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减震器 座椅减震器原理
来源 |CAE学习之家
1.分析目的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的保有量逐年递增,汽车逐步普遍的同时,人们的关注点也逐渐从汽车安全性扩展到其他方面,比如舒适性。汽车座椅作为车辆与乘客直接接触的部件,其作用更显重要。汽车座椅已经发展为集人机工程学、振动工程学、控制工程学等科学技术为一体的高科技含量系统工程产品。汽车座椅为乘员提供舒适的乘坐环境,支撑乘员重心,保持乘员在车辆行驶过程的稳定。座椅的静态刚度反映座椅抵抗变形的能力,作为评价座椅舒适性及稳定性的指标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报告以某白车身为分析对象,利用有限元法,对其进行了座椅刚度分析。
2.使用软件说明
本次分析采用Hypermesh作前处理,Nastran作为求解器。
3. 有限元模型建立
对白车身CAD模型严格遵循网格划分标准进行有限单元网格划分,有限元模型如图3.1所示,网格划分标准如图3.2所示(详细标准参照整车网格前处理规范)。白车身所有零部件均采用壳单元进行划分,并尽量减少三角形数量,网格描述见表3.1。
图3.1白车身有限元模型
表3.1 网格描述
图3.2白车身网格划分标准
4. 白车身座椅刚度分析边界条件
4.1 白车身座椅刚度测试实况
实验台主要功能是在座椅上进行加载,通过测点数值计算车身刚度,如图4.1。
图4.1 静态刚度试验台
4.2 有限元中座椅刚度边界条件
约束:前减震器固定点约束自由度123456
后减震器固定点约束自由度123456
载荷:前排座椅:8个安装点位置分别加载100N垂直于安装面向下的力
后排座椅:2个安装点位置分别加载100N垂直于安装面向下的力
如图4.2(此处力的大小对刚度计算无实际意义)。
图4.2白车身座椅安装点刚度分析边界条件
5. 仿真分析结果
5.1 位移云图
通过分析得到工况下最大Z向位移,来计算白车身在工况下的座椅安装点刚度。在当前工况下,白车身 Z 向变形如图5.1-5.10。
图5.1白车身 Z 向变形图
图5.2白车身 Z 向变形图
图5.3白车身 Z 向变形图
图5.4白车身 Z 向变形图
图5.5白车身 Z 向变形图
图5.6白车身 Z 向变形图
图5.7白车身 Z 向变形图
图5.8白车身 Z 向变形图
图5.9白车身 Z 向变形图
图5.10白车身 Z 向变形图
5.2 分析结果
根据分析得到的位移数据,可以求出工况的弯曲刚度。
座椅刚度计算公式:座椅刚度=加载力/位移。
6.分析结论
通过上述计算结果可知:
从分析结果看白车身座椅安装点有四处不合格。
7.优化方案
7.1 提供方案
根据Z向变形云图,结合整车开发过程中实际情况,确认不达标安装点的不同优化方案。见图7.1-7.8
安装点4:
图7.1安装点4原方案
图7.2安装点4优化方案
安装点5:
图7.3安装点5原方案
图7.4安装点5优化方案
安装点9:
图7.5安装点9原方案
图7.6安装点9优化方案
安装点10:
图7.7安装点10原方案
图7.8安装点10优化方案
7.2优化结果
优化结果见图7.9-7.10
图7.9安装点10白车身 Z 向变形图(安装点5是对称件)
图7.10安装点9白车身 Z 向变形图(安装点4是对称件)
结果值为分析值2,见表7.1。
7.3 优化结论
根据优化方案确定测量点Z向变形,计算各方案的扭转刚度数值如表7.1。
表7.1 优化结论
表7.1得知优化分析值比原分析值均有提升,但并未满足目标要求。需要继续优化。
7.4第二次优化
根据第一次优化方案可知,安装点4,5,9,10,共四个安装点不合格,对结构料厚进行修改,均加厚至2.5mm。
安装点4 和安装点9(对称件)
白车身模型 安装点4(与安装点9为对称件)
白车身模型 安装点5(与安装点10为对称件)
安装点5和安装点10(对称件)
7.5 第二次优化结果
白车身Z向位移云图见图7.5.1和7.5.2
图7.5.1安装点9白车身 Z 向变形图(安装点4是对称件)
图7.5.1安装点5白车身 Z 向变形图(安装点10是对称件)
7.6 第二次优化结论
根据优化方案确定测量点Z向变形,计算各方案的扭转???度数值如表7.2。
表7.2 第二次优化结论
表7.2得知第二次优化值均合格。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4汽车网(94che.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94汽车网(94che.com)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94汽车网(94che.com)/qichezatan/286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