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人」中美电池贸易战即将开打?
眼下中企对美大规模投资生产实体,相当于“遣子为质”,很可能落得两面不是人。
作者丨黄耀鹏
编辑丨田草
出品丨汽车人传媒
日前,福特公布了一个追赶特斯拉的战略计划。其目标是2023年在全球实现60万辆电动车产能,2026年形成200万辆电动车产能。
与见惯了的“开支票”式的计划不同,福特看似挺认真。一个原因是2023年近在眼前;另一个原因是为4年之后的200万辆计划,拟定了70%的电池供应。
所有战略级电动车计划,必须先搞定电池供应。如果没有电池的扎实配套,则前者不可信。
值得注意的是,福特的计划包括40GWh的磷酸铁锂(LFP)。为此,福特还与宁德时代签订了不具强制性的备忘录。2024年初,宁德时代就要向北美市场销售的F150电动版提供LFP电池包。而在2026年,LFP将在北美实现本地供应。
福特采购宁德时代在中国生产的LFP,眼下还没有遇到任何阻碍,但不代表将来没有问题。更大的问题在于,北美本土的LFP供应如何解决。从长远看,这两种供应方式,都隐含着巨大的潜在危机,那就是中美即将到来的动力电池贸易战。
美国和欧洲都在进口电池
在欧美还在使出吃奶的劲儿培育本土电池产能的时候,已经落地的欧美本土产能,大多数仍归属于亚洲供应商,但仍然无法满足本土需求。
供需差导致对中国电池的需求迅速提升,使中国成为动力电池头号出口大国。目前排在前三位的电池出口商为宁德时代、LG、欣旺达。
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今年上半年中国出口电池34.27亿个,订单价值为130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5.3%。这些电池总携电量在100GWh上下。而同期中国动力电池产量为206.4GWh,装车量110GWh。两者的差值大概有96.4GWh,和出口量基本对上了。
另外,电池单体制造出来,到最后装车,有一个时间差,通常在1-2个月左右(物流、库存及PACK制造)。
今年储能市场预测为350亿元产值,对应电池需求4.38GWh,但与上述动力电池冲突很小。因为储能对动力电池的需求,出于成本考虑,大多集中于退役电池和筛选下来的动力电池。
美国2021年新能源车对动力电池的需求不过30GWh左右,今年将增长60%以上。但是,今年美国本土的动力电池产能,只能覆盖50%左右的需求,剩下的都要靠进口。进口来源主要是中国,其它地区都没有如此多的富裕产能。
这样看来,中国新能源车占据了60%的全球产能,并不能完全说明中国新能源产业的统治力。但中国的动力电池出口,很大程度上支撑了欧美的新能源整车产业。
美国“磅礴”的电池产能规划
这种现象是不可持续的。美国正在依托日韩电池商,在本土构建庞大的电池产能,预计2026年的规划总计将达到600GWh以上。
中国的舆论普遍将之视为不可信的说法。因为美国至今没有打造出令人信服的、与之相匹配的电池原材料、零部件供应链,这600GWh大部分都是空中楼阁。当然,其中一部分按时落地,没有太大问题。
今年4月,远景动力Envision AESC宣布在美国肯塔基州新建超级工厂,规划30GWh产能,并拥有扩容到40GWh的潜力,将在2025年量产。也就是说,今年就应该奠基建设了。
福特虽然与宁德时代眉来眼去,但其新能源业务的大部分,与韩国SKI合作,是确凿无疑的。根据两者的协议,双方共同均等出资10.2万亿韩元(合人民币530.4亿元),合资成立公司“BlueOval SK LLC”,该公司将在田纳西州和肯塔基州新建3座电池工厂。这是一份受限制商业协议。
这三座工厂规划总产能是令人吃惊的129GWh,足以应付福特生产超过160万辆电动车(按照每辆车80度电计算)。
如果规划没问题,福特的电池供应也是没问题的。那么福特与宁德时代签的备忘录作何解释?主机厂都要讲究关键供应链环节的融入,搞“一供”、“二供”是常规操作。
另外还有一种可能,福特对供应链建设心知肚明——2025年如此庞大的产能,没可能落地。原因很简单,厂房设备建设不是短板,但只要算一下锂盐、正极材料、隔膜和电解液的未来供应增长,就可以预测出,129GWh的产能构建,光是原材料供应就无法解决。
乐观地估计,能有一半产能落地,就算SKI长袖善舞。这样一来,福特不光是要宁德时代来平衡报价,更要后者负责堵上电池供应缺口。明年LFP专利将大批到期,为韩企投产LFP扫除了理论上的障碍,但在成本上与中企较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企的北美产能放在哪
有一种说法称:二三线供应商看商业可能,龙头供应商看政治。
宁德时代必须把握风向,既不能耽误海外业务布局,也不能给海外投资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
在美国投资,本身就蕴藏着巨大的风险。
今年以来,宁德时代一直在为美国客户建厂选址操心。一度传闻在肯塔基州,原因是福特在肯塔基州有重要的EV生产基地。
但是最近的消息是,优先考虑选址的位置是墨西哥奇瓦瓦州华瑞兹市和科阿韦拉州的萨尔提略市。特别是前者,距离美国新墨西哥州的港口很近,可以方便地为特斯拉在得州奥斯汀的工厂供应电池。
这些消息影影绰绰又变来变去,似乎透露宁德时代举棋不定。
事实上,福特最多只能给予商业上的承诺。如果在美国建厂,就会面临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的审查,其主席是由美国财长担任。但是,这个美国政府内的跨部门委员会,其决策大概率无法被财长左右。
在特朗普政府任内,CFIUS的权力大为扩张,差点扼杀TikTok美国业务。其一直有“交易杀手”的绰号。
动力电池产业早就被美国定为战略产业,无论美国电池工厂项目是宁德时代独资,还是与福特合资,都将面对CFIUS审查。在如今的中美关系氛围下,审查结果大概率很不乐观(理论上调查和审查应在45天内完成,但过程很不透明)。
假如宁德时代将产能放在墨西哥,利用美墨加自贸协定(USMCA)中“北美原产地75%的汽车零部件”原则(2025年生效),似乎可以免税进入美国。但实际上,美国在USMCA里埋了多少雷,很难说清。
电池产能放在墨西哥,不等于放在美国。今年初,加墨两方开始投诉美国关于原产地的解释。事实上,只要解释权在美国手里,无论是16美元时薪要求,还是工厂环保规定,都可以掐住进口。
只要美国落地的电池产能,能够覆盖大多数装车需求,美国监管机构很可能就开始对进口挑刺。当然,来源是墨西哥的时候,挑刺技术难度高一点;当来源是中国的时候,局面将更具对抗性。
光伏大战的历史之鉴
直到2018年,中美还在光伏产业上较劲。但到了2021年和今年,美国对越南、马来西亚“生产”大量光伏组件,已经睁一眼闭一眼了。
这两个国家有没有光伏组件(特别是多晶硅)生产能力,美国人心知肚明,但它们早已没有了2018年利用“201”条款加税30%的劲头了。
原因很简单,中国已经统治了光伏产业。按照营收排序,2022全球光伏10强全部是中企,排名最靠前的外企是美国的First Solar,只排到第12名。关键是,这家企业的多晶硅仍然依赖中企供应。
2011年,美国和欧盟联手对中国光伏组件进行“双反调查”,关税加到24.9%。中国是如何回应的?3年内,多晶硅生产成本从250元/公斤,降到150元/公斤,头部企业甚至低于120元/公斤。
美国当时的光伏头部企业海姆洛克,营收已经退出全球前20名。美国多晶硅巨头REC,直接关停在美所有产能。
如果认为中国只是用补贴和价格战“做掉”对手,未免太过简单了些。优势肯定和规模有关,但技术才是让外企绝望的根源。中企的光伏发电技术迭代速度,已经把对手甩开,连续创造光电转化世界纪录,不知不觉间已经独孤求败。
关于“大碰撞”的预言
今天的电池产业,大致相当于2013年的光伏产业。
中企已经在国内建立起绝对的优势,正处于产能外溢的早期,而某些跨国对手正在自诩技术的先进,只认为自己在规模上有短板,因此拼命投资扩大产能。但规模本身其实就是客户订单的外化,电池竞争到这个份儿上,基本都是按单生产的。
与光伏不同的是,中韩企业并未在美国直接交手。因为美国市场的电池需求处于饥饿当中,供应商都有饭吃,用不着打价格战。国家也未出手实施补贴,美国人也不方便干预(干预会导致电池更加短缺)。
但韩企、日企在美国的产能上来了之后(时间可能是2025年),供应商将短兵相接。不管有没有保证性供货合同,主机厂都乐于看到供应商互掐。中国电池出口到岸价格,要和美国本地价格较量。
所谓“较量”不是一对一的,而是多层多面多维。参与者包含双方头部电池企业(韩企在美产能算美国一方)、双方政府及其监管机构,国际市场作为背景板,美国主机厂(用户)则在一边悄悄施力,试图牵动格局。
美国监管机构曾用在光伏上的老打法,将再次派上用场。但折腾几年后,结果应该没有什么不同。
中企技术迭代,是建立在国内客户坚实的需求、产业链高度完整、内化基础上的。这是“双反”、“配额”政策无法扭转的大局面。
惟一的悬念,就是头部中企不在美国建厂,性价比能否压倒在美韩企。如果技术发展路线与规模互动的结果有把握,宁德时代根本犯不上在美国设厂。
眼下中企对美大规模投资生产实体,相当于“遣子为质”,很可能落得两面不是人。不如立足本土,直接用产品力打崩对手。
我们正站在新时代的入口处。再过两三年,就可能迎来中美电池史诗级贸易大战的开端。【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电池 美国 供应