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文图斯足球俱乐部创立于什么时候到目前为止有哪些辉煌战绩 ♂
尤文图斯足球俱乐部创立于什么时候到目前为止有哪些辉煌战绩
- 尤文图斯是哪国的球队
- 尤文图斯足球俱乐部创立于什么时候到目前为止有哪些辉煌战绩
- 尤文图斯是哪个国家的俱乐部
- 尤文图斯是哪个联赛
- 尤文图斯是什么
- 尤文图斯是哪个城市的球队
- 尤文图斯以前不是挺强的吗
- 尤文图斯的英文简称是什么
- 尤文图斯是什么意思
- 意大利,巴塞罗那,尤文图斯的死敌分别是是哪个队
尤文图斯足球俱乐部(Juventus Football Club S.P.A)成立于1897年11月1日,是意大利国内历史最为悠久的俱乐部之一,也是夺得意大利足球甲级联赛冠军最多的球队,同时,尤文图斯足球俱乐部还是历史上第一个实现三大杯(欧洲冠军联赛、欧洲联盟杯、欧洲优胜者杯)“大满贯”的俱乐部。
尤文图斯足球俱乐部成立于1897年11月1日,是意大利国内历史最为悠久的俱乐部之一。
【11-12赛季:一雪前耻,重新崛起】2006年尤文图斯因“电话门”事件降入乙级联赛,斑马军团一直在等待复苏的机会。重回意甲后,尤文图斯状态也起伏不定。尤其09-10、10-11连续两个赛季位列意甲第7名,对球队士气产生了极大影响。在关键时期,尤文图斯迎来了新帅孔蒂。在孔蒂的改造下,这支新尤文展现出了绝对的竞争力,最终以单赛季不败的成绩提前一轮夺得意甲冠军。这座奖杯对尤文而言非常重要,不仅一雪前耻,还是俱乐部重新崛起的标志。
【12-13赛季:完美卫冕,新秀登场】尽管尤文图斯上赛季以不败战绩夺得意甲冠军,但整个过程并不是太让人信服。首先,当时的尤文图斯没有欧冠任务,可以将主要精力都集中在联赛上。其次,尤文图斯进攻乏力,收获了15场平局,赢球场次不如AC米兰多。但新的赛季,孔蒂在进一步熟悉球队、巩固战术体系之后,斑马军团显然具备了更强的竞争力。尤文图斯前10轮拿下9胜1平的出色战绩,奠定了积分榜榜首的位置。
【13-14赛季:三夺意甲,稳步前进】两连冠的尤文图斯无疑是意甲夺冠热门,尤其锋线引进略伦特以及特维斯之后,进攻实力更是大增。在孔蒂的442阵型中,博格巴与皮尔洛搭档的中场组合可谓非常强势,能控制球权亦能向前制造威胁,尤文整体的发挥也非常稳定,对阵中下游球队基本能保证全取三分。
【14-15赛季:阿莱格里,犹如神人】一名意大利教练离去,另一名意大利教练到来。2014年,阿莱格里接替孔蒂成为尤文图斯新帅,他不仅要带领班马军团继续在意甲保持领先的态势,还要在欧冠赛场获得新突破。阿莱格里选择用成绩说话——38场比赛26胜9平3负,尤文最终积87分连续四年夺得意甲冠军,并领先第二名的罗马多达17分。
【15-16赛季:阵容换血,仍然强势】上赛季欧冠决赛不敌巴萨后,尤文在新的赛季阵容迎来大换血。在赛季初期,尤文的状态并不理想,甚至一度跌入保级区。阿莱格里还在处于调整阶段,尤文还没有找到合适的阵型,而新球员显然也正适应着意甲联赛。随着赛季的深入,熟悉的尤文终于回来了,取得了一波25胜1平的战绩,最终提前4轮夺冠,连续五年捧得意甲奖杯。值得一提的是,尤文在38场比赛中仅丢20球,展示了出色的防守实力,同时尤文门将布冯以974分钟打破罗西保持的不失球时间纪录(929分钟)。
【16-17赛季:鼎盛尤文,意甲之王】尽管在2016年的夏天,尤文损失了博格巴与莫拉塔两位实力出众的年轻球员,但也引进了伊瓜因与皮亚尼奇,保证球队仍然具备一定的即战力。此前意甲曾有三支球队创造过五连冠的纪录,但是在三次冲击六连冠的征程中都无疾而终,阿莱格里志在助尤文成为在意甲历史上第一支完成六连冠伟业的球队。
【17-18赛季:惊险夺冠,傲视欧洲】毫无疑问,这是尤文近些年最困难的一次夺冠,亦是意甲近些年最激烈的一个赛季。17-18赛季的意甲联赛,一度出现四强争冠的格局,尤文意甲霸主的地位面对着很多威胁。但随着罗马、国际米兰在多线作战下陆续掉队之后,那不勒斯与尤文之间的竞争一直持续到倒数第二轮才分出胜负。
2018年5月14日,尤文客场战平罗马之后,提前一轮取得意甲冠军,实现了七连冠的伟业,并追平了由里昂保持的欧洲五大联赛连续夺冠纪录。4天之内斑马军团连续在罗马奥林匹克球场赢得意大利杯、意甲冠军,创造连续四个赛季赢得双冠王的奇迹。作为队内头号射手,迪巴拉在意甲攻入22粒进球,多次在关键时刻挽救球队。同时,道格拉斯-科斯塔在阿莱格里手下也表现神勇,在联赛交出12次助攻。连续七年夺得意甲冠军的尤文,足以傲视整个欧洲。
是意大利的足球俱乐部。
尤文图斯足球俱乐部(Juventus Football Club S.P.A)成立于1897年11月1日,是意大利国内历史最为悠久的俱乐部之一。
截止2019年,尤文图斯足球俱乐部共夺得35个意大利甲级联赛冠军,是夺得意甲冠军最多的球队 ,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实现三大杯(欧洲冠军杯、欧洲联盟杯和欧洲优胜者杯)“大满贯”的俱乐部。
扩展资料:
1998年4月26日,尤文图斯1-0击败国际米兰,最终夺得1997-98赛季的意甲冠军。可惜的是在欧冠决赛惜负皇马屈居亚军,连续第二年无缘欧冠奖杯。
2001-02赛季,欧洲冠军杯在形势有利的情况下再次发挥失常,第二阶段被淘汰。意大利杯决赛败于帕尔马。但在2002年7月,击败帕尔马赢得俱乐部历史上第3座意大利超级杯。
2005年3月战胜罗马的比赛,让他们看到了提前获得联赛冠军的希望,不过在欧洲冠军联赛中遗憾的失利,让斑马军团士气大降,但凭借皮耶罗倒钩助攻特雷泽盖,在圣西罗全取3分,所以尤文图斯最后还是以领先AC米兰7分的优势拿到意甲冠军。
2015-16赛季,尤文以4000万的转会费引进了保罗·迪巴拉。在这一年中,尤文图斯再次完成了意甲联赛和意大利杯的双冠王伟业
2019年4月21日0时,2018-19赛季意甲第33轮,尤文图斯坐镇安联竞技场2比1战胜佛罗伦萨。米伦科维奇率先破门,桑德罗头球建功,基耶萨两度击中门柱,C罗迫使佩泽拉打入乌龙球,尤文提前5轮赢得意甲冠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尤文图斯
尤文图斯是意大利足球甲级联赛的球队,属于历史悠久的三只意大利球队之一,其它的两只球队是米兰和国际米兰。
意大利甲级联赛足球俱乐部,成立于1897年11月1日。球队主场都灵安联体育场,截至2020年共夺得36个意甲冠军、7次意大利超级杯冠军、13次意大利杯冠军、2次欧洲冠军杯冠军、3次欧洲联盟杯冠军、2次欧洲超级杯冠军、1次欧洲优胜者杯冠军、2次丰田杯冠军。母公司是意大利最大的私营工商业集团--EXOR集团。拥有者阿涅利家族,现任主教练安德烈.皮尔洛,队长吉奥吉奥.基耶利尼。球衣广告Jeep,球衣供应Adidas,队服颜色黑白、队名Juventus F.C。
意大利都灵市。
尤文图斯足球俱乐部是一家位于意大利皮埃蒙特大区都灵市的足球俱乐部,成立于1897年11月1日,是意大利国内历史最为悠久的俱乐部之一。
在俱乐部的历史上,尤文图斯曾几次更换总部地点。1898年,尤文图斯总部起初在蒙特维吉奥大街办公。随后,尤文图斯总部还在皮亚齐大街4号(1899年),加佐梅特罗大街14号(1900年至1902年)。
自从2001年1月份开始,尤文图斯总部再次扩编职员,将俱乐部总部搬迁到都灵的费拉里斯大街32号一栋典雅端庄的建筑物中,俱乐部的各个部门就在这座四层小楼内办公。
扩展资料:
截止2019年,尤文图斯足球俱乐部共夺得35个意大利甲级联赛冠军,是夺得意甲冠军最多的球队,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实现三大杯(欧洲冠军杯、欧洲联盟杯和欧洲优胜者杯)“大满贯”的俱乐部。
尤文图斯在欧洲足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欧洲乃至世界上最为成功球会之一。
1984-85赛季和1995-96赛季获得欧洲冠军杯冠军;
1976-77、1989-90、1992-93获得欧洲联盟杯冠军;
1983-84获得欧洲优胜者杯冠军;
1985、1996获得欧洲超级杯冠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尤文图斯足球俱乐部
是的,以前的尤文图斯很强,在意甲是无敌的存在,但是近几年球队引援不好,球队的新老接替没有处理好,导致战绩不佳。
尤文图斯的英文简写为JUV 或 FCJ。
尤文图斯足球俱乐部(Juventus Football Club S.P.A)成立于1897年11月1日,是意大利国内历史最为悠久的俱乐部之一,是马西莫-达泽里奥高中的学生们成立的。
因为当时参与球队的大部分都是年轻人,所以后来叫尤文图斯(拉丁文中尤文图斯是年轻人的意思)。于1905年获得意大利全国性冠军。
俱乐部的第一位主席是恩里克-坎法里,最初的主场是在阿尔米广场,球队最初身穿粉红色球衣。三年后,球队穿上源自诺丁汉的黑白球衣。1905年,在战胜热那亚和米兰后,尤文图斯赢了俱乐部历史上第一个冠军。
截止2018年,尤文图斯足球俱乐部共夺得36个意大利甲级联赛冠军,是夺得意甲冠军最多的球队,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实现三大杯(欧洲冠军杯、欧洲联盟杯和欧洲优胜者杯)“大满贯”的俱乐部 。
扩展资料
在意大利,人们习惯于把尤文图斯称为“黑白球队”,而在遥远的中国更通俗的称呼是“斑马军团”。
尤文图斯传统上的主场球衣是黑白直间衫及黑色短裤(但过去十年改为白色短裤)。其实球队最初是采用桃红色为球衣颜色并加上一条黑色领带,当决定向供应商订制球衣时,供应商误将英格兰球队诺士郡的球衣寄给尤文图斯,最后尤文图斯“将错就错”采用黑白色直间为球衣颜色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尤文图斯足球俱乐部
尤文图斯足球俱乐部(JuventusF.C.)是一家位于意大利皮埃蒙特大区都灵市的足球俱乐部,成立于1897年11月1日,是意大利国内历史最为悠久的俱乐部之一。
截至2020年,尤文图斯足球俱乐部共夺得36个意大利甲级联赛冠军,是夺得意甲冠军最多的球队,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实现三大杯(欧洲冠军杯、欧洲联盟杯和欧洲优胜者杯)“大满贯”的俱乐部。尤文图斯在欧洲足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欧洲乃至世界上最为成功球队之一。
扩展资料:
2020年1月6日,在2019-20赛季意甲联赛第18轮尤文图斯主场4-0战胜卡利亚里足球俱乐部的比赛中,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成为首位在意甲上演帽子戏法的葡萄牙球员,也是第2位在英超、西甲、意甲都上演过帽子戏法的球员。
3月29日,以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和总教练萨里为首的全队成员,同意自3月起暂时停领薪水四个月,协助球员度过新冠肺炎带来的难关,替球队省下9000万欧元。6月29日,尤文图斯以最高8200万欧元的转会价格签约阿图尔,双方签约5年,阿图尔的年薪为520万欧元。6月30日,焦尔焦·基耶利尼与詹路易吉·布冯与尤文图斯续约一年,新合同至2021年6月30日到期。
7月27日,意甲第36轮尤文图斯主场2比0击败桑普多利亚,提前两轮夺得意甲9连冠。欧冠1/8决赛中对阵里昂,两回合2-2与其战平,但因客场进球的劣势被淘汰出局。当晚俱乐部宣布与主教练萨里解约。
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4位诗人的合称诗歌的南宋( ) ♂
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4位诗人的合称诗歌的南宋( )
- 中兴四大家
- 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4位诗人的合称诗歌的南宋( )
- 赵孟頫属不属于中兴四大家
- 中兴四大家的简介
- 什么是南宋四大家(中兴四大家),名词解释
- 中兴四大家为什么是杨万里等人并称
南宋四大家(中兴四大家):南宋四大家,又称“中兴四大家”,指的是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这四大家虽然早期曾受江西诗派影响,但除尤袤外,其他三人均能跳出江西诗派的樊篱,自创面目。
南宋四大家,又称中兴四大诗人。
1、陆游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
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
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2、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
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登进士第,历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开禧二年(1206年),杨万里病逝,年八十。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3、范成大
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字至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名臣、文学家。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
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范成大登进士第,累官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乾道三年(1167年),知处州。乾道六年(1170年)出使金国,不畏强暴,不辱使命,还朝后除中书舍人。
乾道七年(1171年),出知静江府。淳熙二年(1175年),受任敷文阁待制、四川制置使。淳熙五年(1178年),拜参知政事。
晚年退居石湖,加资政殿大学士。绍熙四年(1193年)逝世,年六十八。累赠少师、崇国公,谥号“文穆”,后世遂称其为“范文穆”。
4、尤袤
尤袤(mào)(1127年4月2日—1194年),字延之,小字季长,号遂初居士,晚号乐溪、木石老逸民,常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藏书家。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
公元1148年(南宋朝绍兴十八年戊辰)举进士。初为泰兴令。孝宗朝,为大宗正丞,累迁至太常少卿,权充礼部侍郎兼修国史,又曾权中书舍人兼直学士。光宗朝为焕章阁侍制、给事中,后授礼部尚书兼侍读。逝世后谥号“文简”。
扩展资料:
人物成就:
1、陆游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具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词与散文成就亦高,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谓其词“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有手定《剑南诗稿》85卷,收诗9000余首。
又有《渭南文集》50卷(其中包括《入蜀记》6卷,词2卷)、《老学庵笔记》10卷及《南唐书》等。书法遒劲奔放,存世墨迹有《苦寒帖》等。
2、杨万里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
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3、范成大
范成大素有文名,尤工于诗。他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
其作品在南宋末年即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到清初影响更大,有“家剑南而户石湖”的说法。著有《石湖集》、《揽辔录》、《吴船录》、《吴郡志》、《桂海虞衡志》等。
4、尤袤
尤袤的成就在于他的诗歌创作。元朝的方回曾谈到,南宋“中兴以来,言诗者必曰尤、杨、范、陆”。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并称为南宋四大诗人。
可惜,尤袤的大量诗稿和其他著作以及三万多卷藏书,在一次火灾中全被焚毁。见到的他的五十九首诗是由他的清朝后裔尤侗从一些方志、类书中搜集到的。
从这些残留诗篇的思想内容上看,尤袤与陆、杨、范三位诗人一样,都对当时南宋小朝廷一意偏安、屈膝投降流露出不满的情绪,对山河破碎、人民遭受异族压迫是十分忧愤的。
尤袤曾把家藏书籍“汇而目之”编成了《遂初堂书目》一卷。这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版本目录,对研究中国古籍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遂初堂书目》把图书分成四十四类,从这本书目中可看出,尤袤的藏书包括经、史、子、集、稗官小说,释典道教、杂艺、谱录等等的内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尤袤十分重视收藏本朝书籍,约占他所收藏史籍总数的三分之一。他收藏的北宋《国史》,九朝具备,北宋《实录》不仅齐全,而且有多种版本。可惜尤袤藏书在他逝世后因宅第失火,焚之一炬。仅留下《遂初堂书目》一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宋四大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范成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陆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万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尤袤
摘要
赵孟頫不属于中兴四大家哦。中兴四大家是:中国南宋前期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四位爱国诗人的合称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0-22
赵孟頫属不属于中兴四大家
很高兴为您服务
赵孟頫不属于中兴四大家哦。中兴四大家是:中国南宋前期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四位爱国诗人的合称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到亲哦,祝您生活愉快!麻烦帮忙点亮五星!感谢您
中兴四大诗人,又称南宋四大家,中国南宋前期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4 位诗人的合称。当时杨、陆的声名尤著。尤袤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少;杨、范虽比不上陆游,但各有特色。杨万里一反江西诗派的生硬槎桠 ,创立了活泼自然的诚斋体。杨万里、陆游流传下来的作品,数量之多是惊人的。中兴四大诗人代表了宋代诗歌第二个最繁荣的时期。 杨万里有《诚斋集》,范成大有《范石湖集》,陆游有《陆放翁集》传世。
中兴四大家,中国南宋前期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4位诗人的合称,又称南宋四大家。他们能摆脱江西诗派的牢笼,写出思想、艺术各有特色的作品,影响很大代表了宋代诗歌第二个最繁荣的时期。
当时杨、陆的声名尤著。尤袤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少;杨、范虽比不上陆游,但各有特色。杨万里一反江西诗派的生硬槎桠 ,创立了活泼自然的诚斋体。
杨万里、陆游流传下来的作品,数量之多是惊人的。中兴四大诗人代表了宋代诗歌第二个最繁荣的时期。 杨万里有《诚斋集》,范成大有《范石湖集》,陆游有《陆放翁集》传世。
扩展资料:
陆游的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范成大的作品在当时即有显著影响,到清初则影响尤大,有”家剑南而户石湖“(”剑南“指陆游《剑南诗稿》)之说。
其诗风格轻巧,但好用僻典、佛典。晚年所作《四时田园杂兴》(60首)是其代表作,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谓之”也算得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他同时还是著名的词作家,或许还可说是一位地理学家。
中兴四大家,也称中兴四大诗人,。他们是中国南宋前期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四位诗人的合称,又称南宋四大家。
中兴四大家
尤金奈达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求原句及页数,谢谢 ♂
尤金奈达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求原句及页数,谢谢
- 尤金奈达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求原句及页数,谢谢
- 关于尤金奈达的一段话 求原文
出处: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 尤金奈达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Chapter 7,Language and Culture,第82页,第一句
For truly successful translating,bilingualism is even more important than bicuturalism,since words only have meanings in terms of the cultures in which they function.
Brief Biography of Eugene Nida
A look at the proliferation of Christian s criptures over the last fifty years of the 20th century reveals that millions of people worldwide gained access to the s criptures in ways that would previously not have been thought possible.?
In large measure, this came as a result of an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languages where translation was carried out and the revolution that was taking place in the field of Bible translation. As new resources became available, new methods of translating were taught, and translators were better trained, Bible readers across the globe benefited from translations that were clear, understandable, and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texts.
While the Bible translation revolution used several great minds to attain the prominence it now receives, one name stands out as a pioneer and champ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theory and praxis, that of Eugene A. Nida.
Born on November 11, 1914, in Oklahoma City, OK, Eugene Nida and his family moved to Long Beach, California when he was 5 years old. He began studying Latin in high school and was already looking forward to being able to translate s cripture as a missionary. By the time he received his Bachelor抯 degree in 1936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he was well on his way. Having earned his degree in Greek, summa cum laude, he enrolled in the Summer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SIL) and discovered the works of such linguists as Edward Sapir and Leonard Bloomfield.?Nida then pursued a Master’s degree in Greek New Testament at 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In 1941 he began a Ph.D. in Linguist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d completed it in two years.?His dissertation, A Synopsis of English Syntax?was, at that time, the only full-scale analysis of a major language according to the 搃mmediate constituent?theory.?
The year 1943 was a busy爋ne for Eugene Nida. In addition to completing his Ph.D., he was?ordained in the Northern Baptist Convention. He married Althea Nida, nee Sprague, and joined the staff of the American Bible Society (ABS) as a linguist. Although his initial hiring was experimental, Nida was made Associate Secretary for Versions from 1944-46, and from then until he retired in the 1980抯, he was Executive Secretary for Translations.?
Upon joining the ABS staff, Dr. Nida immediately set out on a series of extended field trips in Africa and Latin America. On these visits he worked with missionary translators on linguistic problems, and searched for potential indigenous translators, often using his SIL connections.?These site visits led him to see that his most important role for ABS Translations’ interests would not be limited to checking translations for publication, but of educating translators, and providing them with better models, resources, training, and organization for efficiency.?This he managed to do through on-site visits, teaching and training workshops, and through building a translations network and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that became the global United Bible Societies Translations Program through which work in hundreds of indigenous languages is constantly in process around the world.
Nida was determined to produce a theory that would foster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of the Good News across all kinds of cultural and linguistics barriers. A prolific writer, his book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Brill, 1964), and lat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Brill, 1969, with C.R. Taber) helped him achieve this objective.
These two very influential books were his first book-length efforts to expound his theory on what he called dynamic equivalence translation, later to be called functional equivalence.?How significant, revolutionary, and convincing this new approach proved to be can be seen in the fact that hundreds of Bible translations have now been effectively carried out with this methodology.?In essence, this approach enables the translator to capture the meaning and spirit of the original language text without being bound to its linguistic structure.
His 1986 publication, with Jan de Waard, 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Nelson) is the summative explication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ranslation.?Over the years his many other books and articles covered such important subjects as exegesis, semantics and discourse structure, and a thorough semantic analysis of the vocabulary of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Nida and Louw, The Greek-English Lexicon of the New Testament based on Semantic Domains (UBS, 1988).
Nida抯 work with indigenous language translations had shown that in order to reach people who bring no prior knowledge to their encounter with the Bible, the translation needs to place the highest priority on clear communication in easily understood language and style.?Thus,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ranslator William Wonderly, a Spanish New Testament, called the Versi髇 Popular, a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was published in 1966.
At almost the same time, the Good News Bible New Testament, Today抯 English Version (TEV),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Robert G. Bratcher, a Nida colleague, was published.?Both of these books were enormously successful publications, with sales in dozens of millions even before the Bible editions were published in 1976.
The success of these translations led to many churches endors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approach for clarity of communication of the message of the Bible.?In 1968, the United Bible Societies (UBS) and the Vatican entered into a joint agreement to undertake hundreds of new interconfessional Bible translation projects around the world, using functional equivalence principles.?Again, Nida was one of the principals on this collaborative work.
A scholar, teacher, leader, influencer, conceptualizer, innovator, and influential theoretician, Eugene A. Nida is very possibly unsurpassed in the history of the Bible Society movement in terms of global impact.?His work, his organization, his ideas and the organization he put into place represent a watershed for the movement and for Bible translation. Thanks to him, the world of Bible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has been enriched and challenged into an exciting field of study and discourse.
Retired since the early 1980s, Dr. Nida currently lives in Brussels, Belgium.
相关tag:尤金奈达英文名
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1354090129@qq.com
尤金奈达提出的翻译步骤(奈达先生的翻译原则是什么) ♂
尤金奈达提出的翻译步骤(奈达先生的翻译原则是什么)- 奈达先生的翻译原则是什么
-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有哪些
- 奈达的翻译理论内容是什么啊
- 浅析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以商业信函的翻译为例
- 奈达翻译理论的应用与发展引言怎么写
- 翻译有哪些理论
- 哪位专家总结了翻译理论
-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是什么
这难道是我的同学...
我们最近就在纠这个人的理论...应该是这些个人的理论...
奈达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他对翻译所下的定义: 所谓翻译, 是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 首先是意义, 其次是文体。这一定义明确指出翻译的本质和任务是用译语再现源语信息, 翻译的方法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同时这一定义也提出了翻译的四个标准: (1) 传达信息 (2) 传达原作的精神风貌; (3) 语言顺畅自然, 完全符合译语规范和惯例; (4) 读者反应类似。要达到这四个标准, 内容和形式之间就会发生矛盾。奈达认为信息对等优于形式对应。他主张从译文接受者角度, 而不是从译文形式角度来看待翻译, 要实现动态对等。动态对等就是译文的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要基本等同于原文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所以判断译文质量的标准最终基于三个方面: 能使接受者正确理解原文信息; 易于理解; 形式适当, 吸引接受者。
要看英文的,你就去看principles of correspondence。 formal equivalence和dynamic equivalence, 就是其核心内容。
1、第一,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然而两种语言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文化可能有类似的因素,但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完全展现原文文化内涵的完美的翻译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译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
2、第二,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
3、第三,如果形式的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的语义和文化,可以采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来解决文化差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
扩展资料
功能对等理论由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的尤金·奈达提出的,被看作电影字幕翻译的重要理论依据和衡量标准。 “功能对等”原则未在翻译中用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
功能对等原则关注的不再只是原文、译文,而更加关注译文读者,即读者对译文信息的领悟和反应,力求使译文读者和译文的关系与原文读者和原文的关系相一致。译文要求在最大限度上再次呈现语言形式、意义、风格和文化内涵等方面与原文相吻合。
按照奈达的定义,“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风格)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其中,“对等”是核心,“最切近”和“最自然”都是为寻找对等语服务的。奈达从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的观点出发,认为必须以读者的反应作为衡量译作是否正确的重要标准。翻译要想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必须使译文从信息内容、说话方式、文章风格、语言文化到社会因素等方面尽可能多地反映出原文的面貌。他试图运用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建立起一套新的研究方法。他根据转换生成语法,特别是其中有关核心句的原理,提出在语言的深层结构里进行传译的设想。 奈达提出了词的 4 种语义单位的概念,即词具有表述事物、事件、抽象概念和关系等功能。这 4种语义单位是“核心”,语言的表层结构就是以“核心”为基础构建的,如果能将语法结构归纳到核心层次,翻译过程就可最大限度地避免对原语的曲解。
这是一篇非常理论难啃的文~可以直接跳到文末读一读,哈哈哈哈哈哈哈╭(╯ε╰)╮
翻译理论家简介
尤金·A·奈达 Eugene A.Nida,翻译理论家。1914年11月11日,出生于美国俄克拉何马市。2011年,8月25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与世长辞,享年96岁。
功能对等理论 是美国翻译家 尤金奈达 提出的翻译理论,其定义是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ce to the source language(在目的语中产生与源语最贴切的自然对等)从而再现源语的文化。 功能对等这个概念是奈达在提出动态对等和形式对等后提出来的,其定义与动态对等并无实质区别,只是强调了“功能”这一概念。
与形式对等不同的是,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的是目的语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应该与源语读者对源语文本的反应一致。译者应努力追求同时体现原文语义和原文文化两个目标,若原文意义和文化无法得兼,则舍弃形式,通过改变原文形式来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若舍弃形式也无法达到目的,那么我们只能通过“重创”来实现,即将源语文章的文化内涵用译语的词汇来阐述和说明。
我们现在划重点!
奈达提出了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而功能对等和动态对等差不多,可以放在一起,形式对等强调的是原文的形式特征被一成不变地复制到目的语文本,尽量再现原文的形式与内容(主要通过语法单位、用词的一致性体现)。
我们今天讲的是 功能对等,即用与源语最贴切的自然对等再现源语的文化。
简化一下功能对等的定义,用与源语最贴切的自然对等再现源语的文化,其实就是要追求自然的表达,而要做到自然的表达,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 五个因素 : 1)word classes词性
2)grammatical categories 语法范畴
3)semantic classes 语义范畴
4)discourse types 语篇类型
5)cultural contexts文化背景从而实现自然的表达(natural expression)
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实现3)语义对等,再现5)原文文化背景
做笔记:功能对等=追求自然表达=考虑五个因素=实现语义对等和再现原文文化
这里我将通过一则商业信函的翻译,讲解语义对等、句子层面上的对等和原文文化背景的体现
语义对等就是在翻译时把意义放在第一位 ,这是无可厚非的,由于存在不同语言文化的差异,所以语义对等往往需要通过语义上的调整得以实现。
商务英语的翻译非常讲究词汇意义的准确翻译,其特点是大量使用专业术语 ,译文中的on the attached slip恰当翻译成了“附件”, me翻译成了“本公司” 而不是“我,”firm翻译成了“公司”而不是“商行”或者“市场”, 这些准确翻译有利于实现语义上的对等。
光有语义对等还不够, 在商务信函中往往会出现很多结构复杂的句子,这时候译者需要理清原文结构,在译文中以适当结构翻译出来。
仍以本句为例,如果按照原文的语法结构(主谓宾+by引导方式状语+named做firm的后置定语)翻译,则会译成:你会让我心怀感激,通过…。
这样不符合句子层面上的对等。因为 汉语习惯是将背景放前面,主要事情放后面。
译文中的“有幸”、“不胜感激”都是汉语书面语中的“敬语”,体现了汉语的文化背景,也符合用与源语最贴切的自然对等再现源语的文化这一要求。
我很久以前写的一篇小文章,发出来分享一下~
? ? ? ? ? ? ? ? ? ? ? ? ? ? 尤金 奈达
参考资料:
《中外翻译理论教程》 黎倡抱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马会娟
欢迎关注~不定期更新翻译相关的文章!╭(╯ε╰)╮
尤金·奈达一生致力于从事《圣经》翻译,首次将翻译与其它学科结合起来,进行跨学科研究。奈达对翻译的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描写语言学阶段、交际学阶段和符号学阶段。
在描写语言学阶段,奈达的翻译理论主要以语言学为基础,在句法、词法层面上进行翻译研究;在交际学阶段,奈达创立了翻译研究的交际学派,提出“翻译是一门科学”;在符号学阶段,奈达基于社会符号学提出语言语社会文化相互联系,二者密不可分,提出翻译的最终目的是让译文读者从译文中获得像原文读者从原文中获得的感受。奈达最著名的理论当属“动态对等”,即“功能对等”理论。
一 功能对等理论
1964年,奈达在《翻译科学探索》一书中首次提出“动态对等”。他认为,“在动态对等中,译者关注的并不是源语信息和译语信息的一一对应,而是一种动态的关系,即译语接受者和译语之间的关系应该与源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随后,因“动态”一词含义模糊,容易引起误解。1986年,奈达在其著作《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中将“动态对等”这一概念转换为“功能对等”。
传统的翻译理论聚焦于“直译”“意译”的争论,这些问题都是在翻译实践中提出的具体问题。而奈达则着重于翻译的功能用途,强调翻译应该结合语言学和文化背景,其理论打破了不同语言之间形式结构差异所造成的束缚,强调翻译的交际作用,让翻译为译文读者服务,按照译文是否能让读者看得懂、理解作为译文的评价标准。
1)摆脱传统词性束缚
一谈到词性,我们脑海中就浮现出一套根深蒂固的语法规则。我们对这些语法规则如数家珍,熟练掌握。受英语语法结构的影响,有人会将She was ably assisted译成“她被鼎力地帮助了”因为ably作为副词,修饰了assist这一动词。将Her sweet face gets everyone’s attention译成”她的甜美的脸蛋得到了大家的注意。” 像这种例子数不胜数,英语语言学习者不敢违反语法规则。但是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应该严格遵守语法规则的条条框框,还是应该突破这些规则的束缚,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学会变通才是翻译的真谛。因此,在上下文允许的情况下,将She was ably assisted译成“她得到了鼎力相助“,将Her sweet face got everyone’s attention译为“她长相甜美,受到了大家的关注”会不会更合适些?这也为我们常用的词性转换法提供了依据。
2)采用核心句以及句子转换来克服句法障碍
奈达认为一个有经验的译者往往能将源语中错综复杂的句式分解为目标语中易于理解的简化句式,奈达引用了早期转换生成语法中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概念,但是并没有完全照搬过来,而是引用了其核心句的(kernel sentences)的概念。例如,There are some serious things I want to talk to my students who stand on the narrow entrance which leads to the playground under maintenance. 这句话的结构是典型的英语句法结构,和中文表达完全不同,但是只要将这个复杂的句子简化为数个核心句或者近似核心句的句子,就更容易被读者接受了。
(1) There are some serious things.
(2) I want to talk (some serious things) to my students.
(3) My students stand on the narrow entrance.
(4)The entrance is narrow.
(5) The narrow entrance leads to the playground under maintenance.
将上面这一长句分解为5个核心的简单句之后,它便成为了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理解的句型。人们往往在核心句这一方面交流起来没有太大困难。奈达认为一个成熟的译者在传递原文信息时,常常会在心中将一个错综复杂的句子分解成一个个简单的核心句。之后便到了重组句子这一步,译者将这些核心句以译入语的句法特点自然地衔接起来。
二 不足
1)受众基础不同,相同反应无标准
读者反应论是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中的核心思想,该理论表示评价译文的重要途径之一是译文读者阅读原文后对原文作者所示信息的反应。且与原语读者对比,反应是否一致。读者反应论主要是针对《圣经》翻译提出的,目的是传播基督教。其受众主要是来自非洲、亚洲等一些落后区域,范围较小。所以期望《圣经》译本的读者与原作读者反应相同是十分必要也是可以达到的。但是,一般情况下,译作的目标读者所包含的范围非常之大,而他们的思想观念,文化背景都不尽相同,让如此庞大的群体对译作产生相同的反应,实在不太现实。而且,“相同”要以何种反应为标准呢?这都是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注重翻译中意义的转化
奈达将翻译定义为: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ce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奈达认为翻译中首先要重现原文中的意义,其次才是形式。一般译文读者的信道接受力会大大小于原文读者的信道接受力。特别是如果原语和译语分属于不同语系和不同文化,情况更是如此。”翻译连接不同语言中的信息,把信息在另一语言中再现出来,由于各种语言的语法体系、文化背景、表达习惯都不尽相同,为了传达原文中完整意义,让目标读者做出与原语读者相同的反应,不得不抛弃形式上的对等,将信息解释清楚。对于传递信息的文本来说,这种翻译策略影响不大,但是对于诗歌、歌词等强调形式美的文体来讲,若不注重形式上的对等,则会失去原文所含的意境与美感。
1、释意理论:就是提出三角形翻译过程的假设,认为翻译对象应该是源语信息的意义而不是语言外壳。
2、认知负荷模型理论:由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认知心理学家约翰·斯威勒于1988年首先提出,它以Miller等人早期的研究为基础。
3、思维适应控制模式理论:任何熟练行为都要求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
4、信达雅:“信”“达”“雅”它是由我国清末新兴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的,通俗的讲,译文要符合汉语言的特点,注重一句话的完整性,即内容、结构、文采,也就是内容的准确性,语法结构的顺畅,语言载体的文采文学性。
机器翻译面临的问题
机器翻译的质量要达到“信、达、雅”的程度依然艰难;机译质量是机译系统成败的关键。中国数学家、语言学家周海中曾在论文《机器翻译五十年》中指出:
要提高机译的质量,首先要解决的是语言本身问题而不是程序设计问题;单靠若干程序来做机译系统,肯定是无法提高机译质量的;
另外,在人类尚未明了人脑是如何进行语言的模糊识别和逻辑判断的情况下,机译要想达到“信、达、雅”的程度是不可能的。这些都是制约机译质量提高的瓶颈。
著名的翻译理论有:
严复的“信 达 雅”
克里斯蒂娜·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ism)”
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functional equivalence)”
克特福德“语言学观”
巴斯奈特“文化转向说”
傅雷的“传神”——针对文学翻译
现代常见的“忠实、通顺”等著名的翻译理论。
口译最有影响的三大理论是:?
-
释意理论。就是提出三角形翻译过程的假设,认为翻译对象应该是源语信息的意义而不是语言外壳。
-
认知负荷模型理论。这个有很强操作性。
-
思维适应控制模式理论。任何熟练行为都要求将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转化为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是指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
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尤金·A·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
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语言学家尤金·A·奈达(Eugene Nida)于1969年提出,奈达是一位著名的结构主义语言大师,本身也是有重要地位的语言学家,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但这位在学术界赫赫有名的人物,偏偏远离学术重镇,默默地在美国圣经协会供职半个多世纪。
特点
如按照英汉两种语言字面上的对等来翻译,原句译为“他靠传染来思维,像感冒一样获得思想”,这样,原文的真正意义就无法清楚地表达。??
事实上,在汉语中很难找到一个完全与英文对等的句型来表达同样的内涵。于是,译者将源语的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的表层结构,即用目的语中相应的词汇直接说明、解释原文的内涵,以使译文读者更易接受译作。??
标签:the 翻译 in 对等 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