特收购。
这场围绕福特与法拉利的世纪大战,最终以法拉利的退出告一段落。
福特呢?它们没能以千万美金收购法拉利,却用了3.6亿英镑打败了它。
而被福特结束六连冠的法拉利也像中了诅咒,时至今日都没能在勒芒赛上再次夺冠。
不过,倒是刺激出了法拉利在F1上的辉煌。
没有结局:进无止境
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福特都是一个伟大的汽车公司。
用电影里“亨利·福特二世”的一句话来说就是:
“我真希望我父亲能活到现在,亲眼看到这辆车,能感受到这种速度。”
并且在品牌发展中,福特从未放弃对“赛车”精神/运动化基因的追求。包括发布野马(还曾用谢尔比命名),收购阿斯顿马丁,甚至赋予福克斯等车型出众的操控,实现年轻人的操控梦。
福特自始至终都在做着一件事情——推进汽车工业发展:T型车引起了一场农村变革,5美元的日薪及其蕴含的哲学引发了一场社会变革,而流动的装配线则引起了一场工业变革。
商业不相信眼泪。
在福特一不做二不休的终极复仇背后,彰显的是创造性与挑战性并存的美国汽车精神。
所以《极速车王》更像是谢尔比和迈尔斯的“二人转”,远不足以概括福特的辉煌。
不过,或许,国产汽车也能从中悟出些什么!
底蕴需要时间积累,但“弯道超车”的方法却不止一种。
2020年2月,《极速车王》获得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剪辑、最佳音效剪辑奖。在豆瓣上,它的评分高达8.5。
尽管没能像《寄生虫》那样大红大紫,但本片所展现出的速度与激情,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却让人大呼过瘾。在美国,以赛车为主题的电影并不少见,但该片与《速度与激情》系列走的路线却完全不同,特别是了解福特与法拉利那段恩怨情仇的人,看起来一定别有一番风味。
故事采用双主角模式,聚焦由汽车设计师卡罗尔·谢尔比带领的一队汽车工程师、设计师,以及英国车手肯·迈尔斯,在亨利·福特二世的要求下,谢尔比需要打造一辆全新的赛车,并能在1966年的勒芒世界锦标赛上打败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法拉利。最终福特GT40在勒芒24小时耐力赛中成功击败法拉利,并蝉联了1967和1968年的冠军。
当然,为了故事更加戏剧化,《极速车王》并没有严格按照当年的真实事件来拍摄,一些特别的处理和细微的改编,让该片看起来并不枯燥,也更有意思。
但另一方面,戏剧化的处理也让剧中人物更加“黑白分明”,看完电影,观众会对卡罗尔·谢尔比的改装水平以及肯·迈尔斯的车技称赞不已,但也会对福特那帮高管团队嗤之以鼻,因为整个影片的结论是——一切都是为了卖车。
从某些角度来看,甚至可以这样来评价《极速车王》:论黑福特,这部电影是认真的。
01
当时的情况和现在的中国市场有些相似,随着年轻人成为购车主力,福特迎来了巨大的销量危机——由于车型不够迎合年轻人,李·艾柯卡领导的福特销售团队,在美国连续三年交出了糟糕的成绩单,这让当时福特的掌门人亨利·福特二世(亨利·福特的孙子)大为光火。
在一次高管会议上,李·艾柯卡陈述了福特走下坡路的原因——没有精准定位消费群体,也没有品牌荣誉感,很难说服年轻人去买福特。李·艾柯卡以当时勒芒冠军得主法拉利为例证,向亨利·福特二世说明了福特急需以一场世界大赛来为品牌增辉添彩的必要性。
很显然,这一切都是李·艾柯卡总结出来的教训、经验以及解决方案。
但在另一个镜头,亨利·福特二世来到福特的生产车间,宣布要让所有工人都回家,在回家的路上为福特想想主意,想出来的可以继续工作,想不出来就别来了。
对于一线工人来说,这显然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霸道总裁”行径,他们的职责是制造汽车,他们做到了。而战略考虑这方面明显是亨利·福特二世的事,他一个办法没想出来,反而让一线装配工人来想,难道不是“无能”吗?
这一“霸道总裁”的人设,完全给亨利·福特二世的形象抹了黑,要知道,真实的福特并不是这样,他们对员工非常尊重,早在1914年,福特就已经实行了8小时工作制,并把工人的日薪从两块半提高到5块美金(当时一辆福特汽车差不多300块美金)。
02
亨利·福特二世在本片中的形象,完全称不上光彩,从其行为来看,商业思维相当浓厚,甚至毫无主见,也没有对产品有深入了解。
为了检验花费900万美元制造的赛车到底是什么样,亨利·福特二世来到了制造基地。而为了完全展现自己作品的性能,谢尔比将福特副总裁里奥·毕比锁在办公室内,独自带亨利·福特二世上GT40?MKII试乘。
试乘途中,谢尔比亲自来了一次激烈驾驶,而亨利·福特二世直接被谢尔比的骚操作吓尿了。
事实上,亨利·福特二世根本没有试乘过GT40,就算试乘,也必然不会像影片中这样狼狈。毕竟作为福特的掌门人,如果要去试乘,这台赛车的性能他没有理由不了解。
03
影片的第三个黑(福特)点来自于谢尔比。
在法国勒芒的赛场上,福特团队更换了刹车系统被法拉利举报,但因为规则并没有说不能更换而不了了之。
随后,谢尔比的行为颇显“小人”,他在临近的法拉利检修区扔了一颗螺帽,法拉利团队发现后发生了内讧和争吵,他们认为是自己的工作人员在检修时留下的,这显然是一件要命的事。
虽然这颗螺帽并没有给比赛带来什么恶劣影响,但隐隐约约总让观众觉得谢尔比这个小动作太小人了,如果被组委会查出来,甚至需要福特来背锅。
反观法拉利车队,虽然最终没能蝉联冠军,但从车手到恩佐·法拉利,都表现得风度翩翩,没有半点破坏规则,更没有去扰乱对手。
04
如果要说反面人物,必然会是福特副总裁里奥·毕比,他自始至终都是舔老板,打压谢尔比和迈尔斯的反面形象。
法拉利车队出问题后,比赛的领先者是三辆福特,其中迈尔斯位居第一,超过两位伙伴两圈。于是,福特副总裁里奥·毕比提议,为强调赢得比赛的是制造商,而不是车手,所以要求迈尔斯减速等待两位队友,三辆福特赛车并排越过终点线。更重要的是,这一提议得到了亨利·福特二世的认可。
虽然谢尔比极力反对这项提议,但迈尔斯还是选择了顾全大局,并放慢车速等待队友一起通过。虽然最终三台福特赛车一起冲线,但组委会认为,迈尔斯的发车位置靠前(8米),而勒芒比赛是看在同样时间里谁跑的距离远谁获胜。因此,虽然用时一样,但迈尔斯却少跑了8米,所以比赛的冠军从迈尔斯易主给了迈凯伦。
福特在后来多次夺得了勒芒冠军,但为队伍付出最多的肯迈尔斯却没能看到这一盛况。肯迈尔斯在胜利后仅两个月就在试车过程中不幸身亡。
很多导演拍电影喜欢把主角这边拍得伟光正,把对手拍得阴险狡诈、卑鄙无耻,通过贬低对手来捧高自己。而《极速车王》并没有通过贬低法拉利来捧高福特,恰恰相反,影片中法拉利是一个非常值得尊敬的公司,反倒是福特高层自私、虚伪、世故。当勒芒宣布冠军是迈凯伦的时候,所有人都去为迈凯伦喝彩,只有恩佐·法拉利向迈尔斯脱帽致敬。
基于此,不少观众在影片的渲染下都会认为福特的高层是一群蠢猪,如果没有这个荒谬的指令,迈尔斯将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同年连续赢得戴通纳24小时、赛百灵12小时和勒芒24小时耐力赛冠军的车手,这是何等的荣誉。然而,福特为了自己的利益,中止了它。
写在最后
不可否认,电影当中的福特有些让人讨厌,特别是高层的一些做法令人唏嘘,但实际上,这只是艺术加工的一部分,大家不必过于追究。对于世界汽车工业而言,福特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这场福特与法拉利的恩怨情仇,以及卡罗尔·谢尔比与肯·迈尔斯的传奇故事,才是我们应该去铭记的。
在赛车运动场上,提到福特,就不能不提近期一部很火的电影——《极速车王》,在这部电影里,马特·达蒙饰演的卡罗尔·谢尔比和克里斯蒂安·贝尔饰演的肯·迈尔斯,在亨利·福特二世的要求下打造出了一辆全新的赛车福特GT40,最终在1966年的勒芒世界锦标赛上,打败了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法拉利,并蝉联了1967和1968年的冠军。这部根据真实历史改编而来的电影,充分见证了福特在赛车史上的辉煌。而在真实的赛车史上,无论是福特GT还是Mustang,都有着浓厚的赛道基因。
虐暴法拉利?福特GT40征服勒芒
汽车耐力赛(Endurance?Racing)作为顶级世界汽车运动赛事之一,一直是世界车坛各大汽车厂商,尤其是跑车制造商的兵家必夺之地,起源于欧洲大陆的这一赛事在一开始一直是欧洲各家汽车制造商轮番唱戏的舞台。尤其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法拉利是耐力赛赛场的统治者,从原型车组别(Prototype)到?GT?组别,法拉利都有绝对的统治力,在法国勒芒24小时耐力赛的赛程上,法拉利从1960年起连续多年霸占冠军地位。但在1966年,法拉利被来自美国的福特虐暴。当年搭载?7.0L?V8?发动机的福特GT40?MkII不仅在赛季前两站戴通纳24小时与赛百灵12小时耐力赛分别夺魁,而且在勒芒24小时以包揽前三的形式完赛,并在赛季末以2分优势力压法拉利夺得当年的厂商总冠军。
此后,从1966年到1969年,福特一举拿下了1966、1968赛季?World?Sportscar?Championship?两年的原型车组别(2000cc以上排量)冠军,以及1966、1967赛季两年的?GT?组别(2000cc以上排量)冠军,并且在欧洲耐力赛的腹地勒芒24小时耐力赛上连胜四年,成功证明了福特在赛车场上无可撼动实力。
延续传奇?福特Mustang驰骋赛道
相比在赛道上虐暴法拉利等一众欧洲跑车的福特GT,1964在纽约法拉盛世界博览会上问世的福特Mustang,则直接开启了一个全新车型级别的细分市场,并成为这个“Pony?Car”市场的代名词,发布后首个周末Mustang就赢得了2.2万张订单,第一年卖出40万台。
同时,赛场上的福特Mustang也和福特GT一样叱咤风云,在当时对北美年轻人吸引力巨大的Trans-Am赛场上,福特与卡罗尔·谢尔比联手打造的Shelby?Mustang罕逢对手,与福特旗下的另一款车Mercury?Cougar包揽了1967年Trans-Am赛事的头两名,并在1970年凭借着搭载Boss?302?V8发动机的Mustang车型,战胜了当时势头很强的雪佛兰Camaro、道奇挑战者等众多竞争对手,拿下Trans-Am厂商冠军,成就了“King?of?Pony?Cars”的传奇。
事实上,除了在Trans-Am赛场上叱咤风云外,Mustang?GT350以及Roush?Racing?Mustang等众多Mustang车型,也先后在Daytona?Finale和SCCA等赛事中充分证明了福特Mustang的赛道基因。与此同时,以GT350R为基础的GT350R-C与GT4赛车也在赛场上连续战胜保时捷、迈凯伦等一众欧洲竞争对手。
2020年,福特Mustang?GT4在IMSA洲际轮胎跑车锦标赛的首个赛季就获得了一系列的荣誉,包括前两场比赛(戴通纳,赛百灵)的杆位,以及赛百灵,沃特金斯格伦和美国之路的冠军。
实力传承?福特Mustang为速度而生
作为一款有着优秀赛道基因的运动车型,福特Mustang不但在动力上可以说是为速度而生,而且在性能科技上也是一切为了速度。以大家都熟悉的2.3L?EcoBoost车型为例,其搭载的2.3L?EcoBoost?涡轮增压燃油直喷发动机,在5500转时可输出231kW的最大功率,3000转即可爆发434N·m的扭矩,配合10速手自一体变速箱,不仅加速超快,而且福特Mustang?2.3L?EcoBoost车型还标配了Line-Lock弹射预备暖胎功能,可以一键开启烧胎模式,在发动机的嘶吼与轮胎和地面摩擦带来的浓烟中,体验专业车手起步烧胎的乐趣,让你成为路上备受关注的焦点。
当然,如今的福特Mustang也不是简单的美式肌肉车了,其2.3L?EcoBoost高配车型配备的?MagneRide?主动电磁感应悬挂系统,可以利用电子反馈技术对悬挂系统的阻尼进行调节,使悬挂的响应速度呈现质的飞跃,无论是在何种路面上都能够给予车辆最佳的支撑和稳定性,不管是急弯还是减速,都能够让福特Mustang应对自如。
很多人对大马力后驱车的起步打滑有很深刻的印象,而福特Mustang?2.3L?EcoBoost车型还配备了3.55限滑后轴,在起步和在直线加速时,能够将打滑车轮的动力全部或者部分传递到另一次附着力更好的轮胎上,平衡两轮的阻力,更好的将动力传输到地面上,不管是起步和提速都能从容不迫。此外,限滑差速器可谓“飘移伴侣”,有了它,驾驶者可以在过弯时更早给油,同时油门踩更深,获得更大角度的飘移。
除了上面这些性能科技之外,福特Mustang?2.3L?EcoBoost车型还有日常、湿地/雪地、运动、赛道、直线竞速五种驾驶模式可选,并且其转向模式也有舒适、标准和运动三种模式,结合Track?Apps赛道应用程序,可以详细显示、记录以及分析自己的驾驶统计数据,不断提升自己的驾驶能力和享受驾驶乐趣。
总结:可以说,福特在赛车场上是有着光荣历史和传承的,无论是福特GT还是福特Mustang,在很多方面都成就了福特在赛车场上的传奇,尤其是作为目前国内市场上极为亲民的一款运动车型,福特Mustang不仅东西性能出众,而且还有诸多科技配置加持,让赛车文化和基因镌刻进每一个车主的日常驾驶中,这或许才是Mustang的意义。
在不久前刚落幕的第9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中,我们上周推荐的电影《极速车王》斩获了最佳剪辑和最佳音乐剪辑两项大奖。奥斯卡是世界上最有含金量的颁奖典礼之一,这两个奖项无疑是对《极速车王》最好的肯定。从奥斯卡颁奖典礼结束到今天为止已经过去5天了,在这5天当中我相信很多车迷都已经“自学”了《极速车王》,那么现在我们就开启“较真儿”影评,一起对一下戏中细节与真实历史之间的相同与不同。
疑问——李·艾柯卡前往马拉内罗与恩佐·法拉利洽谈收购事宜?
史实:亨利·福特二世打算收购法拉利的时候派了一个“小队”前往法拉利位于马拉内罗的总部,但这个队伍名单中却没有李·艾柯卡。根据《福布斯》的报道,福特公司所派出的律师团队中并不会夹杂着销售部门的高管一同前往。同时,在交易现场也没有来自菲亚特的商业间谍。
疑问——卡罗尔·谢尔比的团队承办了福特GT40的设计开发?
史实:不能完全这么说。谢尔比与肯·迈尔斯对福特GT40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谢尔比的团队也确实在福特GT40的设计研发团队当中,但事实上还有大量的福特员工和供应商投入到了这场紧张的“战役”,包括在密歇根“玻璃屋”(福特迪尔伯恩总部)的福特高层领导。也许在一些小的意见上,谢尔比或是迈尔斯会与福特有些分歧,但面对这种紧急任务,团队整体的步调还是保持了和谐一致。
疑问——谢尔比邀请亨利·福特二世一同体验福特GT40?MKII?
史实:首先要说明的一点是,无论在何时何地,何人进入诸如福特GT40这种赛车,都要穿戴必要的防护措施,所以像影片中亨利·福特二世西服革履地进入车中与谢尔比体验“飞驰人生”是不可能的。据《IndieWire》求证,亨利·福特二世还真的体验过福特GT40?MKII,但坐在他身旁的并不是谢尔比,而是肯·迈尔斯本人。
另外,其实里奥·毕比被谢尔比反锁于办公室中这件事,也是电影杜撰的节目效果。
疑问——肯·迈尔斯被福特Ban出了1965年的勒芒24小时名单?
史实:肯·迈尔斯与福特公司之间的冲突在影片中的表现略有些夸张,如果我们在维基百科中搜索肯·迈尔斯的勒芒成绩,不难发现在1965年肯·迈尔斯也参与了勒芒24小时的比赛,与他合作的赛车手正是在1966年与他一同冲线并夺冠的布鲁斯·迈凯伦。
可惜的是,在1965年勒芒比赛中,肯·迈尔斯所驾驶的福特GT40由于变速箱故障被迫退赛。
疑问——卡罗尔·谢尔比为了让肯·迈尔斯参加勒芒24小时耐力赛赌上了自己的全部家当?
史实:我们继续聊聊关于肯·迈尔斯与福特之间的关系,虽然里奥·毕比反对肯·迈尔斯这种脾气古怪的赛车手参赛,可最终还是做出了让步。谢尔比既没有用自己的身家和亨利·福特二世对赌,也没有许下肯·迈尔斯在迪通拿耐力赛中夺冠才能参加勒芒的条件,至于在迪通拿耐力赛中那个“7000+?Go?Like?Hell”的标语更是从未在历史中出现过。
疑问——肯·迈尔斯夜战洛伦佐·甘比尼?
史实:在影片中,法拉利车队的21号车在夜晚排名第一,肯·迈尔斯需要在晚间追上甘比尼,并在白天到来之前超越他。不过在真正的1966年勒芒24小时耐力赛中,法拉利21号车在凌晨3点左右还排在第12位,这场雨夜的激战其实是虚构的。
疑问——恩佐·法拉利亲临勒芒现场?
史实:在《IndieWire》对导演詹姆斯·曼高德的采访中,他曾说:“这部电影中最戏剧化、也最不真实的部分就是恩佐·法拉利出现在了勒芒的现场。但也是我坚持要在电影中将他安排在了那里,因为我实在做不到在迈尔斯的妻子和儿子与恩佐·法拉利之间不停地切换他们收听收音机的镜头,这太难表达他们的参与感了。”好吧,原来是技术问题。
“较真儿”心得
整体来看,《极速车王》的大部分情节还是尊重了历史事实,虽然免不了一些效果和艺术上的杜撰与升华,但这并不影响我们通过该影片去了解那个年代两大车企巨头在赛场上的硬碰硬。在《极速车王》的故事发生之后,有着雄厚资金实力的福特逐渐在勒芒赛场站稳了脚跟,由于后来比赛规则的更改,资金紧张的法拉利最终选择退出。不过每一代王朝的更迭,总会伴随着新的挑战者出现,那又是一段关于保时捷与福特的“龙虎斗”。我们也欢迎好奇的你,去探索上个世纪60年代末在勒芒赛场发生的另一段传奇故事。【传送门:庆祝保时捷917诞生50周年,车迷大型研学会】
相关tag:福特gtmkii
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13540901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