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驾广汽埃安AION LX,动力非常猛,行李空间不大
成立于2017年的广汽新能源,在2020年更名为广汽埃安。据说,新名称代表着它的发展方向——高端与智能。目前,广汽埃安在售车型包括2款紧凑型轿车、1款紧凑型SUV和1款中型SUV。日前,我感受了一下它们当中定位最高的——AION LX(图片|配置|询价)双电机四驱版。
AION LX是一款中型SUV,动力分为单电机前驱和双电机四驱,我试驾的是后者,具体名称是2022款Plus 80D旗舰版,指导价33.96万元。既然价格如此昂贵,想必在性能、配置、内饰等方面,也应该有着不错的表现。那么,究竟是不是这样呢?
首先看看外观。
前脸较为醒目的,是下方的银色饰条,一方面与车灯相呼应——LED车灯具备自动启闭和自适应远近光功能;另一方面为进气格栅起到了很好的点缀作用——电动车也需要进气,比如给电池降温之类的。
长、宽、高分别为4835×1935×1685毫米,轴距2920毫米,底盘离地间隙150毫米,整备质量2220千克,最大设计质量2720千克,也就是说,它的最大承载能力是500千克。按照轿车标准,这个数值没毛病——5人、每人75千克,再加上100千克行李,总共475千克。
车身轮廓线、尾窗上方的尾翼,与凸起的尾灯和银色下护板,共同营造出较强的运动的氛围,使后半部分的运动感,看上去更强烈一些。同样营造这种氛围的,还有环绕车身一周的黑色裙衬。
尾灯为贯通式,点亮后的效果挺不错,看上去颇为新颖。
轮圈为20英寸,轮胎规格245/5020,装车胎是米其林的浩悦四代,这款胎的主题是注重湿地性能与低噪音。
接下来看看内饰。
前端很简洁,好像一个白色的台面,上面放着一台电视——15.6英寸的中控屏。当然,如果您不喜欢白色内饰,担心过一阵会变脏的话,还有黑色内饰与棕色内饰可供选择。
内饰当中的绝大部分,都由软性材料所构成,但又不是特别软的那种,按了按,有点发泡材质的感觉。我不知道具体的内容,仅从表面看,包裹得很细致,还有精致的缝线做点缀,挺有档次感。
车门内饰板的手触部分,非常柔软,感觉很棒。
驾驶席面前的设计,属于时下电动车里比较常见的造型,并无新意。如果该车定位运动,就应该像燃油车当中的运动车那样,中控台朝向驾驶者,让视觉效果凸显一些个性。
方向盘使用真皮包裹,手感还不错。上下+前后的调节为电动,这个功能虽然不是很重要,但起码对得起它的价位。
方向盘上,左手按键用于仪表屏显示选择、语音控制和蓝牙电话,右手按键主要是驾驶辅助和音响控制。音量控制旋钮处于居中位置,副驾如果想操作音量,恐怕只能请驾驶者代劳。
仪表盘是个12.3英寸的液晶屏,具备4种界面,以下连续3张照片,是4种界面当中的前3种。
下图是第4种界面,用于开启导航之后的实景显示。对于路感不好的人来说,这个功能可能很有用处。
中控台只有2样东西,其一是中控屏,其二是出风口。
中控屏的尺寸为15.6英寸,下图是车机主页——左侧分别是导航选择、多媒体和收音机,右侧包括着车辆状况、时间、天气等,下部主要是空调控制。
以下连续2张照片,是车机各个功能的选择界面。常用的功能,比如多媒体、导航、电话和空调,也可以通过语音控制。
音响方面,配备的是10喇叭阿尔派音响,但我对音响有2个不满意,一是曲库内容,二是音质。自从越来越多的车取消CD,改成网络音乐之后,特别是有了语音控制之后,每次试驾,我都说同样一句话:请播放天鹅湖。由此出现的差异,非常巨大。有的车,不仅能播放多种版本,还能接下来继续播放与之风格接近的曲目;有的车,则只能播放一两首歌,且版本非常低劣。
中间平台比较宽,前端是手机无线充电,随后是挡位控制、功能键(驻车制动、驾驶模式、自动泊车、全景影像)和带有翻盖的双杯座,末端是中央扶手和储物盒。
其中,挡位控制是个旋钮,上车后踩下制动踏板,它就会自动升起,下车后过一会儿,又能自动收回。
中间平台的前端为悬浮式,它的下面有个比较深的储物槽,双USB接口与12伏电源,也藏在这里。
副驾驶前面的手套箱,容积不算大,且开启过程略显“生硬”。
带有照明的化妆镜自然不会缺席,但通过下图可以看出,该车顶部的材质是一种翻毛绒皮,显得很考究。在最近3个月试过的车里,我只在凯迪拉克XT5里见过它。
该车配备的是全景天幕——不是全景天窗。愿意晚上坐在车里看星空的人,大概会很喜欢这种配置。我生活在北京市区,基本上不可能获得这种享受,所以,看见它的第一担忧是“日光浴”。这担忧源自它没有遮阳帘。当然,它可能有其它遮阳方式,比如变光。根据以往经验,即使变光,骄阳烈日之下,也挺晒的——幸好试车那天是个阴雨天。
第三步,看看空间。
前排座椅不仅造型有特点,坐上去也很舒服。功能方面,具备电动调节、加热和通风。空间方面的具体尺寸是:宽1540毫米,高1010毫米,椅面进深530毫米。驾驶席高低可调,调节范围60毫米。
按理说,530毫米的椅面,已经够大了。可您的腿如果特长,对支撑不满意的话,可以把椅面做进一步扩展,往外拉40毫米。也就是说,椅面进深可由530毫米,增加至570毫米。
后排宽1490毫米,高1030毫米,椅面进深480毫米。宽度与高度都很不错,伸腿空间也还算宽裕——车内全长2050毫米,在中型车里,这已经是比较大的数字了。
即使在第5人的面前,空间也不错——中间位置椅面距离出风口310毫米,地板无凸起。
唯一略感遗憾的,是480毫米的椅面进深,比常见的500毫米稍微短一些。不过,它为右侧乘客单独预备了3个控制键——第1个是腿托抬起,第2个是副驾座椅椅背前倾,第3个是副驾座椅前移。看到这个功能令我有些吃惊,因为它通常出现在中大型或大型车里,也就是说,以后排为主的车才会具备。
后排座可以分段折叠,折叠方式为椅背往前放倒,折叠之后有些倾斜,没能做到全平,地板长度1580毫米,最大长度1950毫米。
单看行李厢,进深920毫米,最小宽度965毫米,遮挡板以下高度370毫米。这个空间对于这辆长度超过4.8米的中型SUV来说,偏小了一些。根据尺寸估计,遮挡板以下恐怕只能放入2个24英寸行李箱,收起遮挡板,大概可以塞进4个。在我试驾过的车里,别说同级,即使往下降,比如紧凑型或小型车,甚至包括驾车,能够容纳4个24英寸行李箱的,也很常见。
行李厢偏小的原因,一是地板太高,二是C柱以后倾斜度太大。从下图可以看出,行李厢最大高度虽然是680毫米,但最高处位于座椅椅背,真正可以使用的空间,都比它矮。
行李厢地板太高,恐怕与电池有关。在我看来,反正电动车主要用于日常驾驶,不如将地板下的小尺寸备胎取消,让行李厢的空间稍微大一些。
电动尾门带有感应和记忆功能,当然也可以通过钥匙或车内按键。
最后,看看动力与驾驶技术。
我试驾的这款四驱版是双电机,前后各有一台,功率与扭矩均为180千瓦和350牛米,以最大设计质量2.72吨计算,它的比功率是0.132千瓦/千克,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数字,毕竟,比功率能在0.08以上的,并不多见。
动力强大,加速自然很迅捷。根据厂家数据,0-100公里加速3.9秒,比该车的两驱版快了整整一倍。在试驾过程中,我用自己习惯性的加速方式——油门一脚踩到底,记录到的百公里加速为4.46秒,40-80公里加速为2.37秒,80-120公里加速3.06秒。
可见,它的加速性能实在太出色了,极为敏捷,极为顺畅,可以用“沾脚就有”来形容。尤其是百公里加速时的感觉,与科普文章里所介绍的舰载机弹射起飞的状况有些接近。正是因为加速性能太强,如果驾驶技术不够精湛,踩踏板时千万留神,必须悠着点儿,如果一脚踩到底,有可能如同脱缰烈马,难以驾驭。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加速数据,均是在“标准”模式下所产生的。它具备性能更强的“运动”、“运动+”模式,但我认为用不着。
能源来自底盘上吊装着三元锂电池,容量93.3千瓦时,百公里耗电16千瓦时,续航里程600公里(NEDC标准)。
充电口位于右后方,快充接口与慢充接口在一起。
仅就平坦的柏油路而言,行驶过程中的质感,非常不错——该车前悬架为麦弗逊式,后悬架是五连杆式。
由于此次试驾时间很短,又处于雨天,行动有些受限,没能体验各种路况下它的表现。
噪音方面:在静止状态下,车内噪音41分贝,时速80公里56分贝,时速100公里59分贝,时速120公里63分贝。作为对比,4月份试驾的凯迪拉克XT5,怠速噪音43分贝,时速80公里59分贝,时速100公里61分贝,时速120公里64分贝。
驾驶便利性方面,具有视野较宽的优势。它的A柱虽然较粗,但由于前风挡斜角大,驾驶者的头部距离前风挡相对远一些,故视野不错。
另一个便利之处,是每当停车时,中控屏画面自动切入全景影像,并以“透明”方式显示,让驾驶者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处位置。
踩下制动踏板,上述“透明”画面便会自动恢复,如下图所示。毫无疑问,这个功能非常实用,能为驾驶者提供很大的便利。
第三个便利之处是驾驶辅助功能比较丰富,如果能为一些常用设置增添实体按键,就更好了。比如能量再生的设置,放在方向盘上,明显比中控屏操作更实用。
总的来看,这款车的价格虽高,可在性能、配置、内饰方面,确实有着自身的亮点。但它的不足之处,与它的亮点同样醒目。
标签:毫米 驾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